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陶行知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也是在不断探究中、先行而后知中才得到真谛的,爱是心灵的交融,下面给大家讲述一个教育的事例。
这个学生叫盛昌,是物流073班的学生,学习不努力,不想进入“升大”班,对班级也漠不关心。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很散漫,随意说话,随意吃东西,给各科老师的印象极差。
一天,我到班级上课,刚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发现他正在使劲地踹班级的电脑箱,愤怒得像只小野兽。我命令他停止行动,可是他执拗地歪着脖子站在了我的前面说:“我生气呢,发泄一下怎么了?”“你生气可以,但别砸班级的电脑啊!”按常理说每一个人都能听懂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可是盛昌用余光看了我一下,提起拳头就向走廊的墙上砸去,一拳,两拳……砸了几拳之后,他停了下来。我这时候感觉到,这是一个偏执并且情绪过激的学生,我默默地注视着他,他的胸脯随着鼻子里喘着的粗气倔强地起伏着。我认识到他已经是根紧绷的弹簧,压得太狠只能弹得更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了缓情绪,问他:“你怎么不打了?”“我怕把墙打坏,我还得赔钱。”听了他这让人啼笑皆非的辩白,我有点哭笑不得,毕竟他还是个孩子。我握起他已经发红的手,问道:“不疼吗?你的行为让我很生气也很心疼,你砸墙,你的最终目的达到了吗?你要发泄,那你的问题解决了吗?你难道就是为了自虐?”这时他低下了头,声音也弱了下来,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因为有了老师的关心和安慰,他安静了许多。我说:“现在马上上课,下课再说。”下课后我把他叫到走廊的一边,和他慢慢地谈话。他委屈地把自己的事倾吐而出,原来上午在班级里他弄丢了100元钱,所以很愤怒,就踹电脑箱来发泄,而砸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本是受害者,反而被老师批评,他觉得郁闷。从这件事情上看,他是一个单纯、任性又极端注重单方面公平的学生。我告诉了他这件事上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也欣然接受了,并在班上做了检讨。
以后他老实了很多,但他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这次“砸墙”事件而彻底消失,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又令我气愤不已。一天,我正津津有味地讲着我的语文课,他却津津有味地喝着他的饮料。我看了看他,示意他停止,可是他却装作看不见;我点了他的名字,可是他却装作听不见。我愤怒了,夺过他手中的易拉罐就扔向窗外,他敏捷地把他的桌子向前推倒,正好压在我的腿上,我来不及躲闪,顿时觉得好痛。这时我一把把他揪住,准备带他到政教处见两位主任。可是这时,我的眼泪一下子下来了,愤怒马上变成了委屈,我放开手,坐在那里翻开裤子看流血的腿。这时,他一下子变得老实了,态度变得非常好,说了一大堆道歉的话语。我逐渐冷静了下来,他说:“老师,我带您到医院看一看医生吧。”听到这样的话我忽然感觉到:他还是有感情的学生啊,是可以教育好的。下午我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有一罐饮料,原来是盛昌送的,我对他的怨气消失了许多。
后来,我发现盛昌不仅是一个有感情的学生,而且脑子也很灵活,只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就会有好的前途,应该推荐他进“升大”班,升大学也许对他来说并不难,他欣然同意了,通过考试进入了“升大”班。在老师的关心爱护下,他很刻苦,令人惊喜的是,在2010年的高职高考中,他的成绩总分进入全顺德区前十名,语文单科成绩也进入了前十名。
面对盛昌的变化,我想说,是爱、理解和尊重成就了他。面对一些违纪的学生,老师要放下内心的浮躁、愤怒和抱怨,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一群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因为教育源于对学生的爱,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爱才能延伸。
点评:即使是高中学生,他们的心智和实际年龄还是有差距的。面对一群心智、情绪还不成熟的孩子,面对一些突发的事件,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放下内心的浮躁、愤怒和抱怨,心平气和地尝试用爱心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启他们的心扉,渗透对他们的关心,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黄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