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诺贝尔奖得主
10569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诺贝尔奖全称阿尔费雷德·诺贝尔纪念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费雷德·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奖项在内的综合性大奖。1900年6月29日诺贝尔基金会成立,1901年开始颁发首届诺贝尔奖。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及医学、文学、和平奖5个单项奖。颁奖时间为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即每年的12月10日,颁奖地点分为两处: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及生理学奖、文学奖的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举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在挪威奥斯陆议会大厦举行;经济学奖始设于1968年,由当时的瑞典中央银行行长帕·阿斯布林克提出,1969年首度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已经持续颁发100多年了。这100多年正是各学科大发展的时期。可以说,诺贝尔奖的颁发展示了20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轨迹,它不仅是20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脉络和伟大成就的缩影,同时也为新世纪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可借鉴有价值的东西,为新的科学、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诺贝尔奖的颁发体现了各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正是从百年来获诺贝尔奖的优秀者中挑选出60位大家,以此为代表按科目分类来阐述获奖者的情况。主要是讲述他们是哪国人,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而又怎样取得成果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等,使小读者一目了然。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小朋友们从他们成长历程的点点滴滴中来感受那种执著的追求和献身精神,用他们的品德、人格和言行来感染和影响小朋友们,让小朋友们从小就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拥有一个优秀的文化氛围。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很粗糙,只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才疏学浅,难以充分、全面、深入地理解诺贝尔奖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本书的错误和纰漏,诚望不吝赐教。

我们希望本书能为各个家庭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成为一本有益的参考书。并且也能成为对诺贝尔奖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有所裨益的一本读物。

诺贝尔及诺贝尔奖

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那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大厅里,华灯高照,金碧辉煌。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名人聚集一堂,座无虚席,要在这里举行庄严隆重的授奖仪式。瑞典国王把华丽精致的奖状和奖章,授给本年度各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获奖者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说。这种仪式象征着国际上最高的学术荣誉,给全世界以深远的影响,调动了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积极性,这就是全球闻名的诺贝尔奖授奖典礼。

从1901年起,在瑞典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了一个诺贝尔基金会,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及医学、文学、经济学(1969年以后才增加经济学奖)、和平6个方面进行评选,把奖金发给各国在上述六个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

那么这一笔巨额奖金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慷慨解囊的人,就是发明无烟火药和雷管的大发明家艾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他毕生致力于研制炸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科学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他于1880年获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1884年成为瑞典皇家学会、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会员。他享有大量的专利权,后来成了大富翁。在他逝世之前,他在遗嘱中决定将价值3300多万(瑞币)的财产,部分赠给亲友,大部分留作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奖给在科学文化上有成就的人和献身和平事业的人,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诺贝尔只活了63岁,但这63年是充满血泪、自强不息的63年。

19世纪初,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偏僻街巷中,住着一户普通的人家。1833年10月21日,就在这户普通的人家,一个身体瘦弱的婴儿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后来成为炸药大王的诺贝尔。诺贝尔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时常给小诺贝尔讲述古代科学家的故事,鼓励他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母亲娅赛性格开朗,聪明、乐观而又自信。她对孩子要求很严,从小就叫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等家务事,所以,诺贝尔自幼就养成了勤恳劳动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性格。

斯德哥尔摩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市郊青山耸翠,绿水回环。诺贝尔和他的哥哥常常到野外爬山赛跑,采集奇花异草,所以他们从小就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41年,诺贝尔进入当地约台小学读书,成绩经常是名列前茅。后来他们全家迁居俄国。因他不懂俄语,不能进当地学校,再加上他身体不好,所以只上了两年学就辍学了。但家里给他和哥哥请了一位优秀的家庭教师,辅导他们的数理化。

学习之余,诺贝尔跟随父亲从事各种创造、设计,帮着研究水雷、水雷艇、大型发动机和炸药等,耳闻目柒,受到不少启发,在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应父亲的意愿,他17岁那年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很有名气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四年才回到祖国。

在实习和考察期间,他不但勤奋读书,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国文字,还深入了解了各国工业的发展状况,认识到世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要求。当时,蒸汽机日益普及,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各国对煤、铁的需要量急速增加。但矿山还缺乏先进的采掘机械,炸药便在开发地下资源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些,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和改进炸药的意愿。

