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细育人故事100例
10508500000051

第51章 师爱如灯

李丹

整整一个上午,小丽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没有请假,也没有家长的来电。怎么回事?难道是病了?那为何没有请假的电话?难道开学的第二天就旷课?连高三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都不在乎?她不想毕业了?

担心而焦急的我不停拨打着小丽的电话,然而却一直无人接听,再拨打她母亲的电话,终于接通了。小丽的母亲对小丽的失踪并没有太大的惊讶,只是说:“哦,可能她去帮她男朋友看铺子了。我打电话找找她吧!”下午,我再次接到了她母亲的电话,她母亲解释说因为小丽男朋友去进货了,没人看铺子,所以她就去帮忙了,她明天会回来上课的。

电话挂断了,我的心里却涌上一种说不出的心酸。我了解过小丽的家庭情况,她的母亲带着她改嫁了,而她的后爸也有一个女儿。后爸家的亲戚总是拿她和另一个女儿相比,母亲虽然无奈却也只能叫她看开一些。小小的她过早地体验了世间人情的冷暖,所以她格外地想离开这个家庭,而一个所谓的“男朋友”则正好为她打开了这扇离开的门。对此,我虽然想方设法改变小丽的状态,却始终不能让她走出长期以来的心理阴影,更无法改变双方家庭对他们关系的默认。

第二天,小丽果然回来了,然而却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我轻声地将她叫到教学楼安静的一侧,询问她昨天缺席的原因。她面带笑容,语气轻松地说:“没什么,太累了,所以给自己放假在家里睡觉。”话毕,她转身看向校园的花草,似乎不打算再理我。“哦,太累了肯定需要休息。那你现在休息好了吗?”我说。听到我肯定她的做法,她似乎有些惊讶,但很快又浮上一丝笑容,说:“不知道的,可能明天又累了。”我知道,缺乏了一个暑假的接触,她似乎又将我排除在她的世界外,她的微笑正是保护自己的盾牌。“为什么总这么累?身体不舒服?需要去检查一下吗?”我问。她的表情丝毫未变,只是将眼光投向了远方。我伸出手,将她搂在身侧,说:“是不是去帮男朋友了?难道帮男朋友看铺子比自己的学习、毕业更重要?”她耸耸肩,不留痕迹地与我拉开一点距离,满不在乎地说:“我都不打算要毕业证的。”“为什么?难道你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我非常惊讶。“什么?爱情?我不相信爱情,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感情。我只相信金钱,只有金钱才能让我快乐。难道在学校里学习比看着一张一张人民币全部归我所有更快乐吗?”她的脸上充满了不屑。看着她稚嫩的侧脸,我有种无法言喻的心痛,到底是怎样的境遇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选择不去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境遇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脆弱得只想用金钱来保护自己?

看到我的默不作声,她撇嘴笑了笑,说:“老师,我对他没有感情,我只是想要他的钱而已,也许以后我就不要他了,你放心吧!”“小丽,用你的青春去换取金钱,值得吗?用你最宝贵的学习时间去赚取金钱,真的值得吗?年华易逝,容颜易老,你不可能这样过一辈子的呀!当你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你还能依靠你的青春去换取金钱吗?”也许是我的话触动了她,她的脸色渐渐严峻起来。我赶紧趁热打铁,说道:“你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你真的要用青春赌明天,也要先让自己智慧与美貌并重,你才能得到更多。所以,你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

我的话终于瓦解了她自我保护式的笑容,她的眼光慢慢收了回来,并回头注视我的眼睛。“老师,请您告诉我,我回来学习了,对我的将来真的有帮助吗?”小丽紧盯着我的双眼一字一句地说。“绝对有帮助,老师可以以人格向你担保。”为了挽回这颗迷失的心灵,我几乎是以向天起誓的方式向她保证。第四天开始,小丽终于开始正常上课了。

虽然我成功地使小丽回到了校园,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却仍然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小丽与她的男朋友还在交往,他们双方的家庭还在默认这种关系。半年后,小丽就将步入社会,她还将会遭遇更多……作为她的班主任,我无力去改变更多的现状,我为自己的无力而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要用我小小的微光去照亮我的学生们前进的路。同时,我更要不断地去寻求更多的力量。现在,学校在倡导“以生为本”,社会在倡导“以人为本”,我要去倡导家长们不仅要专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应多去了解孩子们的心灵状况;老师们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层面,还应该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教导他们如何直面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同时,我更呼吁我们的社会群体应多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们树立一个健康的价值导向,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坐标。只有让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强强联合起来,共同去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共同去关注学生们在各个阶段、各种境遇中的需求,学生们的状况才能得到真正的缓解,甚至改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蓬勃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地繁荣富强,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而作为他们的老师,才算得上真正的称职。

点评:师爱如灯,学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慈母般的爱,在教师温暖的呵护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杨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