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多大点儿事
10506700000048

第48章 要有长远的眼光

47.2005年5月1日下午3点,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任命杨元庆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担任非执行董事。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出任联想CEO及董事会董事。合并后的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4年2月,华为公司收购SUNDAY5.01%的股权,之前的2003年12月,华为已和SUNDAY签订了价值9亿港币的合同;5月31日,华为用1000万元收购宏智科技在湖北、青海、新疆的项目的已签合同和全部知识产权。

2004年11月12日,华为与汇丰等9家银行签署总值3.6亿美元的贷款协议,拟用这些资金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2005年6月2日上午,广州白天鹅宾馆,TCL集团近10位高层齐刷刷坐在一起,宣布年内将在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打造一支“国际化部队”。

从2005年4月开始,TCL就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深圳、美国纽约、新泽西及旧金山硅谷等地举行现场招聘会,数千余个中高级岗位虚席以待。

问题:

1、你认为联想、华为、TCL的这一系列行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眼光和思维?

2、你认为这种眼光和思维对企业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3、其实,联想、华为、TCL收购的这些企业和部门,在收购之前都是亏损的,你认为这值得吗?为什么?

这道题是要提醒你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地,要有长远的眼光。

现在时兴一个概念:“生涯规划”。所谓“生涯规划”,就是把未来想做什么、如何做,在几岁时做些什么事等做成计划,然后按照这些计划去努力。

不过也有人根本不赞同“生涯规划”,因为未来是个未知数,不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而且又常常“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一切随缘反而比较好。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不过“随缘”说起来容易,真的要达到这种境界却很难,因此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很少能坦然自在的。这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了一样,不知走哪条路才好。因此“生涯规划”还是有其必要。虽然你所规划的会因主客观情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总比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心里来得踏实。

世界时过事迁,千变万化。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原地踏步应该也算是一种退步,因为他人都在前行,而你静止不动,参照起来,你不是处于后退的状态吗?

因此,一个人不能因为一时有点小小的成绩就以为万事无忧,要时时勇于进取!

如果不满足目前的小小成就,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上班的人也不忘继续学习,做生意的也不断搜集信息、强化企业实力,这些都是在创造机会、等待机会。

小小成就也是一种成就,这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社会的变迁太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你在原地踏步,社会的潮流就会把你抛在后头,后来之辈也会从你后面追赶过去,相比起来,你的“小小成就”在一段时间后根本就不是成就,甚至还有被淘汰的可能。比如在10年、20年前,大学生真的很稀缺,而现在呢?到处都是。

一个人不满足目前的成就,积极向高峰攀登,就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说,原本只能挑100斤重担的人,因为不断地练习,进而突破极限,挑起120甚至150斤的重担!如果一个人只要安于现状,他就失去了上进求变的动力,没有动力,就无法付诸切实的行动。

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而看不到未来。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应该对将来的用户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比尔·盖茨总是能够在大多数人动摇的时候执著地坚持,事实证明,他通常都是对的。当然他并非“万能的主”。有些时候,芸芸众生全都看明白的事情,睿智者却被蒙在鼓中。也许是他在“个人计算机”时代的预见太精彩,造成了他对以往成功的过分偏爱,所以当大多数人都在谈论“网络时代”的时候,他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此嗤之以鼻。直到1995年的某个时间,他才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迟钝。他的与众不同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绝不打肿脸充胖子。他不认为自己永远“英明”,当他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立即写了一个电子邮件给麾下两万多名员工。信的题目是《因特网大冲浪》,看上去是一个新时代的宣言。比尔·盖茨在那里面说,网络将要彻底改变我们的产品。他还命令他的员工,从明天早上开始,把他们计算机硬盘上的所有软件都删掉,以便重新开始。那个早上微软公司乱做一团,很多人都不高兴,因为有很多非常赚钱的产品小组,就这样解散了。成百上千个工程师不得不跑到新的办公室去上班。但是要不了多久,所有人都承认他是对的。

在现在这个竞争日趋国际化的社会里,企业管理者拥有长远眼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有国际化的眼光。

“必须要澄清的是,新联想的临时总部设在纽约,绝对不是所谓妥协的结果,是联想收购时就考虑好的战略。”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杨元庆称,凡是研究过联想国际化的人都会发现,联想的国际化之路用心良苦,为了走出“销售的联想”这一固有定位,联想不惜自暴家丑,向大企业“病”开刀,并接连抛出“服务的联想”和“技术的联想”的口号,以及今天的“国际化的联想”。

针对企业国际化这个热门话题,杨元庆表示,实际上一个企业完成一个战略目标后,就必然面临增长缓慢、前景空间变小等困境,要突破发展过程中这样的“天花板”,有两种途径,即多元化与国际化。杨元庆透露,实际上在2000年时,联想就曾试图开辟多元化道路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电脑市场竞争,结果发现,中国入世随即带来了更为猛烈的各行业市场竞争,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可以说,无论联想进入哪个行业,都将遭遇到国内甚至全球该行业巨头的阻击。

“2003年,联想终于意识到,与其在不熟悉的多个领域与强者对抗,还不如在熟悉领域做大、做强。”杨元庆称,目前联想在中国PC市场已占有30%的市场份额,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哪怕要再增长一个百分点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在暂时放弃多元化的情况下,联想要突破这块“天花板”,就必须实施国际化。

有长远的眼光,能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优秀管理者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