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研究
10509600000003

第3章 研究背景和目的

产品及生产要素的国际化流动,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规范化和规模化,并导致经济国际化向其高级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跃迁。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表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进行国际贸易实现商品的流动,以及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是一个经济体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观察经济全球化的最近发展不难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性战略导向下广泛建立国际生产体系,使得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程度迅速提高,并成为一国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逐步成为各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经济全球化收益的有效途径。

1.1.1.1 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从2003年起经过连续4年的快速增长,2007年再增加30%,达到19970亿美元,远远高于2000年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达到16921亿美元,顶级跨国公司进一步寻求海外扩张,涉足的领域也不断扩大,大约79000家跨国公司及其790000家外国子公司继续加大商品和服务生产,2007年它们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5万亿美元,全球外国子公司的雇员人数增加至约8200万人。同时,主要得益于亚洲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发展中国家作为外国直接投资来源的重要性继续增加,流出量亦创出2530亿美元的新高。

1.1.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后,适应WTO规则,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正逐渐从以国际贸易为主的浅层次联系,向以国际投资及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配置为基础的深层次联系转变。我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在充分发挥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推进我国剩余的生产要素和剩余生产能力的国际流动与配置,从全球范围引进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稀缺生产要素。抓住经济全球化中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使我国经济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将它作为“十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十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新的增长态势。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具体表现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增长速度快,潜力大,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产业不断延伸,在世界、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断提升。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13.9%。2004年以来,这一数字达到60%以上。2004~2007年,中国批准海外投资企业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30%以上。2008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21.5亿美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1011.9亿美元,占85.8%。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2007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到65.8万人,其中雇佣外方人员29.5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达到1189亿美元。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制造、批发和零售、商务服务等,从流量看,2007年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的投资占到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投资主体所有制类型日益多元化,2007年年末,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71%,较2006年下降10%,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占份额上升占到1/4以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区位流向对象国日益增加,亚洲和拉美仍是重点区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总结我国企业多年“走出去”的实践活动,深入发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力,研究分析我国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产业和区位选择,以及投资主体的培养等发展方向,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供新思路和政策建议,是本研究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