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诺贝尔奖得主
10569100000003

第3章 川端康成

1968年秋,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康成是日本人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新感觉派、崇尚唯美主义的作家,他一生中写了100多部中、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质,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幽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川端康成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与他那贫困和孤独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1899年6月24日,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工商业城市大阪。他父亲是个医生,少时曾就读于一位日本儒家学者开办的“浪华学堂”,学习汉诗和绘画,有着较高的文学和绘画素养。曾在大阪一家医院任职,并开办过私人诊所。可是,川端不满3岁,双亲就因患肺病相继过世,祖父母携带着孤苦无靠的他,回到故乡的农村。

为了抚育先天不足、体弱多病的孙儿,两位老人费尽了心血。川端8岁入学,小学校开学典礼的热闹场面和聚集一堂的众多师生使他感到非常怯生。他害怕去上学,常常以生病为由而缺课。幸好川端入学前,祖母就教他读书识字,因此旷课并未影响他的成绩。待他终于能够适应环境,独自上学的时候,祖母在一种安慰感中瞑目了。从此以后,川端就与双目失明、卧床不起的祖父相依为命。

祖母的去世使本来就十分凄凉和寂寞的家庭更加郁闷起来,年幼的川端也随之变得更加孤僻。川端在《给父母的信》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他写道:“我不曾记得你们的容颜,你们的一切丝毫没能够引起我的回忆。在我心中铭记着的是‘疾病和早亡’。”“我在家里十分任性,祖父有时候被我气得发抖,我凝视着祖父的脸,流着懊悔的眼泪。那些年,我就像面对着肖像似的常常注视着祖父的脸,感到无比的寂寞和凄凉。”但是,在川端天真烂漫的幼小的心灵中,早就萌发了要与命运抗争的强烈愿望。他常常在黎明时分爬上山顶去看日出;午间独自躺在青石板上读书、小憩;夜晚走出家门游逛散心。终于,川端找到了挣脱孤寂的方法,这就是绘画和读书,它们能把他带到一个冥想的世界中去。因为川端的祖父和父亲年轻时都学过画,川端似乎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小小年纪竟能画得一手好画。

川端家的壁橱里有祖父和父亲留下的汉文书籍,川端从小就受到影响,培养了对书籍的感情。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完全被书迷住了,每天爬到院子里的树上去读书。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他几乎都看过了,凡是能搞到手的通俗读物他都阅读。最后,他竟生吞活剥地读起《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古典文学书籍来。他后来在《文章读本》中写道:“我深深地被作品的文体和韵律吸引住了,那感觉就如同唱着一首不解词意的歌曲。这种经历对我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我写作的时候,少年时代那如歌咏般的旋律,依然回荡在心间,我从未背离过它。这就是我写文章的秘密。”

1913年,川端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那里他的国文和汉文成绩异常突出。这时,他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泛读,而是开始选择具有文学趣味的书籍来阅读。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对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谷崎润一郎及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泊桑等著名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由于生活的艰巨,他时常为没钱买书而发愁。为了攒钱买书,祖孙俩省吃俭用,过着清苦的生活。中学三年级,川端收集了自己的习作,很快将这些文章编成诗集和作文集,以父亲在浪华学堂学习时的别号“谷堂”署名,称为《第一谷堂集》、《第二谷堂集》。

正值少年川端向着文学道路迈步的时候,年老体衰的祖父命在旦夕了。川端怀着对祖父的深厚感情,一字一句记下了祖父弥留之际的情形,写成了《十六岁的日记》。日记中充满了少年川端的哀痛,也洋溢着他青春年少的才华。1914年5月24日,祖父去世了,从此川端过上了无依无靠,漂泊无定的生活,但他并未因此而灰心,而是继续忘我地学习,把自卑却又不甘寂寞的强烈感情倾注在书本和笔墨之中。

之后,川端在《京阪新闻》报上先后发表了书简体的感想文《H中尉》、《淡雪之夜》和《紫色的茶碗》等文章和短歌。这些作品中大都充满了孤儿的情感。

1917年,川端考上了一高的英文班。在此他结识了性格开朗、活泼的石滨金作,石滨金作对风行一时的俄罗斯文学和日本白桦派、新思潮派作家的高谈阔论,使来自偏僻乡村的川端大开眼界。也是受石滨金作的影响,川端通读了《享生全集》。但在一高的三年间,他只在一高《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千代》的短篇小说,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20年,川端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英文系。由于他对英文不感兴趣,第二年便转入国语系。这一年,他与石滨金作等一高的朋友共同努力,使杂志《新思潮》(第六期)得以复刊。在该杂志上,他发表了《招魂祭一景》等作品,受到了新兴代表作家菊池宽、久米正雄等的好评。《招魂祭一景》确立了川端在文坛上的地位,与此同时,他的名字被编入了《文艺年鉴》的“文人录”中。

大学期间,川端热衷于文学创作。1924年,川端毕业后谢绝了学校师友的推荐和聘请,开始了艰苦的文学创作生涯。他没有职业,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有时连笔墨纸张都无钱买。尽管如此,他还是埋头学习,坚持创作。这一年,26岁的川端发表了数篇新鲜、尖锐的文艺评论,与衰落的自然主义文学决裂,同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对垒。他和横光利一、石滨金作等人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虽然这一运动因为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而最后瓦解了,但他因此独辟蹊径,探索出了一条将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方法与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结合起来的道路。

1926年,川端发表了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小说情节虽平淡无奇,但细腻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伊豆的美好风光。文中自然美、风俗美和人物美交相辉映,情因景现,情景交融,构成了川端作品的基调。

1933年,川端与林房雄等人创办了《文学界》,推荐和输送了一批文艺新人登上文坛。他在该杂志上陆续发表了《禽兽》、《花的圆舞曲》、《雪国》等小说。其中《雪国》最负盛名,这是他自1937年始,用了12年时间写成的。小说展示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徒劳观”,无论是岛村、驹子,还是叶子,他们对人生所作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是一种美的徒劳。爱得深而不可得,不可得而又不怨,在这种自我安慰中追求永恒的美。感伤中带着抒情,这是川端作品的独特之处。

1961年,川端完成了其后期虚无、颓废文学的代表作《睡美人》。这表明,晚年的川端思想上表现出虚无意识,创作上追求静止、瞬间的美,描写感伤、颓废情绪和受压抑的官能享受。

1962年,川端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古都》问世了。小说通过对千重子和苗子这一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的遭遇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宿命观,企图说明人生是不可思议的,人的命运本来就是孤独、寂寞的。

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瑞典、芬兰等各国文字,流传广泛。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虽然无情的岁月给川端康成带来许多不幸,但他并没有被那些沉重的精神枷锁所束缚,消磨意志、软化信念、淡化追求、自我埋没自我,使自己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而是充满自信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川端康成创造了生命的亮点,成就了事业的辉煌。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我们会遭遇不幸,也许我们会背负沉重的枷锁,但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就没有什么能压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