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释义”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故事”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南北朝时的人,他曾做过南北朝梁朝的御史中丞这样的高官。他做官清正廉洁,为人忠厚耿直。在担任州官时,正碰上灾年,颗粒不收。他竟把官仓的粮食拨出来救济老百姓,因为这件事而触怒了朝廷。朝廷以他耗费国库为罪名,把他的田园房舍都没收归官了。
他虽然做了好多年的官,但生活一直很清苦。一次,他竟穷得不得不把自己驾车的牛卖掉来应付家庭生活开支。
这天,他牵着牛到集市上去卖。站了好半天,好不容易遇上了一个买主。买牛的人见他的牛体形肥瘦还算可以,就给了他一笔钱买下了。
明山宾拿着卖牛的钱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盘算怎样使用这笔钱。猛然,他想起一件事,便又急忙跑回了集市。
回到集市,他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那个买牛的人。那人正向周围的人夸耀他买的牛如何便宜,猛然看见明山宾追来,以为他要来重新讲价钱,便抢先道:“咱们可是讲定了的,一手钱,一手货,这牛现在是我的了。”
明山宾喘息了一阵说:“你误会了。我忘了告诉你一件事,这牛曾经患漏蹄症,虽然治好了,保不了以后不发病,这事我不能不告诉你。”
那人听了这番话,马上变了脸色,要和明山宾重新讲价钱。明山宾没有犹豫,按新讲定的价钱退还给那人很多钱。
周围的人见到这个情景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赞扬明山宾诚实,讲信用,有的说他太傻,不会做生意。明山宾毫不理会,拿着剩下的钱坦然地离开人群,回家了。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释义”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故事”
齐景公赏雪
春秋时,一年冬天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天气冷极了。齐景公披着狐皮斗篷,坐在宫里观赏雪景,还派人叫晏子也来赏雪。
不一会儿,晏子来了。齐景公让他坐在一旁,说:“没什么事吧!您难得有闲空,今天就和我一起赏雪吧!”
晏子没答话。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没话找话地说:“真奇怪,一连下了三天大雪,可是一点儿也不觉得冷。”
“天气真的不冷?”晏子追问了一句。
齐景公也觉得自己话说得不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在自己吃饱的时候,惦记着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的时候,不忘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享乐,要想着劳苦的百姓。现在,您把这些全忘了。”
齐景公听着,脸不觉红了,忙说:“您说得对,我明白了。”
齐景公立即下令,从仓库里取出一些衣服和粮食,发放给穷人百姓。
唯仁者能好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释义”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故事”
晏子巧语责齐王
齐景公特别喜欢养鸟。有一次,他得到一只非常美丽的鸟,派一个叫烛邹的人,给他养这只鸟。可是,过了几天,那只鸟飞走了。齐景公气得直跺脚,大声喊道:“烛邹,我要杀了你!”
站在一旁的晏子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再杀也不迟。”
武士们把烛邹绑来了。晏子绷着脸,严厉地对他说:“烛邹,你犯了死罪,罪有三条:一、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走了;第二条你使国君为一只心爱的鸟要动手杀人了;第三条,就是这件事让别人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百姓的生命,从而看不起齐国。所以国君要杀死你!”
齐王明白晏子是在责备自己,他干咳了两声,说:“算了,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齐王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道:“若不是您及时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呀!”
苟志于仁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释义”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故事”
晏子救人
一天,齐景公亲自到山上捉鸟。他看见一只漂亮的鸟,刚要射箭,忽然传来一阵砍柴声,把鸟惊飞了。齐景公立刻喊到:“把那个砍柴的抓起来,带回去收拾他!”
这时,一个随从跑过来告诉齐王:“那边有一个鸟窝,里面有响声。”
齐王走过去一看,鸟窝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会飞的小鸟,不停地叫,齐王觉得小鸟怪可怜的,就把它送回窝里了。
等齐王回宫,晏子问:“大王今天捉了几只鸟?”
“捉到一只,我看它不会飞怪可怜的,又放回窝里了。”
晏子听完,转身向北拜了几拜,然后高声说:“我们大王今天做了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不以为然地说:“这跟圣人有什么关系呢?”
