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
10487700000049

第49章 读书贵精,学博致约

康熙教子经

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令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乎万事万物之理矣。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王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译 文

圣贤的书所记载的都是天地之间、古今以来万事万物的大道理,能够凭借着圣贤的书了解道理就会有用处。从一个道理的细微之处,就可以窥测天地四方的广大;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完全了解千万年前发生的事情。世间的读书人生在百代之后,想要知道百代之前的历史;居住在一间房子之中,想要悉知天下的道理,不靠书本,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的书籍,《五经》(《易经》、《尚书》、《春秋》《诗经》、《礼记》)之下,如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上达到天,下达到地,中间的人与事物,没有一种事不涵括在里面,没有一个道理不包含在其中。读书人如果就某件事而求之于书本,那么就可以通晓天、地、人三才,并且能够兼备万物的道理。虽然书籍不贵在多而贵在精,学习也一定要由广博再达到简约,但是假若能真正做到精进而简约,用来融贯于多与博之中,那么就能够综合其大而达到穷尽无遗,汇合其全以备不时之需,圣贤的道理怎么能够超越这些呢?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周易·系辞下》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法国哲人巴斯坦也曾在《偶感》一书中说:“‘偶然’不会帮助准备不周的人。”这都是在告诫我们,在平时必须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做好准备。再讲究的服装无法掩饰个人知识的贫乏,再清寒的读书人也无法挡住言谈中的书香。知识与气质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心地、持久地通过读书才能获得的。当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就能应付各种机遇和挑战,创造出惊人的成就和业绩。相反,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就会因准备不充分错失良机,抱恨终生。

古人读书,求博、求精,先博而后精。因为广阅博览乃是知识大厦赖以高耸的基石。顾炎武“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孔子是“秘书微文,无所不定”;王安石则是“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子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他们几乎穷尽有史以来的一切主要遗著,经过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然后由博达约、触类旁通,“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在学术上较之于前人有所裨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形成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

我国现代著名记者、编辑和政论家邹韬奋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国语课主要讲的还是古文。他求知欲很强,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几篇范文,于是把清人编的厚厚七十五卷的《古文词类纂》及《经史百家杂抄》和唐宋八大家个人的文集统统搜罗来,从头至尾地看。这中间,他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就再看第二遍;非常喜爱读的,读上第三遍;最最喜欢的文章,就专门挑出来,有的还抄在本子上,一有空就反反复复地读。

按照邹韬奋这种方法读书,所要读的书被分置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浏览,在浏览中发现必须再看一遍的书或一部书的若干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再略读中找出自己必须反复精读的书或一部书的若干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反复研读由前两个层次择取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或章节。这样,读书的时候,便不再不分良莠,平均用力;而是在广泛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精读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精华部分。所读的书,经过层层筛选,层层精练,形成了一种“三角式”的积累。最底下的一层最大,是一次性浏览的;第二层小些,读的比第一层精些;第三层第四层更小,而读得也更精。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相应越多。

为了便于深入探索,人们从理论和形式上,将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实际上,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就像一张巨大的鱼网,环环相扣,交错纠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这个系统内部,各门科学都在互相渗透着:宇宙星系,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等等,它们本身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大网。根据这种规律,做为新世纪的父母,教育孩子读书也要运用“拉网读书法”,撒开大网,努力“网罗”、搜集更多的知识,然后再吸取各种知识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及知识系统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