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康熙教子
10487700000002

第2章 幼稚好学,励志盛年

康熙教子经

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然人或有幼年遭逢坎坷,失于早学、则于盛年尤当励志。盖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虽学之迟者,亦犹贤乎始终不学者也。

译 文

人在年纪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没有任何思想杂念,思维也比较活跃;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就不集中,容易走神。所以应当及早读书学习,不要失去学习的最佳时机。我七八岁所读的经书,到现在已经五六十年了,但仍记忆犹新;至于二十岁以后所读的经书,如果几个月不温习,就要荒疏了。但是人也有因为幼年遭受到坎坷不幸而失去早学的机会的,那么就应该在壮年时期更加发愤读书学习以弥补幼时延误的知识。幼年学习的,就好像太阳初升的光芒;壮年学习的,就如同燃烧着的蜡烛的光辉;即便很晚才开始学习的人,也还是要比一向不学习的人强出许多。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不仅健康、活泼,而且聪明伶俐。大量事例证明,早期教育对儿童后来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智力之花可以提前开放,长期不衰;也可能昙花一现,瞬间枯萎,关键在于环境和教育。新的一代如果在生理上健康成长,在心理上又能得到及时的、科学的教育和影响。那么,孩子就将获得更加美好的成长发展。

儿童时期,在人体发育的历程中,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拿脑重来说,新生儿平均为390克左右,而7岁的儿童为1280克左右,差不多接近成人的脑重(成人脑重平均约为1400克)。说明在正常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正是在儿童生后的头几年,逐步学会了直立行走和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治学中,人在不同年龄段学习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一年之季在于春,康熙帝教育孩子们治学“盖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谈到的是由于人在不同年龄段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不同的问题。

曾国藩在父亲的教导下,五岁就开始学习认字,识字。两年后随父读书。他父亲曾麟书自知学识有限,没有什么秘诀可以传授给儿子,但他也自有一套方法,那便是不厌其烦地砺其志,耐心指导,时时督促。即便是已经躺在了床上,或者是父子行走在路上,曾麟书都要考一考儿子的功课,一定要曾国藩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他才满意。他常自我解嘲地说:“因为我自己很笨,所以教起你们这些笨子弟来,一点也不感到厌烦。”

曾国藩砺志聪明,而且他的记忆力很强。据说九岁已经读完了五经,开始学做八股文章了。曾国藩十四岁那年,家里来了位衡阳凛生欧阳凝祉看望其父,见到了他的八股文稿,十分夸奖。欧阳先生是衡州府八股文章的能手之一,能赢得他的称许,颇不容易。欧阳凝祉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真才实学,又出了一道诗题,教曾国藩当场做律诗一首。欧阳看到他的诗,连连称赞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并把女儿许配给了曾国藩。

曾国藩二十三岁考取秀才,二十四岁考取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旋即朝考一等,改翰林院庶吉士一。在科场中可谓一帆风顺。

在中进士之前,曾国藩因忙于学八股,考科举,可以说还没有踏进学术的大门,等到入翰林之后,他才有余力从事学问的探求。此后十二三年的工夫,用以完成他的自我教育,可谓盛年砺志。这期间,他刻苦学习,广泛涉猎,尤其是在翰林院、詹事府担任闲散文职时,精心研究了历代的典章制度和封建统治治理国家的经验。

曾国藩不仅读书,而且抄书编书。他曾手写十八家诗钞,编订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一军书旁午,手不释卷,在千古名将中,能如曾公者有几人?世人惊叹,纵使这样一位文绉绉的书呆子,居然能够带兵作战,而且平定大乱,这真是古往今来,战史中的罕景。

自幼苦读,勤于写作的曾国藩在学问上可以说是颇有见解,自成一家之说了。在治学方面有一大憾事,自咸丰二年以后,他便开始了戎马生涯。及至平定太平军后,曾国藩已是精力日衰。他虽然满腔热望,想恢复著书立说的生活,可是已力不从心,徒唤奈何了。然而,在他的日记、家书中,对于作学问、读书实有很深的见解,俯拾皆是。这也印证了康熙教子经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虽学之迟者,迹犹贤乎始终不学者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