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10413000000009

第9章 公冶

朽木不可雕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释义”

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粪土垒的烂墙也不能粉刷;对于宰予啊!不值得我去责备他了。”

又说:“最初,我对于他人,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他人,听到别人的话,却还要考察他的行为了。从宰予这件事以后,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故事”

懒惰的宰予

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宰予小孔子29岁,能言善辩,被孔子称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宰予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口才极好,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孔子以为宰予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没多久,他懒惰的毛病便暴露了出来。

一天,孔子给学生讲课,宰予却在睡大觉!

学生们听说宰予大白天还睡觉,哄堂大笑。

孔子叹了一口气,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粪土似的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一个言行不一的学生,从他那里我得了教训,要改变一下态度,再听别人的话的时候,我要考察他的实际行为,绝不能再以言取人了。”

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释义”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情,我也不愿这种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故事”

戴逵幕后听评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即今安徽宿县人,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戴逵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

这尊6尺高的无量寿佛木像,是戴逵精心制作的成功作品,但他还不满足,为了吸取众人智慧,使作品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他邀请了许多人欣赏木像,并随意品头品足。

可是事与愿违,欣赏木像的人们当着戴逵的面尽说些悦耳的话,提意见轻描淡写。这怎么能行呢?戴逵灵机一动便藏在木像后面的帏幔里偷听。凡是欣赏木像的人对木像提出的缺点,戴逵都一一记下来,等人们散去,就进行修改。如此三年,直到欣赏木像的人提不出意见了,他才将木像送到灵宝寺。

由于这尊木像集众人智慧反复修改完成,因此,其雕刻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

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他聪敏,爱好学问,又谦虚,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字来做他的谥号。”

“故事”

华佗学艺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他首次将麻醉剂应用于外科手术。

一次,一个得了怪病的人来请华佗看病。可华佗觉得这个人已经没救了。

没过多久,华佗在路上又碰见那个病人。他见那个病人根本不像是有病的样子,忙问是怎么回事儿。

病人告诉华佗,是城西的一个老先生用一个偏方治好了自己的病。

华佗听了很佩服那位先生,决心到他那儿学医。可是他知道,如果老先生知道他是有名的华佗,一定不肯收他为徒。

于是,华佗隐姓埋名装成了一名普通人,做了老先生的徒弟。

一天,老先生外出了,华佗正在和师弟制药,屋里来了一位病人。

华佗给他诊了脉后,让病人服用一小包砒霜。不一会儿,病人就好多了。

这时,老先生回来了,他知道事情的经过后,心想,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除了我之外,只有华佗知道呀!

莫非他就是名医华佗?他连忙问:“你就是华佗吧?”

华佗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说出了求学的理由。

老先生握着华佗的手说:“你这样的名医,为了学医竟然肯给我当徒弟,天天干学徒的活儿,真是了不起啊!”

老先生被华佗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马上把那个治怪病的偏方告诉了他。

君子之道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释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的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故事”

子产治国不惧威胁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郑国的相国期间,任用贤能,实行了重大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田间的水道,又创立了按“丘”征“赋”制度。

对于子产的做法,有些国人不理解,便说:“子产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费,丈量我的耕地而征税,谁杀死了子产,我助他一臂之力。”

子产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只要对国家有利,生死由它去吧!”

子产允许人们有不同意见,并认真听取大家对治理国家的建议。三年之后,郑国的政局稳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国人都非常感激他。

当子产去世时,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如同自己的亲人去世一样。孔子与子产交往很多,对于他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古之遗爱”。

左丘明耻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释义”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低三下四地逢迎他人,这样的态度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隐藏着怨恨而表面上却要和他结交朋友,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故事”

齐宣王只图虚名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

其实宣王使的弓,只用300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他常表演给近臣们看。

那班大臣为了讨好宣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故意把弓只拉开一半,就再也拉不动了。还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1000多斤啊!除了大王您,还能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的力气不过300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他有1000多斤的力气。是他身边那些阿谀奉承、说假话的大臣们欺骗了他。300多斤是真实的,1000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只图虚名却不顾实际呀!

各言尔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释义”

颜渊、季路两个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破旧了,我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优点和才干,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和业绩。”

子路对孔子说:“很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弟子们得到关怀。”

“故事”

刘邦约法三章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是两支最大的起义队伍。最后,他们约定,谁先入咸阳,谁就称王。

结果,刘邦率部长驱直入,向西进兵,攻下秦都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刘邦当时非常重视笼络人心,军纪也比较好。刘邦的部队,进至霸上的时候,秦王子婴前来投降,脖子上套着带子,双手捧着皇帝的印,跪在道旁。

有的将领主张把秦王杀了,刘邦不同意,说:“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杀他。”

当即把他看管起来,大军于是开进咸阳。

刘邦当时召集各县代表人物举行了会议,刘邦对大家说:“各位父老们,你们已被暴秦折磨够了,我现在宣布废除秦朝的一切苛捐杂税和法律制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们的部队已经撤回霸上,请大家不要害怕。”

刘邦为安定秩序,收拢人心,还宣布了三条约法,他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意思是杀了人的要偿命,伤害了人要治罪,抢劫东西的要惩处。

刘邦还派出人员会同秦朝原来的地方官吏,在各县各乡普遍宣传约法三章。关中各地群众,很快都安定下来,纷纷拥护新主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