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10551300000007

第7章 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

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产业,使得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夕阳产业。这种产业转移一般是沿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进行的。这种产业转移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的,体现了一国生产资本与海外生产要素进行各种形式组合的生产国际化的特征。由此形成以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为一方,以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为另一方的国际分工新格局。由于产品生产技术日益成熟,适于对生产过程甚至工序进行分割,且这种分工可能达成不同工序间技术密集度的差异,部分工序仍是技术密集型的,部分工序已可标准化,适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所以可以通过将分布于不同要素禀赋国家的各生产过程再经企业内国际贸易获得最佳效率。

当今,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密集度迅速提高,信息、科技正在分离出来,成为新的产业群。信息、科技越来越独立,从而逐渐出现研究开发与加工制造的分工格局。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也从过去自我完善型的运营系统向资源外取型的运营系统转变。它们纷纷把价值链中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出去,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形态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外部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们进一步地转移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大的研发环节、设计环节、采购环节、服务环节。

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现代产品功能和特性的多样化以及产品生产的复杂性,使得产品所包含的零配件大大增多。任何国家的任何企业想要在所有零配件上都具有优势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求各国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改变了各国产品的竞争方式。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多取决于产品的功能特点和新颖设计,以及能否实现在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基础上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是当代国际分工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以灵活方便的分工方式充分展示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并将各国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象的说法是:美国主要从事R,日本从事D,中国从事M。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形成了产业间、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其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从产品专业化到零部件专业化,再到工艺流程的专业化。

现在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综合产品,比如空中客车就是英、法、德、西班牙四国飞机制造商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战略联盟。而且分工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各种生产工序可以延伸到几个甚至十几个国家。实行水平分工和生产工序垂直分工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本身的国际化发展有助于形成同一产业内部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规模生产和流动,从而为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部分工奠定基础。同时,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成功有赖于跨国公司将其技术或产品的所有权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以创造新的差别化产品,特别是在当今研发成本日益上升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对已有产品的改造形成差别化产品来保持其市场优势。

当代国际分工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在这种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分工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还表现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和混合分工的过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产业间分工的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源类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制成品;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分工格局中的产业边界是清晰的,是垂直型的国际分工。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化,形成了产业内国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三是营销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及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即发达国家控制技术环节和营销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从事生产环节。概括地说,产业分工已经从一国地域范围内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发展成为范围广阔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国产业部门内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由于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比如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世界性产业分工网络日渐形成,每一个企业及其生产环节都可能成为国际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每个企业都可能成为国际生产一体化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特点。产品内国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展开,分布到不同区域,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从而形成跨区域或跨国的生产链体系。特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链节完成整个价值链生产过程中的特定工序,并通过外部联系同其他工序、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展开,共同完成产品生产。比如在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分工格局,即发达国家从事系统性开发,发展中国家从事附属性开发。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增值对象上可将其分为六类。前三类为研究与开发、操作系统与核心零部件、品牌与系统集成。其特点是增值程度较高,在制造技术和品牌所需要的营销技术上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的资金投入巨大,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是发达国家占有优势地位的环节。后三类为一般软件和信息内容、一般零部件,一般销售渠道、一般信息服务,以及加工装配。

国际分工的另一个显著的新特点是其形式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国际分工的细化必然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产品价值链被分解成若干独立环节而处于不同企业的控制之下;二是尽管这些不同的环节仍处于同一企业(如跨国公司)的控制之下,跨国公司也必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将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然导致国际分工的界限由产品转变为要素,要素禀赋对于FDI区位选择的意义将更大,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全球生产网络可分为领导型企业网络和平行型企业网络。中心—卫星型企业体系是典型的领导型企业网络,即以生产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大型企业为中心,以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作为卫星工厂(供应商),按照生产流程的垂直联系组成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平行型企业网络是指无明显强势、拥有不同技术资源的各中小企业通过相互合作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企业网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