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六脉玄机
1045000000024

第24章 八领脉 (4)

第二节 八领脉 (4)

《医学入门》说:“脉微弱为少气,女子崩中漏下”。也就是说,血虽属阴,静如处子则循经荣内,动如脱兔则错经妄行,凡女人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甚,则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如风动木摇,火燃水沸之类,所以脉来见微。

带下,西医认为是分泌物异常,在中医学领域里,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带下。什么是广义的带下:孙思邈说:“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何谓十二癥,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作者注:如洗衣水),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何谓九痛?一曰阴中伤痛,二曰阴中淋漓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谓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病有异同,方亦不一。三十六种疾,皆由子脏冷热,劳损而下起于阴内也”。狭义的带下,就是指赤白带下,形成带下的原因较多,如沈金鳌说:“带下有四因,一因气虚,脾经不能上升而下陷也;二因胃中湿热及痰,流注于带脉,溢于膀胱,故下浊液也;三因伤于五脏,故下五色之带也;四因风寒入胞门或中经脉,流传脏腑而下也。赤者,属血属热,热入小肠而成,若实热郁结,则为赤白兼下;白者,属气属寒,寒入大肠而成,因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肝肾阴淫之湿,或缘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色欲太甚,肾经亏损,或产多之妇,伤血伤液,此皆带下之因也”。陈自明说:“带下有五因,经行产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鼻涕;伤足太阴脾经,色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色如衃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李东垣说:“血崩久则亡阳,白滑之物下流”。以脉微细沉紧或洪大而虚,可见气血衰微,崩中带下并作也。

(分部诗)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释义)《脉诀汇辨》说:“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虚忧惕。微在左关,寒挛气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寸微者,中寒少气。微在右关,胃寒气胀。右尺得微,阳衰寒极”。肺主气,阳气不足则喘促;心主血,心阳不敛,则生惊悸;肝主筋,血不荣筋,则筋挛气乏;脾主运,虚损不化,则胃寒胀满;元阳亏损,则髓竭精枯,而病作消渴(西医称之为“糖尿病”);阳衰寒极,则身寒腹痛。

(勘评)微脉素有“纤薄单弱,似有若无,欲绝非绝”的十二字真谛,微脉与细脉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用代数学来计算一下二者细微的差别,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也就是说,微脉只有万分之一厘米粗细,而细脉是细如蛛丝,约百分之一厘米,可见二者从脉体的粗细就能够明显地区别。很多医者每见到细脉,就认为是微脉,虽然二者在主病与诊病上有一些联系,但从脉象上不能张冠李戴。例如,伪诀说:“漩之败血小肠虚”,这不是微脉主病,高阳生偏要牵强附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切忌不要太过于迷信权威,或太过于皈依古代经典,要学会提出疑问,搜集证据,解决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真理,来更好地认识科学本身。

《伤寒论讲义辨少阴病脉证治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是指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心主血脉,主神明,为五脏之冠,君主之官,统领人体生理活动;肾主藏精,内寓相火,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心火下蛰于肾,肾水上奉于心,以成心肾相交,水火相济,阴阳相通,彼此制约,则心火不亢,肾水不寒,反此者病。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逆不充,则脉细。心肾阴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所以欲寐(想睡却又难以入眠,不睡却又困得很的感觉)。

《伤寒论》第286条说:“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也就是说,脉微多是阴阳两虚,禁用汗下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第317条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阳气大衰,阴寒内盛所致,虚阳被格于外,所以身反不恶寒(不恶寒,即不怕冷的意思)。虚阳被格于上,面色发赤,内真寒而外假热,脾肾阳虚,气血凝滞,则腹痛,阴寒犯胃,胃气上逆则干呕,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则咽痛;阳气大虚,阴液内竭,则利止脉不出,这就是阴盛格阳,所以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伤寒论》第315条说:“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下利,脉微,为阴盛戴阳(阴盛阳虚,虚阳格上),所以要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为阴盛戴阳,病重药轻,格拒增甚,所以用白通汤加猪胆汁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引阳入阴,如果服药后脉暴出(指脉大)是阴液枯竭,孤阳无依,全露于外,那就是比较危险的征兆了,如果脉象仍然是微弱之脉,那便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吉象。所以尤在泾说:“脉暴出者,无根之阳发露不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就是这个意思。仲景从少阴施治,葱白、附子、干姜之类,目的就是破阴回阳,使表里上下宣通,打破阴阳格拒的僵局,使阳气渐复,从而阴阳交泰,疾病也就自然而然的痊愈了。

