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略
10493700000061

第61章 将新与旧寓于一体

在时尚大行其道、人们越来越追求高科技新产品的时候,却有那么一部分人开始怀念起了过去。而聪明的商家们便利用人们的怀旧心理,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带有怀旧气息的商品,也因此而大获成功。

布瓦拉那是法国巴黎人,他父亲是一名面包师。在刚满13岁的时候,他就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帮父亲送货和卖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战火的蔓延,面包的主要原料——小麦的产量急剧下降,已经难以满足面包制作的需求。为了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法国面包师们不得不在面粉中加入大量大麦、马铃薯、荞麦等代用品,因此面包的颜色就变得越来越深,最后成了黑褐色。

当时的黑面包令人生厌,使公众的购买欲越来越低。面包制作业也随之变得更为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经济得到了复苏,小麦产量增加了,面包业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此时,白面包逐渐取代了那种象征着苦难的“黑面包”,电烤箱也取代了手工制作。

在整个巴黎城,只剩下一个继续用手工制作黑面包的面包师,那就是布瓦拉那的父亲。

许多朋友不理解老布瓦拉那的做法,纷纷劝他适应市场潮流,改换面粉,再买一台电烤箱,像其他面包师一样做些不费劲的面包,以提高效益。但是老布瓦拉那总是耸耸肩膀,付之一笑,然后依然我行我素。因此,他被别人称为“痴人”、“呆子”,并被当做一个笑料。但他毫不在乎,执拗地为自己辩解说:“白面包既无味、又不好看,也缺乏褐色面包的营养价值,对身体无益,我决不做白面包!”

自此,这种独特的褐色面包便被称为“布瓦拉那面包”。

对父亲这种执著和自信的性格,布瓦拉那十分佩服和赞叹。因此,他出道后便坚定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后来,布瓦拉那终于有了自己的面包店。所谓“店”,其实不过是一爿门面狭窄、设备简陋的很不起眼的小铺子。他生产的面包,仍然是在父亲遗留下来的那个陈旧的烤炉中烘烤出来的褐色面包。

就像当初所有人都劝说他父亲一样,此时也有人认为布瓦拉那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劝他改进技术。但他却坚持自己的看法:“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固然令人高兴,可是要做面包,尤其是人们爱吃的面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经过长时间训练出来的一双手。”

他认为,传统的面包,就像陈年老酒和奶酪一样,只要经过精巧的手工制作,一样能制出精美的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瓦拉那的观点得到了事实的验证。20世纪初,法国每天人均面包消费量为800克,但渐渐地,却有下降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均面包消费量下降到了400克。面对这种情形,许多面包制作商因效益不佳纷纷另寻出路。唯独布瓦拉那的“天然”面包的销量持久不衰,销售量却以每年30%的增长率递增。

没过几年,布瓦拉那的面包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四面八方,进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法国面包中的佼佼者。布瓦拉那的名字也随着他的面包传遍世界各地,从而赢得了“面包大师”的美名,一举成为世界著名人物。

人们认为布瓦拉那坚守着褐色面包不放是在抱残守缺,但他们却大错特错了。应该说,布瓦拉那是一个洞察力很强的人,他明白技术的进步并不会替代那些手工制作的可口面包。所以,虽然白面包有技术优势,但最终还是会败下阵来。

当人们的需求得到各方面的满足时,人们便会开始怀念那些旧有的东西。现在经常会有城里人吃粗粮、啃窝头,忆苦思甜,感受一下过去的生活。

怀旧的产品因为加入了人们的感情因素,所以卖价比那些时髦货还要高。如果商家巧妙地利用人们怀旧的心理,让他们在心理需求上得到了某方面的满足,就会大获其利。在这里,创新思维与怀旧情怀得到了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