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
10492900000025

第25章 服从·反抗的好宝宝

141.听话的不都是好宝宝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讨论过中国人的听话与服从,是泛家族文化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文化与教育和泛家族规则相适应并受后者的支配。在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服从,一旦从个人的品格成为习惯,并由习惯生成制度,将直接导致“现代崩溃”的发生。

中国人喜欢听话的宝宝,并不因为宝宝听话可以省很多的事,而是喜欢将来这个宝宝可以出人头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宝宝未来不论干什么,所碰到的领导,肯定都是喜欢下属绝对的服从。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在成人的眼里,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服从。

乖乖听话,岂止是对孩子的要求,中国的传统是所有处于相对弱势的人都只能乖乖听话。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孩子的这种要求才被社会认为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了你好”。

2000年4月6日,杨振宁博士在南京作演讲。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提问:“我想问:你小时候成绩怎样?你觉得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做个好孩子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

杨振宁回答说:“这三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下面一一作答。(第一个问题他回答说开始不好,上到初二以后,就好了。)我今年已经77岁了,我不免要反省一下我的经历。我发现我在许多方面是很幸运的……从头到尾我一直向这个方向(指物理)走。有很多小孩非常聪明,我认识的一个小孩就是这样。他这也念的好,那也念的好,进了大学,先念数学,后来念音乐,再后来又念生物。这样的话就当然很吃亏。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很好……我想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好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做一个好孩子主要一点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想中国的传统是说乖乖听话。我在美国看到许多成功的人之后,认为乖乖听话不一定好。美国的社会传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不一样。美国没有一个孩子会问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乖乖听话这个观念在美国社会里不认为是一个好的表现。由于这个缘故,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好有坏。我认识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的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大学,念了两年不念了。这在中国绝对是不能允许的。可是这些人在美国比较容忍,而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

有趣的是,大数学家陈省身自己回忆说:“我不是一个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书的学生,分数好坏不太在乎,反正我的数学分数总是很好,其他功课平平常常,但总能及格,比及格还好些。花点劲儿也可以很好,但懒得费那个力气。空下来喜欢到图书馆看杂志,历史、文学、掌故,乱七八糟的书都看。我的习惯是自己动手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要看什么参考书才去看。我当时对社会上的事不大关心,就知道读书。我念数学不觉得困难,感到特别容易。”

看来,杨振宁与陈省身都不是听话的好宝宝。

然而,现在需要关心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我们应该更关心真正陷入彷徨的家长,支持孩子吧,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抵触;不支持孩子吧,又明知道孩子是对的。

比家长的彷徨更严重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困惑。作为领导,他希望实行彻底的不折不扣的令行禁止;可利益所在,他又不希望自己的决策哪怕出现一点失误。于是,中国古典管理理论最精典的代表作就是一对矛盾:令行禁止与纳谏如流。让国外的管理专家们发晕:既然令行禁止了,那就不存在谏,更不要说还形成谏之流;反过来,既然涌谏如流,肯定不存在令行禁止。

越是不明白就越说明中国学问的高深,外国人更不能明白的一个事实是,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是独断专行者也常常表现出虚怀若谷听取意见的样子,有些还设立了这样那样的制度。可实质上,那些制度都是形式,不过是领导者“虚怀若谷”虚象的放大,你若当真了,那就是你笨蛋。

中国人一直困惑于听话还是不听话,领导如此,被领导也是如此。

142.服从是培养的

人,尤其是中国人,当他仰望着别人的时候,淡化的可能是自尊;当他俯视着别人的时候,淡化的可能还是自尊。

中国人极少有平视别人的时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论断,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民心不可欺”等政治口号,中国也存在着像康熙这样“中夜有奏报,几披衣而起,总为天下生灵计”的有为之君,但作为社会管理制度,全部封建制度都是建立在精英治理而不是法律治理的基础之上。在精英治理格局下,制度运行状态的最高级就是淡化个人的作用,包括精英自己。

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样的话后世是越来越少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是成为受批判的匹夫行为。

中国经过了100多年的战争才最终建立以民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共和制度,在别人的枪炮口下才不情愿地跨出历史性一步,留下的是一片片殷红的血迹。即使如此,时不时还有人回头张望,倒不是迷恋那赫赫威仪、一言九鼎的皇帝,而是迷恋那地动山摇的三呼九拜。因为在那三呼九拜中,人的个性统统没有了,剩下的就是等级和规矩。在等级与规矩面前人人平等。化为具体的社会管理中,人,就被淡化了,一段时间极淡极淡,一段时间又飘飘忽忽地显现出来。

今天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大家都头痛的是,在各个方面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存在着太多的不协调。不协调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立法,没有相应的立法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于是我们在不自觉中陷入了一个难堪的误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统一标准。可到了实际操作那里,统一标准就不见了,没有了,失踪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各级政府部门出现各自的利益,当各自利益与人民利益冲突时,牺牲的自然是后者。只有问题成了堆,影响到社会安定时,人民的利益才被引为尊重。

举例来说,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们的构想中,最需要做的是,把原来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做法改为由政府调控,由市场主体按市场规则进行竞争,以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这种想法好不好呢?非常之好,但忽略了人。市场主体不是以人为核心,而是以管理人的各类组织为核心,一切的法则都是围绕市场主体的行为来制定,一切规定都是适应于组织的活动和行为。2004年春节到来之际,全国各级政府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欠农民工工资的行动,政府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非常之好!证明了我们的党和政府确实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

2001年,安徽省省长在一次全省性会议上说:“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已经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角色缺位、越位、错位、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必须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这样的习惯里,中国人以善于服从而著称于世,就一点也不奇怪。鲁迅曾深刻地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只有两种地位,一种是做稳了奴隶,一种是连奴隶也做不稳。长期在这种地位上长成的是奴性。

143.第二十三条军规——可怕的禁令组合

令行禁止,是很多的管理者所追求的管理目标。

令行禁止是从军队的管理演化出来的管理术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论企业还是军队,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令行禁止并没有错,错在相当多的企业内,令行禁止不仅仅是一条纪律,而是各种禁令构成一种组合,形成了企业内部一种看不见的管理制度。就像美国的“第二十三条军规”,典籍上是查不到的,可它在军队中却实实在在地产生着作用。这种组合的全部目标就是培养员工服从的素质。在这里,令行禁止并不表现在执行纪律的严厉程度,而是员工必须服从。离开服从,泛家族规则也就不再发生作用。

像大多数家庭式企业,令行禁止与泛家族规则结合起来,必定导致个人的独断专行。维持个人的独断专行,造成员工对领导决策唯唯是听,再进一步就是噤若寒蝉。在噤若寒蝉的同时,自然是无人对任何事情负责。无人负责的局面起初是在个别的部门、个别的地区发生,但会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的溃烂。医治大面积的溃烂更需要强化令行禁止,结果在更大的范围造成无人负责,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

崩溃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

一个简单的标志是,如果高层干部在决策前与决策中都噤若寒蝉的话,就像安然公司、帕玛拉特公司在决定以现代技术来隐藏亏损时,并不是所有的高层干部都赞成,只是没人反对,等待企业的就是现代崩溃。如果是一个王朝,那么不论此前如何兴盛,骨子里已经开始走向衰败。顺便说一句,这不是中国社会存在着什么超稳定结构,只不过是当时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泛家族社会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阻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结论是,企业出现“现代崩溃”,并不是来自对手的激烈竞争,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内部,来自于员工队伍的素质,来自于团队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