晏子说:“这件事虽小,可我看得出,您对鸟兽都有仁爱之心,我想,今后您一定会更加关心百姓,所以,我说您是做了一件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听了这话,想起押回来的那位砍柴人,忙说:“快放了那个砍柴人吧,我要做一个好国君。”
以其道得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义”
孔子说:“发财和显贵是人们所盼望的,假如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穷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假如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抛弃它们,君子是不会抛弃的。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坚守仁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会坚守仁德。”
“故事”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宋国有个小官叫子罕,他一向坚守道义,廉洁奉公,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一个衣着朴素的人登门拜访,那人从怀中掏出一块半青半白的璞玉,放在子罕面前说:“大人为官清正,百姓受惠多多。小人在山上采石,发现这块璞玉,特意献给大人,以表敬意。”
子罕婉言谢道:“我不需要它,你得之不易还是带回去吧!”说完把璞玉推到那人面前。
那人以为子罕不懂得璞玉的价值,又说道:“大人,我让玉石工看过,说它是价值千金的宝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严肃地说:“我一向把不贪当做宝物,你把玉石当做宝物,如果把它给了我,岂不是你我都丢掉了自己的宝物吗?”
献玉人见子罕有如此高尚的品德,他深深地施了一个礼,说出了自己献玉的原因:“小人是个普通百姓,偶然得到了这样的宝玉,如藏在家中,反会遭强盗杀害,因此把它献给大人,望大人收下!”
子罕明白了那人的苦衷,就让玉石工把玉拿去打磨,然后把这块玉卖了一大笔钱。
子罕把钱全部给了献玉人,并且告诉他乡里的里正会保证他的安全。
献玉人看到子罕替自己考虑得如此周到,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头致谢,拿着金子回家去了。
好仁恶不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释义”
孔子说:“我未曾见过爱好仁的人,也未曾见过憎恶不仁的人。爱好仁的人,那是没有再好的了;憎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只是不使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能力在某一天把力量致力于仁的人吗?我未曾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但我没有见过罢了。”
“故事”
曾参自省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可是,他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总是会做错事,他想让自己少犯错误。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吗?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该学的东西都掌握了吗?
曾参不但每天自己反省,还留心观察别人做事,处处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见他那么刻苦,就劝他说:“曾参,何必那么认真呢?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是人就会犯错误嘛!”
曾参说:“可能我没法达到完美,可努力总会让自己不断进步呀!”勤勉、努力的曾参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人之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故事”
齐景公葬狗
齐景公心爱的小狗死了。他十分伤心,打算做一副上等的棺木厚葬爱犬,还决定让大臣们给狗举行隆重的葬礼。
晏子阻拦他。齐王不耐烦地说:“这件小事,您就不必管了。这是我想出来的办法,给大家取笑,耍着玩的。”
晏子郑重其事地说:“大王,您错了。现在有多少百姓冻死、饿死,死后无人埋葬,您不去管,反倒有心思和周围的人取乐。这明摆着是轻视百姓,只顾自己吗?百姓听了这件事,必定不拥护您做国君,各国诸侯听说了,必定看不起齐国。内有百姓不满,外被诸侯小看,再加上大臣们跟你学开心取乐,齐国危亡不远了,这难道是小事吗?”
齐景公吓出了一身冷汗,说:“对呀!多亏您提醒了我。狗还是送厨房,炖了吃肉吧!”
朝闻夕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
孔子说:“早晨得知理解了道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故事”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出身农家,七八岁时,他的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王冕总是默默地记住。到傍晚回家,他常常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就会打他一顿,可过后,他仍然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由此成为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士志于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
孔子说:“有些人立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议论的。”
“故事”
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
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
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到家乡,寇准的母亲已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
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原来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从此以后,寇准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义与之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释义”
孔子说:“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可以干什么,也没规定不可以干什么,只是按照义来办事。”
“故事”
陆象先为政
陆象先是唐朝时的官吏。武则天当皇帝时,他的父亲陆元方曾担任过宰相。
唐玄宗时,陆象先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
陆象先为官主张以宽仁为政,反对滥用酷刑。
有一次,司马韦劝他说:“你应当适当地使用杖罚,给自己树立威名,否则,下面的人办事就会怠慢,无所惧怕。”
陆象先却说:“当官的治理政事,依靠理就可以管理得很好了,为什么要靠严酷的刑罚给自己树立威望?干那种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的事,绝不是仁义、宽恕之道!”
