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经
朕自幼留心典籍,比年已来所编定书约有数十种,皆已次第告成。至于字学,所关尤切。《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兼之各方风土不同,语音各异,司马光之《类编》,分部或未明;沈约之声韵,后人不无訾议;《洪武正韵》多所驳辩,迄不能行,仍依沈韵。朕参阅诸家,究心考证,如我朝清文以及蒙古、西域、洋外诸国,多从字母而来,音虽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于点画,两字合作一字,二韵切为一音,因知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形象寄于字体。故朕酌订一书,命曰《康熙字典》,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繁冗,务使详略得中,归于正当,庶可垂示永久云。
译 文
我从小就对各种典籍比较留心,近年来主持编写已成稿的书大约有几十种,都已经陆续完成。至于对文字的研究,我更是密切关注。《字汇》一书,缺点在于过于简略,本朝人张自烈所著《正字通》涉及的内容不免过于庞杂。加之中国各地风土人情不同,语音也各不一样,因此,宋朝司马光的《类编》,有些地方写的不太明确;南朝沈约的声韵学说,也多受后人责难;明代的《洪武正韵》比较正规,但却未对音韵提出正确读法,因此并未流行开来,人们还是依照沈约的音韵去正音。我阅读时,参照了各家的意见,潜心推究、考证,发现如本朝的满文以及蒙古文、西域文、海外各国的文字,大都是从字母拼读而来,发音虽然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字的形体无不是由点、画构造而成,两个字母合成一个字,两个韵可以反切成一个音。因而我懂得了天地最早的元音,是由人声所形成的;人声的形象就是借助于字体来显示出来的。所以,我想要编一部字典,名为《康熙字典》,补充《字汇》的缺漏,删削《正字通》的繁杂,一定要使它详细适度,成为一部比较正确、适用的工具书,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留给后人作为典范了。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朝学者万斯同对此作如下解释:“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若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博采众长就成为古今有志者走向成功的必备手段。康熙帝也教育皇子皇孙们只有博有众长,方可垂示永久。
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为了写一部震古烁今的兵学巨著,决定吸收各代名家之言汇成奇书,他首先从齐国入手,找到了有关齐国的始祖姜太公的言行记录。
姜太公,即齐国的吕尚。其年轻时是一位博学多闻,有“霸王之辅”才干的热血青年,苦于商朝末年之际天下无道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只得隐居海滨,静观时变,直到晚年才被雄心勃勃的周文王姬昌重用。周文王图谋推翻商朝重建天下,长期暗自扩张势力,延揽人才。文王得到吕尚,自然是喜不自禁,激动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而称他为“太公望”,拜为军师。吕尚果然不负所望,先后辅佐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出奇谋,划良策,为建立和巩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孙武经过整理发现,吕尚不仅有战争实践,而且有军事理论。他的军事观点诸如“鹜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等都十分精彩深刻。孙武孜孜以求地学习领会着,并将其吸纳引用。
了解完姜太公后,孙武又找到了协助齐恒公成就霸业的不世奇才管夷吾的史料。
管夷吾,字仲,是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宰相。孙武发现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靠的全是管仲之谋。
看到这里,孙武非常佩服管仲的绝世才华,他也更坚定了自己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的决心。孙武四处搜集整理,发现了管仲的一些军事观点,如其中的“七法”、“兵法”、“大匡”、“小匡”、 “地图”、“霸言”、“参患”、“制分”、“势”、“九变”等多属于战争方略。如讲战争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时,他说:“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王安国之经也”;“谋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又如讲作战方略时,他主张“至善不战,其次一也”,认为最好不战而胜,如迫不得已而战,则力求一战而胜。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孙武的谋略思想,也使孙武的兵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研究完这些齐国史料之后,孙武仍不满足,于是他又寻找道家关于兵法的言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通过学习,孙武发现了老子的一些论战之理。
孙武发现老子“贵柔”,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善胜敌者不与”,二是“不敢为天下先”。从“不以兵强于天下”的基本观点出发,老子提出在作战指导上所应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为“善胜敌者不与。”孙武明白这些原则应用到军事领域,其含义就是:要战胜敌方,首先要进行退却防御,然后再寻找时机进攻。
孙武经过仔细地研究,发现老子的军事思想除“贵柔”外,还有重视备战、强调奇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他提出“祸莫大于轻敌”。老子强调在战争中要防止出现“轻敌”的思想。指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敌我兵力相等,哀兵一方之所以取胜,就是因为它能有意甘心于居处不利的位置,从而引起警戒,激起斗志。全力以赴,战胜敌方。又如,他强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运用“奇”、“正”的范畴,把“用兵”和“治国”在方法上的不同作了区别,体现出他对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不同特点的认识。同时,老子看到了“奇”、“正”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正复为奇”的命题。他提出的“奇”、“正”范畴和“正复为奇”的命题,对于孙武谋略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经过查阅古籍,孙武又发现了孔子关于用兵之道的论述。孙武看到孔子的军事思想虽不系统,却也见解独到。
首先,孔子最先提出了慎战的观点。孔子主张“足兵”,平时做好战争准备,显然,他是把“足兵”作为立国的三项条件之一看待的。孔子这一看法虽很简单,但对孙武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其次,孙武发现孔子要求将领必须足智足勇足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将领首先应具有“好谋善思”的素质。经过仔细地琢磨思考后,孙武大为叹服,原来孔子竟有如此深奥的兵学思想。
至此时,孙武的军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他决定向同时代的军事家司马穰苴学习一些用兵之道。
司马穰苴本姓田,他出身贫寒,很早就投身行伍,由士兵当到卒伍一级的小军官,并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练就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才能。穰苴认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对于违反军律之外,无论是谁,都果断按军法从事。因此,三军将士对其无不敬服,深感军纪威严,在以后的作战中个个奋勇争先,莫敢懈怠。齐军于是声威大震,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后,他用自己的战争经验和治军思想写就一部《司马兵法》,以进一步严明军法。
至此,孙武博采众长,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兵法名著——《孙子兵法》。
为了能够著就一部震古烁今的兵家之言,孙武走进了异彩纷呈的兵学思想之中,他站在那些兵学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海纳百川,吸取各家之长,终于形成了自己一枝独秀的兵学理论巨著。他也因此被誉为“兵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