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10493800000008

第8章 碑刻揭示出不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使人们获得新的历史发现

还有一些碑刻发掘出土和发现,揭示出了一些不为人们所知的重要史实,从而使人们获得了新的重要历史发现。

河北省邢台地区文物考古人员1986年在文物普查中发掘到了一块刻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的《大唐帝陵光业寺佛堂之碑》,碑己破碎为12块,经过精心复原,碑被移至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碑刻馆内妥为保存。碑高4.4米,4龙盘项额龛内有浮雕一佛二菩萨,雕刻精美,碑文记述了唐帝祖生平和追封帝号、建陵、建寺的经过,洋洋3000余言,是过去不为人所知的十分珍贵的史料。从碑文中可以得知,唐代李氏帝王祖籍是北魏南赵郡广阿县,即唐时的赵州昭庆县如今的河北省隆尧县。唐祖皇帝是李氏称帝后追封的。根据碑文的记载,文物考古人员意识到在附近极可能存有“大唐帝陵”的遗址,于是他们根据碑刻记载所提供的线索,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结果,终于获得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发现,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城南王尹村找到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的“大唐帝陵”遗址。经考证,在隆尧县王尹村有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先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这一重要历史发现系源自《大唐帝陵光业寺佛堂之碑》,此碑委实功不可没。

据明史记载,明末清军入关、京师陷落以后,朱元璋第九子朱松的九世孙朱以海,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嗣王位,居绍兴称鲁王监国,后为清军所克,遁入海到金门岛依郑成功。“成功初以礼待之,后渐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据明史的这一记载,鲁王是被郑成功从金门放逐到南澳,投入海中害死的。由于明史作了这样的记载,人们都将这桩“南澳公案”视为信史,三百多年来,无人提出异议。然而,1959年8月22日,旧金门城东在炸山采石时,发现了鲁王真圹,从圹中出土了详细记载鲁王病卒经过的圹志。志文记载,鲁王朱以海是患哮喘病,因痰堵塞呼吸而死的,卒年为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鲁王圹志的发现,使人们得以了解原先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真相,从而使明史记载的谬误得以纠正,这桩冤枉了郑成功三百多年的冤案得以彻底平反昭雪,《鲁王圹志》可谓功不可没。现圹志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保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人们又将鲁王遗骸迁至金门城东门外青山之下,并在重建的鲁王墓旁重新刻立了一块石碑,记载了有关历史事实。

邓廷桢是清代的抗英禁烟英雄,嘉庆进士,历任按察使、巡抚等职,1835年升任两广总督。在对待鸦片问题上,以往史籍都这样记载,说邓廷桢开始是支持许乃济的“弛禁”主张的,1839年,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查禁鸦片时,他放弃了原来的主张,转变为禁烟派的得力人物,积极协助林则徐整顿广东海防,查禁鸦片走私。1997年在江苏南京邓廷桢第六代孙女邓洁、邓勤玲的住宅墙内,发现了邓廷桢的宗祠记事碑。据了解,该记事碑原来一共有8块,现尚存5块,系“大跃进”年代邓廷桢五世孙邓佐闻讯从清理邓廷桢故居废墟的民工手中收购回来的,为防流失和损坏,遂把碑砌入堂屋墙中保护了起来。据第4号碑的碑文记载,1835年邓廷桢出任两广总督时,“(朝廷)方议鸦片烟禁,公(邓廷桢)奏议以为,法行豪贵则小民易从。今严于中土则夷贷自绌。”这一记载表明,邓廷桢在1835年出任两广总督时己力主禁烟,并不是在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时才主张禁烟的。这一史实,在现有的史籍和其他史料中均无记载,是不为人所知的。邓廷桢宗祠记事碑的发现,对于研究鸦片禁烟运动和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邓廷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碑文关于邓廷桢主张禁烟的这一记载,使为什么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会得到邓廷桢的密切配合、积极协助和大力支持这一问题,有了更合理的答案。使人们从中发现,邓廷桢之所以后来能与林则徐齐心协力同禁鸦片,是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的。

文字是人类用以记录语言的符号和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碑则是文字的重要载体。因此,碑与文字、语言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古碑,清晰地记录下了中国文字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轨迹,对于研究了解中国文字语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