《诗经》说:“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这是用天文来阐释阳的属性不可没有,那么人也不可没有阳的属性,毕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果肾中本来就已经阴盛阳微,而寒又从内生,又加上外寒的袭击,那么病邪就如虎添翼,斩关夺隘,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病者也就会被千般疢难压的喘不过气来,在生命线上挣扎。所以仲景在治卒病(暴病、急病)的时候,用辛热的药物,以回一线之真阳于重泉之下,最终达到沉疴顿起、妙手回春的效果。假如是卒然中寒,阳微阴盛,最为危急。《素问调经论篇》说:“阴盛生内寒”。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则温气去,寒气独留而血凝,以至于脉不通,便脉来微涩。这些要了解的更清楚,那么就请走进《伤寒杂病论》的世界吧!那个世界非常的精彩,绝对不会令你失望的,里面到处都有甘甜如蜜的泉水(知识的精华),你能从里面取出多少,就看你准备的有没有盛装泉水的器皿(获取知识的工具),这就得看你的准备啰!

张机(仲景)在论伤寒时,大多以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微弦为阴,阳病见阴脉,多不是吉兆;阴病见阳脉,虽困无能为害。

仲景还强调:“太阳中暍(中暑),身热疼重,而脉微弦,此以夏日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湿伤阳,所以脉来微弱,主要原因是夏日贪凉饮冷,或汗出入水,水行皮中,阳气被遏所致,应该用一物瓜蒂汤去湿散水。

七、弦脉为阳中之阴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张弛力大如弓张;按之不移从中过,轻虚而滑指挺然。

(释义)《素问》说:“端直以长”;《脉经》说:“如张弓弦”;《巢源》说:“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脉诀》说:“状若筝弦”;《刊误》说:“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汇辨》说:“轻虚而滑”。弦脉,就像琴弦一样挺直而且略带长象,弦脉有两个特点:一是挺直而长,具有极稳重的搏动,而不会轻易地变换;所谓的“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就是形容弦脉的端直而长的。二是张力较大,具有两端绷紧,而紧张度大大增加,所谓的“如张弓弦”、“状如筝弦”、“绰绰如按琴瑟弦”就是形容弦脉的张弛力大的。两者综合,就是弦脉的体象了。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如绳弹左右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释义)弦脉,顾名思义,弦就是弓弦、琴弦、丝弦等,无论是什么弦都有端直以长,张力较大的特点。但与紧脉和牢脉也有相关的联系,但毕竟不是同类,要加以辨别,紧脉与弦脉都有同样的紧张感,但是紧脉如绞绳而有力,弦脉只是紧中带有挺直的形象而已,弦脉与牢脉,虽然同样具有弦长的形象,但是牢脉只能在沉伏之间出现,而弦脉则是浮中沉都可见。

(主病诗)弦主痰饮肝脾伤,主痛主疟归少阳;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释义)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自北而东,在肝为厥阴而阴气乃尽,在胆为少阳而阳气始微,这正是初春之象,逗气尚少,升如一缕,就好比丝弦一样;风属木而应春,弦是春本脉,生于风则像风,二者相合,就如丝缕一样挺然,如风一样张弛,这恰好与弦脉相合,弦脉主病,多是肝、胆、脾经等的病变。

健康的人,运化正常,饮食入胃以后,变化精微,充养全身,才会肌肉丰盛;若运化不及,饮食不化精微,反停聚而成为痰饮,肌肉得不到濡养,所以形体消瘦;也就是说肝气亢盛而不断横逆,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才出现痰饮,其脉来多带弦脉;若胸阳不足,阴邪上乘阳位,二者相互搏结,引起胸痹(胸膺部痞闷疼痛)、心痛(心窝部位疼痛),脉象则会出现寸微尺弦。邪搏少阳,引起疟疾,脉象必兼弦象,自古都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若肝气郁滞,最易使人胸胁胀满,情绪极不平静,随时都想大叫大吼一声,使胸部得到宽舒,这也易见弦脉,如果肝阳亢盛不已,则化为风热,而两目生云翳,迎风流泪(俗称风眼)等病,也见于弦脉。

(兼脉诗)肝胆脉弦阴阳分,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释义)《脉诀汇辨》说:“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阳弦头疼,阴弦腹疼。单弦饮癖,双弦寒痼”。肝为厥阴风木,胆为少阳相火,肝与胆互为表里,所以说有时肝与胆的病变都可能见到弦脉。其中,阳邪为病,多是弦大兼滑,属少阳;阴邪所缓,往往弦紧兼细,归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