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贴鉴赏及收葳
10493800000009

第9章 古代碑刻对研究简化字发展史的功用

谈及简化汉字,大凡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规范的《汉字简化方案》,为简化汉字之始。然而,近几十年来从古碑中接连不断获得的发现,以确凿无疑的事实雄辩地证明,简化汉字并非始于今日,而是由来已久,早已有之。

1995年11月,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现了一块清代道光年间摹刻的“宋四家”之一米芾手书的《昼锦堂记》碑中,就有许多简化字。《昼锦堂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全篇共485字,阐述了作者对功名荣光的态度。此碑,系清道光年间,欧阳修后裔欧阳浩从江西官吏李子畲处见到宋代米芾的真迹后,不惜花重资,择石选工摹勒镌刻,前后历时8个月,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春刻成的。碑为青石材质,行楷书写,阴文竖行,自右至左镌刻,现共存2石。一石高1.6米,左部缺损约三分之一,镌有“昼锦堂记”4字和开篇49字:字迹保存完好;另一石高1.56米,宽0.87米,上镌文末102字和落款“襄阳米芾”4字,字迹虽遭凿损,其笔力风骨仍清晰可见。碑上还镌有4厘米见方的“米元章印”篆书印章和字径2厘米的9l字跋语。两石上所刻的米芾手书的159字,字径6至10厘米见方不等,不仅笔法潇洒俊迈,行笔自然流畅,书风雄奇流美,更为难得的是,其中还有“记”、“将”、“荣”、“盖”、“阊”、“劳”、“险”、“事”、“绅”、“谓”、“尝”、“诵”、“诗”、“乐”等14个简化字,共在文中出现17处,这些简化字,与我国现行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

在比米芾书《昼锦堂记》碑还早的唐代碑刻中也发现了简化字。例如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湖北襄阳的唐武周天授三年(692年)正月所刻的《张玄弼墓志》(全称《唐故益州大都督府功曹参军事张君墓志铭》)中,就有简化的“随”字等,这个简化“随”字和我国现行的规范简化汉字完全相同。又如,在唐碑《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中也有简化字。“嘉州”是四川乐山市的古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即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即是当年主持乐山大佛雕刻最后阶段工程的唐南康郡王、西川节度使韦皋,在乐山弥勒大佛坐像竣工后所刻的记述大佛建造雕凿始末的摩崖石碑。碑高约7米,宽约4米,刻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十一月五日。原碑文约800余字,历经近1200年的风雨剥蚀,现已大部残损,尚有270字清晰可辨,其余己风化漫漶不清。据查考,在这270个可辨识的字中,有“弥”、“万”、“与”、“将”、“继”5个简化字,其中“弥”和“万”出现两次。这些简化字,与我国现行规范的简化字完全相同。

而目前所发现有简化字的最早的古代碑刻则是刻于北魏水平四年(511年)的山东掖县的《云峰山摩崖石刻》。两位《云峰山摩崖石刻》研究者经过悉心研究考证,在共2770个字的《云峰山摩崖石刻》中,发现了20个简化字,1996年11月当地报刊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20个简化字是:“将”、“聪”、“隐”、“属”、“乱”、“与”、“里”、“弥”、“辞”、“礼”、“制”、“继”、“莱”、“盖”、“尔”、“万”、“云”、“余”、“来”、“驾”。在这个简化字中。20除“将”和“继”的左偏旁、“辞”的右半部与现行通用的规范简化字稍有出入外,其他字与现行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云峰山摩崖石刻》的这些简化汉字,是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的简化汉字,这些简化汉字的发现,将我国简化汉字出现的历史整整往前推移了1450多年,对于研究我国文字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有不少是由草书体规范而成的。在宋代米芾书《昼锦堂记》、唐碑《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和北魏《云峰山摩崖石刻》中所出现的简化字,也有不少是由草书体演化规范而成的。这一事实说明,现代简化汉字与古代简化汉字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而我国的草书,初创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因此今后随着古代碑刻铭文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探寻的进一步深入,很有可能还会发现比目前所知刻于北魏时期的《云峰山摩崖石刻》更早的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