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任销售经理的11项修炼
10489700000033

第33章 2 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感

1.波特—劳勒激励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于1968年在《管理态度与工作绩效》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劳勒激励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他们指出:一个人努力的程度是由工作所获得报偿的价值和个人感到努力后可能获得报偿的概率所决定的,而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主要依赖于努力的程度,同时还依赖于个人能力,个人的“角色认识”(即对工作方向、规范的认识)以及所处环境的限制。一个人的满意感取决于是所获报偿同个人自认为应获得报偿的一致性,如果前者大于可等于后者,会提高个人满意感,反之则会降低个人满意感。同时,一个人做出的成绩与效果(绩效)一方面直接影响他自认为应得的报偿,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今后对该项工作的期望值。

激励=Prob(E→P)×Prob(P→O)×价值

Prob:概率E:努力P:绩效O:结果

2.满意感与绩效的关系

好的工作绩效导致奖酬,而这种奖酬反过来导至满意感。满意感并不是像人们想象那样产生绩效,而是由绩效所产生的。下图反应了这一认识过程。

上图首先表明了绩效导致奖酬,而且它把两种奖酬和它们与绩效的联系区别开来。外在奖酬与绩效之间的波浪线是指这种奖酬与绩效并非完全相关的。外在奖酬主要是指组织控制的奖酬,比如工资、提升、职位身份和安全。这类奖酬常常用来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由于很难把这种外在奖酬直接与绩效联系起来,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中下层经理的工资与上司对他们的评价没有很大的相关性。

内在奖酬的情形正好相反,因为它们根据的是个人良好的工作绩效。这种奖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而与良好的工作绩效有更直接的关系。这种奖酬让人感到他做了认为值得做的事情。这种感觉是对工作绩效的很好的报偿。所以,任何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或者其他较高层次成长需要的奖酬都属于内在奖酬。

要提高一个企业的效率,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奖励表现好员工,二是尽量避免表现差的职工辞职。对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需要强化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像自我实现这类需要的满足程度高,标志着企业的效率也高。这种满意感的水平高,体现了大多数员工对工作有兴趣,愿意做,而且会做得好。向员工提供具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这种做法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好的工作绩效是用工作本身来奖励的;而且,由于工作绩效好而受到奖励会进一步导致更好的工作绩效。所以,根据较高层次需求的满意感的高低,可以判断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如何向员工提供使他们觉得有兴趣的而且是值得的做的工作,以及工作本身如何发挥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