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技术企业集群
10420600000018

第18章 民间商会的权威共生治理的实践

企业集群无论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市场营销过程中,都显示出充满活力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经济地理》曾指出过一个经济发展悖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本应使区位经济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事实恰恰相反,全球经济持久竞争力的获得通常依赖于高技能知识、竞争对手、老练客户、相关业务及机构的集群发展,集群企业具有非集群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硅谷之路不可复制,但中关村仍然作为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的“领头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关村不仅是海淀区的中关村,也是全北京的中关村,更是全中国的中关村”,“中关村”已成为一个品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多年以来,中关村在建设中成长,在成长中建设,然而,在我们关注中关村企业创新与进步的同时,发现在中关村的舞台上,活跃着为数众多的非营利性组织,即各种俱乐部、行业协会、商会、媒体等,它们在中关村的成长过程中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关村,形成了中关村特有的“学习模式和创新模式”。这种中间组织治理和内、外部治理一样,在中关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中关村的俱乐部:一种学习模式

企业集群这种“组织的组织”从整体上可以说是学习的主体,组成集群的个体具有学习功能,集群内部个体成员彼此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有一系列知识共享机制,如人才在企业和机构间的流动、不同组织成员间的非正式沟通,由此可以将企业微观层面上整个集群的知识累积。集群内部成员往往根植于同一种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彼此熟悉各自的行为模式,即规则和程序是共享的,这保证了集群成员之间的学习协同可以较为顺利地进行,从而实现集群整体的学习收益。另外,由于集群成员往往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因而其学习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在外部观察者看来是集群而不是单个组织享受了学习收益。中关村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其集群成员是均质的学习主体,知识流在成员间的分布是大致均匀的,在这类集群中,成员大都是富有创新的知识创造者和外溢提供者,彼此在集群学习过程中都是对称的主体,不需要学习代理人。中关村知识企业的边界相对模糊,与知识流动的网络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中关村修路、修桥、盖大楼的同时,一种中关村独有的文化也在悄然兴起,这就是俱乐部文化。在北京大学南门外的咖啡厅、茶社里,在四道口清华大学校门外的酒吧街上,原来都是一些学生,现在则出现了属于中关村的一个个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是一群名校MBA毕业的企业经理级人物与平素表现呆板的软件工程师们。这些平时在写字楼中忙得分身无术、无暇相互交流的技术白领们,现在周末愿意聚集在中关村的一些酒吧里。他们身着最舒适的休闲服,品着淡淡的科罗娜啤酒,一边分享IT界独特的生活话题,一边漫不经心地相互传递着业界最新的技术潮流。一种有着明显中关村印迹的俱乐部文化渐渐蔓延开来。俱乐部因而成为IT界人士特别是技术人员非正式交流的一种重要场所,中关村的俱乐部文化还是由一些“海归”(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发起的。“海归”们最先有“小圈子”相互定期交流的习惯。后来圈子越来越大,且分出了层次,有MBA俱乐部,话题在管理;当上老板,有板主俱乐部,话题当然在网络上。中关村聚集着全球罕见的密集智力资源,仅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就达30万人之多。特别是IT业专业技术人员,这为俱乐部文化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翠宫俱乐部就是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下由活跃在园区内的15家协会组织与首创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俱乐部的宗旨是营造良好氛围,增进银行界、科技界、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翠宫俱乐部采取会员制的形式,利用其优雅、舒适的环境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园区建设的人士提供宽松、活跃、频繁的非正式交流机会,使大家在这里充分沟通,不断产生新的思想、交换新的信息、发现新的机遇,从中获得持续创新的灵感和动力,推动园区经济和文化建设向前发展。知识在流动中创造价值,知识流动的网络化与知识企业边界模糊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中关村的协会:一种媒介模式

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软件环境建设中,非常注重发挥园区内协会、学会等民间团体的作用,先后通过制定《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管理办法》、《中关村科技园区协会组织活动经费资助办法》等法规政策,建立协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在中关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协会,它们是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创业孵育协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创业投资协会、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技术市场协会、IT专业人士协会、写字楼商会、生物医药企业协会、科技资讯业协会、人力资源经理协会、软件行业协会等,这些协会为新技术企业与政府牵线搭桥,广泛开展企业家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座谈、对话活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协会为会员企业举办与新闻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会员企业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组织会员企业参观学习典型的先进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举办多种培训讲座,对园区内外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企业开拓产品市场,促进技术交流扩大横向联合,拓宽融投资渠道,组织社会各类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制订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竞争,进行行业自律。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Beijing Experimental Z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Of The High-tech Enterprises Association)简称高企协,是由中关村地区的新技术企业、相关单位机构和人士自愿组成,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核准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开展专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与北京周边地区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其他园区建立信息交流关系,向会员企业发放各种资料及刊物。高企协利用协会的网站——助新网及协会刊物——《今日中关村》这两个媒体向更多的会员企业和园区内的各个高新技术企业宣传各方面的相关政策。高企协经常举办各种讲座、项目推介会等,如引进人才专题讲座、风险投融资大会暨第六届新技术项目推介会、与苏中沿海枢纽海安经济合作研讨会等。

北京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Beijing Zhongguancun IT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ZITPA)在团结和联络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企业,促进IT专业人士之间、IT专业人士、企业与政府以及其他专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IT专业人士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乃至整个北京地区IT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协会为会员提供了各种交流平台:CEO沙龙、专业培训、项目管理培训与研讨、中关村沙龙、企业发展环境及政策研究、专题研讨会、会员活动日等,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不同的分会和不同形式的活动。协会为每一位会员提供了相互交流、共享资源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扩大人际网络、开阔眼界的机会。

北京中关村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协会,团结区内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及关注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其他专业机构,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增进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反映企业呼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实现行业自律;开办专题研讨、论坛、培训、技术沙龙;开展行业调研,对有关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会员列席政府有关工作会议,建立正常的文件传阅途径,宣传国家各项政策和法令、法规;制订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竞争;创造融资机会,提供技术与资本结合的渠道;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创办会刊,设立网站,举办联谊活动;建立固定渠道,加强与政府沟通,反映会员要求,维护会员权益。

中关村的俱乐部与协会活跃在中关村的舞台上,每天传递着最新鲜和最时尚的信息。西方学者对于组织内单元“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另外,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组织理论为中小企业集群治理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该理论认为:在纯市场与纯层级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中间组织模式。它是由组织本身从效益角度的内生性决定的。这种中间组织并不是对企业与市场的替代,而是以兼有企业与市场某些特性的杂交形式而存在。正是这种共存与渗透,才产生了以参与者间的关系联结为特征的集群组织形态。这种中间组织在学习模式、创新网络及竞争与合作行为三个方面影响着企业集群的绩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吴飞驰,企业的共生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2.

4.余晖,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意义,新制度经济学[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黄少卿,余晖,民间商会的集体行动——对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诉讼的案例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8.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9.刘茂松,陈素琼,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中权威关系的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10.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2(1)。

11.吴德进,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12.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J],国外社会科学,1999(1)。

13.朱展斌,曾天亮,行业协会在促进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江苏商论。2006(5):116-118.

14.Gereffi,G。Global Production Systems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5.Hamel。Gary,Competing for the Future,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6.Hubert Schmitz。Collective efficiency:Growth path for smallscale industry。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31,No。4,1995.

17.Humphrey,J。,and Schmitz,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R]。IDS Working Paper 120,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18.Kaplinsky,R。,and Morris,M。A。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M]。Prepared for the IDRC,2001.

19.Peteraf,M。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2)。

20.Saxenian A(1994):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ambridg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