司马韦听了,不由得赫然而退。
君子怀德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释义”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故事”
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只好带着他改嫁到一个朱姓人家里。范仲淹从小就生活在受欺压、受凌辱的环境里。但是,他不甘寄人篱下,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23岁那一年,他不远千里来到了当时著名的南都学舍求学。
在南都学舍学习期间,范仲淹深知学习之不易,因而一心一意攻读。他生活极其俭朴,每天只吃稀粥,冬天时,将稀粥冻成块,吃时切一两块。每天吃稀粥,当然是很艰苦的,但他坚持这样做,为的是磨炼自己的刻苦精神,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不让吃饭占去太多的时间。
范仲淹这种艰苦生活,感动了他的同学们。其中有一个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非常同情范仲淹的生活,回去告诉了他的父亲,并从家里拿了一些上等饭菜送给范仲淹。范仲淹开始不肯收,后来,实在推辞不下,才勉强收下,但他却一直没有吃它。
几天以后,南都留守的儿子看见这些食物都腐烂了,就问他:“我父亲听说你生活艰苦,特地要我把这些饭菜送给你,而你却不肯吃,难道我们这样做得罪了你吗?”
范仲淹答道:“对你和你父亲的深情厚谊,我是非常感激的。只是我吃惯了稀粥,要是现在吃得太好了,怕以后就吃不进稀粥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他在南都学舍如饥似渴地昼夜苦学,每当困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清醒清醒头脑,又继续读书。据说,整整五年时间,他都是和衣而睡的。
由于范仲淹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座右铭,成为激励后人胸怀天下,一心为公的警世名言,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扬。
不患无位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释义”
孔子说:“不担忧没有职位,只担忧没有能够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就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了。”
“故事”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援,想与楚联合抗秦。
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他前往楚国。挑出19个人后,还有一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
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那就请让我随相国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他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
“已有三年了。”
“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戳破袋子钻出来。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别人有称赞你的话。”
“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做锥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恐怕整个锥子会像禾穗那样挺出来呢!”毛遂回答说。
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与他交谈过程中,逐渐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
他们到楚国后,楚王不愿联合抗秦,平原君也说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义士去说服楚王。
楚王听说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怒气冲冲地要他滚出去。毛遂一手提剑,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陈词,层层推进,一再说明联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惊呆了。
接着,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说,共同抗秦对赵、楚双方都有好处,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楚王没有理由反对。
毛遂的一席话,使楚王佩服得五体投地。楚王决定和平原君联合抗秦,很快为赵国解了围。
从此,毛遂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贵客。
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故事”
万斯同苦读成史官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州人,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曾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万斯同小的时候,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进书房里。
万斯同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的书,就顺手读了起来,没有几天就读完了,后来又发现有经学类的书籍,也都看完了。
万斯同被父亲从书房放出来之后,经常跟在兄弟们的后面,听他们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
一天,他的大哥在家里上课,万斯同想参与进来,大哥讥笑他说:“你知道什么?”
万斯同回答说:“看兄弟们所做的文章,感觉太简单了。”
大哥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就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于是,他的大哥混合着经文出了几道题,万斯同洋洋洒洒写了1000多字,文章很快就做成了。大哥非常吃惊,看着他的文章痛哭,并把文章给父亲看说:“我们差点就埋没了弟弟的才华。”
