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哪有那么难
10548400000046

第46章 当孩子交上了“坏”朋友怎么办

孩子现在读六年级,他跟班级里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玩,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老师出于好心,跟妈妈讲了好多次。周遭的朋友也都善意地提醒她,让妈妈叫儿子别跟差生走得太近了。妈妈想了很久,在和儿子聊天的时候,顺便问起那位学生在校的表现,儿子说,他人很好,很讲义气,也很喜欢帮助别人,除了学习成绩不好外,没什么别的缺点……听后妈妈默默无语,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理由让儿子不跟他交往呢?

孩子长大了,能跑、能跳了,你终于可以省心了。然而很快,你发现孩子交上了“坏”朋友,劳神费心的事儿又来了。孩子交的朋友,有些家长并不认同。比如,在孩子眼里,会打架的朋友勇敢、会玩的朋友聪明,可家长则认为这些朋友不能交,他们会带“坏”自己的孩子。

哪些孩子容易交上“坏”朋友

入园后,孩子接触与交往的范围开始从家庭向社会扩展,原先的陌生人,有可能发展为玩伴甚至朋友——交朋结友的序幕就此拉开了。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技能,交友能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扩大、丰富其社会关系。没有朋友的孩子通常性格孤僻、态度消极,日后遭受学习、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困扰的可能性大,甚至会给其成年后的事业、前程发展蒙上阴影。

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交友通常凭借主观好恶,带有相当大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因此,容易与“坏”朋友结缘便在情理之中了。

两类孩子容易交上“坏”朋友:学习成绩较差者和逆反心理过强者。前一类孩子大多在同伴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尊重,经常被漠视与孤立。后一类孩子由于逆反心理作祟,专爱与他人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强大、独立。

正面引导最重要

友情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所以家长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为孩子交友主动、提前给予正面引导,不要等到孩子已经结交了不良伙伴才手忙脚乱地加以制止。要知道,防患未然比亡羊补牢要简单有效得多。

孩子愿意结交自己欣赏或与自己相似的人。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他做一个优秀的人。

家长要教孩子区分他人行为的好坏,帮他逐步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如,懂得分享、乐于助人、懂礼貌、遵守纪律等属于好行为,常做出这些行为的人值得与之交往。欺侮小伙伴、打架、说脏话、说谎等则属于坏行为,对于常做出这些行为的人,最好敬而远之。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兴趣小组、运动会等,扩大其社交圈,为其交友创造条件。

家长应先了解孩子的优势与劣势,有的放矢地引导他选择恰当的交友对象。如孩子胆子小,最好让他多与勇敢的孩子交往;孩子特别幼稚,不妨为他找个成熟点儿的朋友;孩子性格孤僻,则需要让他结交几个开朗的伙伴;孩子依赖性强,让他与独立自主的孩子交友将会受益匪浅。

和孩子一起拒绝“坏朋友”

判断孩子是否真的交了“坏朋友”,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择友标准强行代替孩子的择友标准。要了解、观察孩子的朋友,但不要轻易、武断地对孩子的朋友进行“好”、“坏”的分类,尤其不宜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进行判断。不把孩子的问题都归罪于他的朋友。如果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应首先从孩子本身去找原因,而不应单纯地抱怨孩子是受了“坏朋友”的影响,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等于是为孩子做坏事找了个借口。

由于青少年珍惜友谊,喜欢讲义气,因此很可能在“朋友”的不良影响和压力下“学坏”。家长应教孩子学会拒绝。

教孩子用“三步法”来拒绝“朋友”的不良诱惑与要求,即:

提问:“干吗要这样做?老师和家长知道会怎么样?”

建议:“要不,咱们去打一场球,或者去看一场电影。”

拒绝:如果朋友仍然施加压力,则要明确说明——“对不起,我不能这样做。”并告诉对方,你已经为义气和友谊做出了努力,如果他还要强迫就不够朋友了。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拒绝,教孩子说话时要用眼睛直视对方,表现出无畏、无惧的坦荡胸怀,千万不要手脚不安、眼神回避,好像心虚的样子。

要及时帮助已交了“坏朋友”的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陷入了不良团伙之中,父母应当机立断停止他们之间的交往,平时要经常了解孩子与朋友相处时的活动情况,应明确禁止孩子参与不良活动,教孩子学会拒绝同伴的不良诱惑。

同时,家长应对孩子有信心,绝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轻易说放弃之类的话,更不要用粗暴、简单的方式打骂孩子,这相当于推孩子重新投入坏朋友的圈子。事实证明,父母无私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是牵住失足青少年下滑脚步的最有力的缰绳。

