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66

第66章 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

缝隙思维,是指在两个事物之间缝隙地带上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创新思维方式,主要应用于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科学或边缘科学的研究与创造。

例如,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也可叫做边缘科学或渗透科学;技术经济学,是技术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信息经济学,是信息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本书所研究的创新思维学,则是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生命科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科学。

延伸思维,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方向或态势进行跟踪性探索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作用。

例如,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影视技术从无声电影延伸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延伸到彩色电影,从电影延伸到电视,从手动开关电视延伸到遥控开关电视,都是应用延伸思维进行不断研究的结果。飞机、汽车、通讯、计算机、家用电器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也是如此。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对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与“三农”问题的跟踪研究,对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未来态势的跟踪研究,对中国人过去、现在与将来诚信意识发展态势的研究,对人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发展态势的研究等,都是对延伸思维的实践应用。

实证例说:我为什么研究创新思维

1997年,我已经55岁。此时,我回顾了自己的科研成就和成果,虽然已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最高社会科学荣誉称号,并有200多项科研成果,但却没有一项重大突破性创新理论成果。究其渊源,就是缺乏创新思维的意识和精神。

人是社会的人。由于社会的某些原因,像我这样的专家和学者,特别是社会科学的专家和学者,可以说比比皆是。他们的脑子里有许多“凡是”的枷锁,所以,右脑中创新思维的风暴很难刮起来。

回顾历史,纵览现实,创新思维的问题的确应该高度重视。公元1600年以前,世界上重大的科技发明中,有60%以上来源于中国。但自从1600年起至今,中国都没有一项能够影响世界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科技发明。中国从世界科技发明的最高峰,跌落到最低谷,难道不值得深思和反省吗?!

现在,可喜的是,创新已经成了中国最时髦的名词。但可悲的是,却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思考研究和回答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创新,特别是用什么样的创新思维方式实现创新的问题。

为了给自己的经济学研究进行哲学充电,也可以说是为了启动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新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最高峰,我决心用五年的时间研究创新思维问题。

创新思维属于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但古今中外,尚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著。它介于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生命科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边缘或缝隙地带,几乎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因此,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要研究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困难的选择。不过,对任何一个学科的专家来说,也都是一个困难的选择。相比较而言,我的曲折多变的学业,以及坎坷多变的工作专业,对于研究这个问题来说,困难也许比别人少一些。

在创新思维问题研究中,虽然没有完整系统的专著,但分散的成果还是有一些。我正是在这些起点和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延伸性研究。因此,本书自身就是运用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