父亲也非常吃惊,当天就为万斯同买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万斯同的学习就像冲破海洋的堤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康熙年间,皇上征召博学的大儒,万斯同获得巡道许鸿勤的推荐,但是却极力推辞。第二年,编写书籍的机构编纂《明史》,昆山的徐学士带着万斯同前往,授以七品俸禄,任命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按照惯例授职,万斯同要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编书的机构,不署名,不接受俸禄,主管官员同意了。
纂修官们写好稿子都送到万斯同那里审核,《明史稿》500卷都是万斯同亲手定夺的,虽然之后没有全按万斯同的旧例,但是如果要他的底本,可以自成一本书。
事父母几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释义”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婉转地劝说他们。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得到听从,依然恭敬而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却不埋怨。”
“故事”
洪祥笃行孝道
洪祥是明朝的一位大孝子,他笃行孝道,处处事事体贴关怀父母。
一次,他父亲患了重病,倒在床上,生活全不能自理。他到处求医,给父亲看病,抓药、煎药、喂药都自己亲自去做。他一连几天几夜不离父亲左右。在洪祥的精心护理侍候下,父亲的病情开始好转了,洪祥也要支持不住了。
看着儿子那疲惫憔悴的样子,父亲很心疼,恨自己不争气,生了这么一场大病,让儿子跟着受罪。就说病已经好了,让儿子回到自己屋里睡觉去,一定不要在床边照料了。洪祥再三要求仍留在身边照料,父亲装作生气,把洪祥给骂走了。
洪祥知道父亲身体仍很虚弱,气力不足,还需在床边照顾,但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思,只得安排佣人守在床边,嘱咐佣人细心照料,自己退出父亲的病房,在门外静静地坐着,暗中注意父亲的动静,一旦有情况,好前去照料。因为连夜没睡好觉,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快到下半夜了,父亲要起床小便,一连叫佣人几次,因佣人已经睡熟了,竟没叫醒。父亲自己勉强坐起来,可是两条腿支持不住,不能站起来走动,只好坐在床边,又一个劲地喘着气。
里屋的动静虽然不大,但时刻想着父病的洪祥并没有睡实,他开门一看,父亲坐在床边,喘着粗气,便赶忙上前把父亲扶住,问要做什么。
父亲责怪他为什么不回房睡觉,洪祥说:“因为怕佣人只顾自己睡觉,不能及时照应,不放心就留在门外,好随时照顾父亲,现在这种情景,如果您再叫我离开,我可不敢从命。”
说完便去拿便器给父亲接尿,然后又把父亲安放在床上,把被盖好,看着父亲安详地睡着了,他才安下心来。
在洪祥的精心护理下,父亲的病不久就全好了。身体也逐渐有气力了。他在大门外坐着散心,逢人便讲自己儿子如何孝顺,讲着讲着便流出了欣慰的热泪。邻里们都羡慕他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故事”
韩伯愈孝顺老母
西汉时的韩伯愈对父母很孝顺,他小时候非常调皮,不是逃学就是和邻居的小朋友打架。每当韩伯愈做错了事,母亲为了让他记住教训,改正错误,便拿起竹鞭,吓唬吓唬他,并轻轻地打他几下。在母亲严厉的管教下,韩伯愈越来越懂事了。
后来韩伯愈长大了,母亲也老了。想起母亲辛辛苦苦地把自己养大非常不容易,韩伯愈对母亲非常孝顺。为了养活母亲,韩伯愈做起了大生意。这天他因为要进一批货,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后的几天生意很忙,韩伯愈忘了按时还钱,结果邻居找上门来。母亲很生气,认为不按时还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就像以前一样拿起竹鞭打儿子。
刚打了几下,韩伯愈忽然流下眼泪来。母亲很惊讶,韩伯愈抽泣着说:“以前您打我时,感到疼痛,今天您打我,我却一点也不痛,猛然想到母亲年老力衰,便伤心起来。”
母亲听了也流着泪说:“傻孩子,我只是为了让你记住教训,改正错误,哪儿舍得真打你呢?”
古者言之不出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释义”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故事”
品德高尚的朱晖
东汉时,有位贤士叫朱晖,河南南阳人。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养了他。朱晖在太学读书时,以人品高尚,团结友爱,受到同学们的敬重。
朱晖有个同学叫张堪,在一起读书时很敬重朱晖的人品。后来,张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
一天,张堪见到朱晖,便握着朱晖的手,很伤感地说:“我得了绝症,恐难久于人世,我死之后,希望你能帮助照顾我的妻子儿女。”
朱晖安慰他,要他好好养病。但没有明确表示答应。不久,张堪去世,朱晖为他料理丧事,并亲自去他家看望,见他家生活贫困,便每年派人给他妻子送去谷50斛,布5匹。
朱晖的儿子朱颉对他父亲的行为不大理解,朱晖说:“张堪生前把我当做知己,托我照顾他家,我就应该像知己一样照顾他的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释义”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故事”
讲信用的华歆
华歆、王朗同是三国时代的人。一次战乱中,他们两人被追兵撵到长江边。
慌乱中,他们找到一条船。正要开船,岸上又跑来了一个人呼喊求救,也要搭乘这条船逃往对岸。
华歆看到这个情景,为难起来,在一边沉默不语。那人见他犹豫不决,也不好开口。
这时追兵越来越近。王朗着急了,忙对华歆说:“就让他搭船吧!正好船上还有地方,为啥不帮他一把呢?”
就这样,那人也与华歆、王朗同乘一条船往对岸逃跑。
船行到江中心,追兵已经赶到岸边。他们看见华歆、王朗的船,便纷纷下水泅渡追赶。
泅水的士兵离行船越来越近。划船的艄公累得精疲力尽,船的速度越来越慢。
王朗见此情景,开始着慌了,便打算赶一同逃难的那人下船。
华歆连忙阻止王朗说:“我当初所以迟疑,不答应,正是怕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人家同船逃难,怎么能中途丢弃人家呢?”
王朗被说得无言以对,只好照华歆的话办。
追兵泅到江心渐渐累了,泅水速度便慢了下来,与华歆他们的船距离又逐渐拉大了。
就这样,行船胜利地划到对岸,华歆、王朗及那人摆脱了追兵,那个人也顺利地逃出虎口。
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赞扬华歆办事讲信用,说话算话,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变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