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
10492900000007

第7章 短缺的短缺思考

20.全面就不短缺吗

短缺的短缺思考,应该怎么念?如果划分为“短缺的”短缺思考,是一个意思;划分为“短缺的短缺”思考,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其实,这两种都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我用这个词组的意思是:对短缺的不全面思考。

现在似乎有一种表现,对任何问题都要做全面的思考,似乎不面面俱到,就不算有水平,换言之就是考虑不周,再换言之就是失误了。于是乎,许多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都是一个面孔,前年与明年的报告也差不多内容,就像街头时髦的女郎,不断地变换着发型和脂粉,不变的还是那张脸。

其实大可不必。面面俱到的话只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如果真的“皆准”,那么这话肯定等于没说。

我曾在电视上看美国的一个州长做年度工作报告。那位州长站在主席台上一口气说了将要干的14件工作,费时40多分钟,是我在美期间听到的最长的工作报告。可是与我们的省级政府每年一度的工作报告相比,这位州长的报告实在短得多了。随便找哪一个省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看看,读一遍至少要两个多小时,细分起来一般都有30~50件工作要干的。也难怪,在我们看来,一年就一次全面的工作报告,哪一方面的工作点不到,就是对哪一方面的工作不重视。但是否有人会觉得,对一个社会各个方面工作都重视,也就是故意让大家不知道这个政府到底要干什么?

问题还在于,由于面面俱到,所有的工作部署都只能是原则性的,否则,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一大本厚书。而原则性的要求百姓们弄不懂也就罢了,部门也“不好操作”,于是,部门必然按照自己的章法干。我们也就习惯于一个“中国特色”的现实:政府为部门所左右,政府的大印没有部门的小印管用。

面面俱到的背后是惟恐缺了什么,什么都不缺的时候恰恰缺少了重点。一个政府和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其实是一回事:如果想干成一些事,就必须学会选择重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学会舍弃,而集中精力干那些能够干成的事情。选择重点似乎大家都会,但学会舍弃则并不是都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喊得山响,可一到实际操作时,“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依然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在取舍之际难下决心。懒汉的管理者就来一个面面俱到。宁可失去重点,也不可失去方面。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短缺。

在研究问题时要面面俱到,力争做到慢、散、稳;在解决问题时不能面面俱到,下手要快、准、狠,这是管理的两个层面,也是保证事业成功的两个重要方面。不是不能混为一体,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尤其是企业的规模来进行选择。

21.短缺畸形

坦率地说,前面所写的各类短缺,并不是在下的发明或什么“真知灼见”,早已有专家分别指出,也已为政治家们所重视,下了文件做了规定,列为改革的对象,要给予解决。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短缺还在,有些甚至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如今咱们小老百姓也有相当多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短缺,可就是不去改正、不想改正,要等到所有的人都改正了,自己再改,否则就是吃了大亏。我曾亲眼见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女儿迎着红灯闯过十字路口,嘴里却在教育女儿:“在幼儿园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呀,不听话那就是坏孩子……”她不可能不知道闯红灯的危险性,但随着别人一起闯红灯是放心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让我想起2000年在日本时碰到的一次讨论,一家电视台把东京与大阪的一些市民召集在一起讨论:假如街道上没有汽车通过,红灯亮时你会不会穿过马路?结果东京的市民肯定地说:会等到绿灯亮时再穿过马路;而大阪的市民则笑:没有车却不过马路,那是傻瓜嘛。可见,有些行为并不因为物质上短缺什么而形成的。

同样的道理,见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绝不仅仅是毫无成就的人所特有的心态,相反,在那些已经有了“骄人成绩”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不读书、不愿意补充知识的人并不是那些识字不多的人,常常是那些拥有高学历并取得了一定地位的人。相当多的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创业能力,只不过常常要到毫无退路、毫无希望了,才让自己的创业能力迸发出来。“实在是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另想办法了!”这样的感叹不仅在中国听到,就是在走出中国的海外华人圈里也经常听到。几十年来,以及上溯几千年来,在“别人能办到的你也一定能办到的”勉励下,为了争夺一口饭,甚至为了争夺一口气,死亡的人数恐怕不亚于战争的死亡人数,以至于“有利害关系的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成了中国的至理名言。“钓鱼”与“寻租”,两大历史性的腐败按钮,常常并不是在真正物质短缺的时候被按下,总是在有“鱼”有“租”的时候才发生的。

我们不知道,社会也如同人,所有的短缺都会产生其相对的方面——畸形发展。就如同下肢瘫痪的人,胳膊总是特别发达;双目失明的人,听力特别敏锐。思维的短缺形成的畸形,不是大脑的外观,而是对某些短缺的神经过敏。前面所说的几种短缺现象,并不能包含现实管理中所有的短缺,也肯定激起某些人的愤然。然而,正是这些短缺,形成了我们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一些共同的习惯、共同的思维与共同的管理理念。尽管这些习惯、思维和理念与现代实行的管理方式格格不入,但管理者改不动,被管理者也不想改。也许是习惯成自然了吧。

22.克服短缺的难点所在

从理论上说,知道自己短缺什么,正可以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但实际上,传统意义中的中国人不可能自动补齐自己的不足:在向自己的痛处动手术的同时,上述种种短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他可能有的全部毅力,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与影响。

从经济学的眼光看:在工业化之后,社会上的人会出现被称之为“经济人”的各种特性,即对涉及自身发展的一切都进行着计算,并且与一切损害自身利益的制度规定做斗争。现代的中国人正在步入经济人时代,有了一些闲钱,不知道怎么用,有了一些利益,不知道怎么保护。上述的短缺又拉长了这种经济人短缺的时间,使得问题更趋于复杂化。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经济人的时代,一切应该以利益来制约利益,以利益来促进利益。这是我们进行管理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真正进入了经济人的社会,这些短缺现象才可望得到缓解。

从社会学的眼光看:人类活动的阶段性特点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又对每个人的社会地位进行着调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只完成一件事:不要被别人把自己拉下来。这就好比西方的一则寓言:在森林里碰见一头熊的两个好朋友拼命地逃跑,一个说:“嗨,咱们跑出前面的树林就安全了。”另一个回答道:“我不在乎跑到哪儿去,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于是,在社会中找准自己适合的位置,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如果个人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其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前40年,我们的政府一直在辛辛苦苦地干着这样的事情,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花上很大的气力和代价来改变这种状况。然而,事实的真相是,管理的主要责任在于把每个人的作用组合起来,发挥最大的组合效应,而不在于帮助所有人共同进步;如果必须提供帮助,其目标也是为了将其作用更好地组合,就像我们在“前言”中所说的乐队指挥的作用。可惜,我们的社会里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所谓大企业管理者,并不是一位称职的指挥,充其量只是一位鼓手。

从人类学的眼光看:人类的生存活动与其周边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总是在不断地适应着环境并改造着环境。在人口越稠密的地方,人类的生存本能互相碰撞的机会越大,环境也越恶劣。一个企业无限制地招入人员,不管其先进技术为其带来了多少高利润,破败是指日可待的。因此,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是提高每一个人创造力的最佳环境。而提高创造力则是管理的最高目标。

从哲学的眼光看:个体与一般存在于任何组织内部。管理的两难在于:是针对一般制定规则而要求个体去遵守呢?还是针对个体制定规则而要求大众去遵守?前者形成的条文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后者形成的条文告诉人们哪些事不能做。人类社会目前形成的思维与创造能力,还不可能把前者与后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迄今为止管理的最大误区就是孜孜以求地探索以一般的规则来要求个体,从而形成等级企业社会,形成层次管理,形成对个体创造力的扼杀,从而也扼杀了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