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6100000086

第86章 大学者——胡适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上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胡适(1891~1962),原名胡骍、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胡适就开始提倡白话文。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创刊,开展关于改革中国文学的讨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这对当时的白话文运动,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1917年,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是当时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他倡导新诗,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9年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胡适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

些‘主义’”的口号,妄图加以对抗。1920年,他和《新青年》脱离了关系,于1922年另行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后来又出版《国学季刊》和《现代评论》。1928年和徐志摩、梁实秋等出版《新月》月刊,发表文章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宣扬买办文化。1931年,他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第二年又与蒋廷黻等创办《独立评论》,积极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适去美国做外交工作,1938年起担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直到1942年才辞去这一职务,留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1946年,他回国任北大校长。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1947年曾打算委任他为考试院院长及国府委员。他没有接受,说是“我不入政府,则更能为政府助力。”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当他听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八条二十四款”和平条件时,连连哀叹说“和比战难”, 于4月从上海乘船逃往美国。1958年,他离开美国,回台北就任伪中央研究院院长。

晚年,他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河道水系的科学著作——《水经注》版本的考证,写了六篇有关学术论文,有独到见解。长时期来,他在学术研究中提倡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很有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等多种。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在台湾逝世。

延伸阅读

胡适晚年轶事

在胡适晚年的孤寂境遇里,有一位卖麻饼的小贩竟做了他的朋友,给他带来一点意外的安慰和快乐。小贩名叫袁瓞,他做饼卖饼之余,还爱读一点书,喜欢与人讨论英美的政治制度,讨论到底英美政制哪个更好一点。他比较倾向于崇拜美国,但理论上说不明白,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于是便贸然写了一封长信,向大学者胡适请教。

胡适接到这封信,知是一位卖芝麻饼的小贩,竟能在业余勤奋自修,精神可佩;问的又是自己最热衷的英美政治问题,更觉十分高兴,便亲笔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说:“……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卖饼的,每天背着铅皮桶在街上叫卖芝麻饼,风雨无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国家能走上长治久安之路──单只这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从此,小贩袁瓞便成了博士胡适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