诺贝尔刻苦学习,常常废寝忘食。当时流传着一则佳话:有次吃饭的时候,诺贝尔还在集中精力想问题,竟错把桌上切面包的小餐刀当汤匙舀汤喝。因为刻苦,他学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回国后先后发明了液体计、晴雨表附件等。在1859年,他的第一只瓦斯表终于发明出来了,很快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获得了专利权。

然而,年轻的诺贝尔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他把研究重点转到了化学上来。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法国发明了性能优良的炸药。这个消息促成了诺贝尔竭尽全力来研究改进炸药。

诺贝尔一天到晚关在实验室里,一次一次做着各种炸药试验。这事情被他的父母知道了。父母懂得这可不是个好玩意儿,弄得不好,会炸得皮开肉绽,血肉横飞。于是,父亲试图劝说诺贝尔放弃这项研究。可是,诺贝尔决心既定,百折不回,他还向亲戚朋友们宣传研制炸药的意义。这样,赞成他的人越来越多,父母被他的坚强的意志感动了,也只好默不作声。

炸药试验损耗着诺贝尔的身心健康,他越来越瘦弱了。有一回,他身患重病、浑身发麻、发高烧,他就用凉冰水浸过的毛巾冷敷前额,坚持工作。1854年夏季,他的病情恶化到危及生命的程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心爱的实验室去疗养。但不等病全愈,他又投身到研究工作中去了。

1866年,在经过上百次失败后,他成功试制了雷汞炸药。此后,他用金属管装上雷酸汞,发明了雷酸贡信管,即常说的雷管。直到如今,枪弹、炸药包和炸弹中都少不了雷管。但成功对于诺贝尔来说,只意味着前进的动力,他继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此外,他还研究了硝化甘油,并且经过多次申请,在温特畏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的硝化甘油工厂。他还发明了一种既耐压又不怕水浸的新型炸胶。之后,他又全力研制用于枪炮的无烟火药,在1887年,终于制成了颗粒状的无烟火药,奠定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基础。

诺贝尔毕生献身应用化学,在炸药方面成就巨大,被誉为“炸药王”。但他对于电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也很感兴趣。他总是把化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做试验。晚年,他曾用不挥发的溶剂试制人造橡胶、人造丝;又进行过用电解方法制造金属钠的试验,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为后来的发明创造铺垫了道路。

诺贝尔是个大科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诗人,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能熟练地运用多种语言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并且特别喜欢英国诗人雪莱的诗,从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培育自己的理想。他曾在一篇抒情诗中写道:“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汲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这显示了他伟大的抱负。诺贝尔不仅写诗,还写过《兄弟与姐妹》、《最快乐的非洲》等小说,笔调清新,词句秀雅,真是热情奔放,才华横溢。

诺贝尔十分关心人类的和平。他研制炸药的目的本是用于建设,没料到后来被人用来从事战争,炸药可致千万人于死命,这使他非常痛心。他决心用全力去促进科学与和平事业,并且愿意拿出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作为奖金,每5年颁发一次,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是积极宣传和平的人,都可以获得。

诺贝尔呕心沥血,大胆革新,他一生共得了三百五十五项创造发明的专利权,因而家财万贯。可是他质朴无华,从不炫耀自己,也拒绝别人给他画像和在报纸上写文章、登照片,宣扬他的成绩。

晚年的诺贝尔因耗尽了体力,患了很重的风湿性心脏病。1896年,他的病情严重恶化,就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还念念不忘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有人把试验样品送给他看时,他仍支撑着病体,认真地观察,提出改进意见,并且还希望自己病好了一同加入研制。遗憾的是,他的愿望未能实现,在1896年12月10日,这位科学界的泰斗在意大利桑里莫的病院里与世长辞了。临终时,他还说:“把这金钱用在学术上和人道上吧!”

诺贝尔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和献身精神却永远存于全世界人民的心中。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在于用自己的创造发明所换取的物质财富设置奖金,鼓励后人在科学、文学、和平的道路上奋进。在诺贝尔以及数以百计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光辉成就的鼓舞下,新一代科学家正在向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里奋勇进军,古老的地球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