亡羊补牢有办法

如果孩子已经交了“坏”朋友,家长不管不问固然不妥,而如临大敌也非良策。不妨试试以下五法:

曲线出击法

事例:老师告诉雯雯的妈妈,最近,雯雯与班上一个很不听话的女孩儿来往密切,上课老爱交头接耳,还完不成课上的练习。老师曾多次提醒她,但她依然我行我素,与那个女孩儿形影不离。

妈妈的做法:在一次愉快的游乐园游乐后,雯雯的妈妈一边抚摸着她的头,一边温柔地说:“昨天,妈妈去幼儿园了。老师说,自从交了新朋友,你就退步了,还经常完不成课上的练习。以前老师和妈妈都认为你是个出色的孩子,现在你要好好想一想,不要让我们失望啊!”雯雯的脸微微发红,点了点头。不久,老师告诉妈妈:雯雯已经不再和那个女孩儿一起玩了。

点评:雯雯的妈妈的做法,聪明之处在于没有直接斥责或批评孩子,而是以曲线出击的方法低调应对,既表明了意图,又给了孩子足够的反思时间,最终达到了目的。

对症下药法

事例:军军与一个“打架斗殴”远近闻名的男孩儿成了好兄弟。妈妈担心军军学坏,对他严加管教,并限期要他与那个男孩儿一刀两断,可军军根本不听。

爸爸的做法:爸爸见妈妈的做法不仅未见成效,反而使孩子越走越远。于是,他冷静下来,耐心地与军军沟通。原来,那个好斗的男孩儿会一点儿“拳脚”,喜欢武术的军军特别崇拜他,因而走到了一起。知道原因以后,每逢周末,爸爸便带军军去少年宫观看武术训练。当军军见识到真正的功夫后,好斗男孩儿的花架子就再也激不起他的崇拜心理了,军军渐渐疏远了他。

点评:有的孩子因为喜欢或崇拜某人的“一技之长”而与其走得很近。所以家长要搞清楚原因,像军军的爸爸这样对症下药,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转移兴趣法

事例:勤勤特别喜欢跳舞,谁的舞蹈跳得好,她就和谁做好朋友。于是,一个“说谎大王”成了她的贴心人。

妈妈的做法:勤勤的妈妈知道,女儿不仅喜欢跳舞,还很喜欢演奏乐器。与丈夫商量后,在勤勤生日那天,她把一架手风琴送给勤勤作为礼物,并给勤勤聘请了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从此,勤勤认认真真地练起了手风琴,再也没去找那个爱说谎的朋友。

点评:转移孩子的兴趣,引导、开发他的其他爱好,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借助“第三者”法

事例:爸爸发现东东的手指有烟熏的痕迹,再三追问,原来宝贝儿子正与一个小“烟民”过从甚密。受其影响,东东也逐渐由一个“旁观者”发展成吞云吐雾的“实践者”。爸爸多次给东东讲解吸烟的危害,甚至动用“武力”要求他与小“烟民”保持距离,可东东仍然与其“藕断丝连”。

舅舅的做法:东东的舅舅在医院工作,知道东东的情况后,他带东东参观了医院的呼吸科病房。病房里住满了患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舅舅告诉东东,他们患病的原因很多都是由吸烟引起的。看着病人咳嗽不断、呼吸困难的样子,东东一脸的惊诧与恐惧。从此,他便与小“烟民”彻底拜拜了。

点评:有时,找个让人信服的“第三者”做工作,会更有说服力,效果也会更好。

宽容妥协法

事例:假期,夏夏的妈妈给她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最近,她听说夏夏与补习班中一个成绩很差、常旷课的孩子很要好,于是很担忧。后来,夏夏的妈妈从老师处了解到:与夏夏要好的孩子是一个心地善良、待人诚恳的好孩子。最近是因为妈妈生病,她帮助爸爸在家照顾妈妈,才出现旷课和成绩下滑的。

妈妈的做法:了解情况后,夏夏的妈妈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励夏夏与这个孩子交往,并让夏夏帮助她补习落下的功课。而夏夏也在家主动做起了家务。两个孩子互相取长补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点评:妥协有时不仅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智慧,夏夏的妈妈的做法堪为明智之举。

面对孩子交错朋友的现实,家长务必牢记:斥责、打骂、关禁闭等做法,效果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情绪上的对立,使他心理上的“归属感”转移,将他与“坏”孩子推得更近。明智之举是运用智慧,将引导、说服、关爱、信任等融和起来,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避免他到外面寻找“知音”与“安慰”,这也是上述五法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