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呢?”
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把学习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好学的人了。”
“故事”
韩建苦学
唐朝末年,有一个叫韩建的地方官。因为他出身贫苦,从小没有念过书,因此,虽然当了官,却看不懂公文,还要叫别人读给他听。为此他很苦恼,晚上经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有一天,韩建请一位朋友在他日常所用的东西上,都写上各自的名称,从此,韩建每天坚持认字,慢慢地他就可以读一些通俗的书了,公文来了也不用别人读了。
但是,韩建并不满足,他学会了查字典。以后在学习中,每遇到生字他就查字典,既认识了字也知道了它是什么意思。
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韩建由于好学不倦,后来不仅能够看懂公文,而且还能看懂一些难懂的历史书籍了。
一箪食,一瓢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释义”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食,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中,别人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而他却不改变他自己乐观的态度。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故事”
于谦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先后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
明宣宗去世以后,9岁的太子朱祈继位,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于谦看不惯他独揽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从来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还写了一首题为《入京》的七绝诗表明自己的为官态度。他在诗中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人之生也直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故事”
好之不如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故事”
于仲文爱学习
于仲文,字次武,河南洛阳人,隋朝名将。他从小聪明好学,每当看到父亲读书时,他就在一旁咿咿呀呀地跟着学。
有一天,于仲文要求父亲给他盖一间书房,那样的话自己就可以在书房里好好读书。父亲见他言辞恳切,又那么认真,就很快给他盖了间小草房。
草房盖好后,小仲文每天都拿着书躲到草房里。这天,父母悄悄地来到草房,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小仲文正津津有味地看书,每当看到精彩的地方咯咯直笑。
于仲文一直以学习为乐,勤奋好学,长大后,不久就被任命为安固太守。在任期间,于仲文善于断案,清正廉洁,深受百姓喜爱。
后来,于仲文多次随军征战,累立战功。周宣帝时,又被任命为东郡太守。
知者乐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释义”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爱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故事”
魏万千里追李白
李白42岁那年,被唐玄宗召进长安,任命为翰林学士。李白是个有骨气的人,他在京城从来不去巴结有钱有势的大官僚。这些奸臣在皇帝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把李白排挤出长安。
李白离开长安后,他原来结交的一些势利朋友,马上换了一副脸孔,不理李白了。
有个叫魏万年轻人,仰慕李白的诗才。他不顾世俗偏见,踏着诗人的游踪,马不停蹄,足足追了3000里,终于在广陵见到了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以后两人一同游赏自然风光,切磋诗歌艺术,成了一对知心朋友。魏万说:“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兄弟。”
李白说:“相逢乐无限!”
大诗人李白见魏万诚挚忠厚,年轻有为,特别高兴。因此不仅托魏万照顾他的儿子明月奴,还把自己的全部诗稿交给魏万,让他编成集子。后来魏万中了进士,不负李白重托,编出了《李翰林集》,还饱含热情地为诗集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