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妮
2009年10月20日,开完学部会议已将近六点了,天正下着雨,同学们都着急着回家,但是班级卫生还没搞,垃圾也还没倒。于是一散会我就盯着值日的两位学生——小超和小盛,提防他们趁我稍不留意就溜之大吉!看着他们扫完地并抬着垃圾筐走出教室,我也就放心地走了。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班里,小超已经在课室了,我不忘鼓励他说:“昨晚好样的,我要好好表扬你们呢!”小超居然很诡秘地笑笑,什么也没说。
上完第一节课,才走到办公室门口,部长就跟我说:“你们班昨晚有学生将垃圾倒入男厕所,塞住了大便槽。”听完,我顿时火冒三丈,心想务必要严惩肇事者。我绷着脸来到班上,将小超和小盛带到走廊拐角处,不容分说就开始厉声咆哮。小盛一脸无奈,不敢吱声,小超则不以为然,还犟嘴说:“我现在把它清理干净不就可以了,没什么大不了。”我马上以此作为教育切入点,指出他这种行为和语言背后的心灵污点。自知理亏后,他的头也渐渐低了下去。
十分钟之后,我的气也渐渐消了,心想不能纯粹打压他们的气焰,还必须让他们内心为这种行为感觉到羞耻。我想起了魏书生让犯错学生写的心理活动书,于是问他俩为什么会萌生这种想法,当把垃圾倒入厕所时自己都在想些什么,有过哪些思想斗争。
一开始,他俩不肯说,我就引导说:“老师都看着你们拿着垃圾筐走了,为什么中途还会改变主意呢?”小盛说:“看见外面下很大的雨,天也快黑了,小超就提议说把垃圾倒入厕所。”小超赶紧接上嘴说:“反正明天清洁阿姨也会扫走啦。”我哭笑不得地说:“我也很理解你们,在那种情况下的确很容易想出一些馊主意,不过,你们的心里就仅仅想到这些吗?”小盛又说:“其实,那时候我也很担心被老师发现,不过小超不愿意下去啦。”我把矛头指向小超,问道:“你那时有没有担心顾虑呢?”
小超看见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就着急地为自己辩护:“其实,我觉得那样做也是不好的,那时我想着没人看见不会被发现的,而且我也想早点回家吃饭去,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觉察到他产生了悔悟的心理变化,我立即引导说:“对,其实我们做坏事时肯定会有过思想斗争的,如果我们抱着侥幸心理,那就很容易会选择错误的做法,相反,如果我们踏踏实实,那就会全面衡量,做出正确的选择。”
“老师,你不用再说下去了,当早上你还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后悔了,我们现在就去清理干净厕所,还会主动去找部长承认错误的。”
此时,我感到很欣慰,我想不良行为的产生是可以从心理上寻找根源的,如果学生内心真能有所触动,那教育就能产生效果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处于成长过程中的职校学生常常会发生诸如迟到、逃课、吵架、打架等不良行为。当学生在犯了错或闯了祸时,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较为容易接受批评。教育者若能及时抓住这一时机,不仅仅是粗暴地呵斥一顿了事,而是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分析,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学生犯错后的悔悟心理及时教育学生认识问题,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心灵上的“垃圾”将会逐步清除!
点评:在学生犯下错误时,我们首先往往会咆哮,然后逼迫学生认错,这种方法效果未必很好。不妨尝试一下心理展示法,诱导学生把犯错误时的心理自然地暴露出来,然后让他们知错就改。
(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