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行为管理学
10405000000006

第6章 人格差异与人格结构

现代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特别重视系统的知识,其脉络由个体延伸到群体、由领导再扩展到组织。本篇首先研究有关人类个体行为中的人格、动机、认知、态度、学习、情绪及挫折等基本理论,并阐述其在管理上的应用。

2000年前,希腊哲学家西奥弗莱裘斯说:“所有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接受相同的教育,为什么性格构成却是多样的?”人的行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古希腊时期的这个问题,对今天的人类仍然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一个人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特征和特质,由此而产生各种情境中行为的一致性模式。个人在某些方面与他人相似,而另一些方面却是独一无二的。

人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差异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个体差异。个体行为上的差异现象主要表现在能力与人格两方面。

人格可以说是一个人日常行为形态的倾向,它与个体的许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者和员工都应理解和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在复杂社会情景中人类的行为。人格心理一直被认为是最难研究的问题,从人类生活适应的观点而言,人格的研究较之对能力差异的了解更为重要,这是其近年来日渐被重视的原因。

人们对于人格的意义和使用,有相当大的分歧,例如:有人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有人认为人格是与人交往的技巧;也有人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行动举止的特征;还有人认为人格与性格没有太大的差别。至今专家对人格所下的定义有种种纷争:一是人格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身心体系;二是人格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某一情况下所做的行为反应的特质;三是人格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能力或生理特征;四是人格为个人特质的独特形态。

海尔和林泽(Hall&Lindzey)在1970年合著的《人格理论》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定义可以被广泛地采用。肯伯尔和嘉莫兹(Kimble&Garmezy)将50多年来对人格的定义和使用归纳为:人格是特质、能力和经验的组合;人格是个体独特的性格;人格是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产物;人格是适应的机能,并有经常性的特质;人格是一种反应形态。

综合各家意见,人格可以说代表着一个人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独一无二的特征、特质和行为的一致性模式。这种独特个性,是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于身心各方面的特质所组成,而该特质又具有相当的持久性、适应性与统一性。

二、人格差异

个体的人格差异是指人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行为这样一种现实。人格代表着个人特性,这种特性导致行为始终一贯的模式。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十分自然地去寻求理解这些行为模式。人格理论家塞维特·麦迪提出,人格是一个稳定的特性和倾向系列,它决定着人们心理行为(思想、情感、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且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当时社会及生理压力的惟一结果。这一定义包含三个重要内容:

首先,它没有将人格的影响仅局限于特定行为、特定情境或特定的人,而是将人格理论作为一种一般的行为理论,试图去理解或描述在任何时候的所有行为。事实上,企图去定义人格概念即意味着想要解释人类的许多本质。

其次,“共同性与差异性”意味着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和所有其他人相像,或者只与某些人相像,或者和任何人都不相像。人格理论通常描述人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也就是理解什么是个体与其他人共同之处及什么是个体的独特之处。因此,在组织中的每个员工都是惟一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管理工作和做人的工作充满了挑战性。

最后,麦迪的定义指出,人格具有稳定性及时间上的持续性。大多数人在直觉上能认识到这种人格的稳定性。如果一个人的整个人格突然发生变化,他的家人和朋友将会面对一个陌生人。虽然,显著的改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突然发生,个体的人格特性会随时间而变化。人格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贯穿于整个人生,但最大的变化还是发生在儿童早期。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整个行为的特征,也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影响人格形成的有关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个人遗传与生理方面;环境与社会方面。

1.个人遗传与生理的因素

历史上,人格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于遗传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格,对此存在尖锐的意见。天性论者认为人格完全是遗传的;教养论者认为一个人的后天经验决定了人格。这就是说,一些人格特质有更多遗传成分,而另一些有很大的学习成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遗传与生理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身体。身体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人格类型论即以体型、外表、容貌来判定其内在人格。健康情形也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身健者对事物较乐观,做事积极,勇于进取,而体弱者则多抱消极态度。其他如仪表、年龄、肤色、容貌、骨骼、内分泌等,莫不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关。

智能。智能是指先天的智慧和后天的教育成就而言。即经由环境经验的影响而成,也可能来自遗传或天生的。智能高的人,领悟力、思考力、理解力较强,善于适应环境,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多,其对社会的贡献也大。智能低下的人,既缺乏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不如智能高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不十分明白,他的可塑性也就有限。

有特殊才能者,如有音乐、文学、美术、运动等才能的人,会影响到个人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也就加强了人格的色调,使个人活动的特性格外鲜明。长于音乐才能的人和缺乏音乐才能的人生活方式不同;善于社交的人和不善于社交的人生活方式各异。

生理。这是指人的新陈代谢作用,包括消化、循环器官的运作、有机体的需求、血型的种类、血压高低、内分泌状况等。此外,各种维生素的供应情形及身体生长发育阶段等都足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2.环境与社会的因素

许多行为学家认为环境与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比遗传起更大作用。它们包括:

文化。文化代表复杂的信仰、期望、主意、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它是指不同人类群体或他们所处社会组织的独特方式。研究不同文化的人类学家明确指出文化对于人格发展有重要作用。个体出生在某一特殊文化环境中,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文化同时还界定了不同社会角色的规范。比如,在美国崇尚独立和竞争而在中国推崇合作及团队倾向。

文化决定了某一群体中行为的相似性,但也不排除有一些极端不一致行为的存在。大多数文化并不具同质性。虽然文化对员工人格发展有冲击力,但每个个体对此影响的反应不一。实际上,管理者经常犯的严重错误之一就是认定属下在社会价值观、人格或其他个体差异方面同自己是一样的。

家庭环境。心理分析学家、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以每一阶段最能引起快感的身体部位来命名的,例如,口腔期是指初生至一周岁左右的幼儿,这一阶段个人的快感主要来自吃、喝和吸吮等口腔活动。一个人在某一阶段的欲求受到挫折或过度追求,会产生滞留现象,滞留越深,越容易表现退化到该一阶段的行为方式。如小孩2~3岁以排泄粪便的活动来满足快感,所以称肛门期。此时期若控制与排泄训练不当,将会在成长后显示过分控制或过分松懈的行为方式,如顽固、吝啬或是生活紊乱无章等肛门期性格表现。小孩到了4岁左右,进入性器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最显著的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弗洛伊德认为,适当地处理此时期的困扰与冲突是影响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或异常性行为的主要导因。

依维克森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也强调小孩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阶段都有危机存在,这个危机能否顺利获得解决,与个人的人格有密切关系。其命名以解决各阶段危机的后果来决定,如信赖与不信赖、自动与羞耻疑虑、自发与内疚、鼓励与自卑、自我认识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繁衍与静止、圆满与失望。因此,要使婴儿长大后能信赖他人的个性,必须在喂哺和依附的育儿方式上使其得到满足,否则将会对外界及别人产生恐惧和疑虑的反应。当小孩学会走路和说话以后,此时若因失败而遭受成人或他人的耻笑或谴责,他会失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而缺乏自动、自发的精神。在3~6岁期间,习得一些动作技能,而且良心的观念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同时开始对自己本身的行为也能加以适当的控制。此时,如果父母过分限制他的行动,不鼓励他的探索行为,将会使他丧失尝试新奇的心愿,同时也会减低自尊心。在小学阶段,通过学校和其他方式,学习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技能,此时自我控制的要求增加,若能信赖自己和他人,他就能够与社会的目标产生认同作用,而从自己的所作所为获得满足,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感的倾向。

家庭环境是早期人格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对小孩的控制方式及长辈的言行态度、兄弟姐妹间的情感与作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

学校环境。学校是儿童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教育陶冶下,师长的培育,同学的观摩,校风的感染,处处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学校生活对人格的影响,有下列几方面:传授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指导各种正当行为标准,培养各种正当的生活习惯;由师长同学多方面的接触;发展正当的社会行为。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内涵极为广泛,对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邻里、朋友、风俗习惯、文化、职业等活动最为显著。邻里和游伴对于儿童都极富暗示性和感染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社会的风俗习惯对于人类行为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社会文化水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人格,边远山区交通不便,文化阻滞,民族性较保守固执;近水之滨,交通便利,文化传播迅速,故民族性较活泼进取。

团队成员。许多个体从属的第一个团队是家庭。在人的一生中,个体要参加各种不同的团队,从儿时的玩伴到少年时的同窗、运动队成员、成人工作的社会团队以及社会群体。个体作为不同团队成员所担负的各种角色以及不同经历是一个人人格差异的又一重要来源。虽然早期生活的玩伴和同窗对人格形成有强烈影响,但在以后的生活中社会和团队体验继续影响人格的形成。理解某个人的人格就需要了解他所从属或过去曾经从属的团队。职业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接触交往多半都是一种类型的人,俗话说“靠哪行吃哪行,吃哪行像哪行”,这正是职业影响人格的写照。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发展,除了与个人的因素有关外,也受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生活经验。从特殊事件和经验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人格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自尊的发展取决于一系列经历,包括达到目标的机会和期望值、影响他人的能力、获得他人认可等因素。一个复杂事件系列以及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会帮助形成成熟的自尊水平。

四、人格特质与人格结构

人格是个体行为反应的基础,人类许多行为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个人的人格属性会影响个人对外界知觉的方式及行为,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一套反应及行为倾向,这叫人格特质。例如,有的人较为激进,所以去攻击别人以达到目标;但有人较保守,以服从领导去达到目标。这种“激进”或“保守”的性格就是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这一概念涉及人格的结构。人格研究者多年来已经识别、命名和考察了上千种特质。最近的研究正致力于识别一些能描述个体人格的普遍因素。五种主要因素概括了人格结构。经常提到的这“大五”人格因素有:个体的适应性、社交性、道德感、利他性、智力开放性。每种因素还包括有一系列潜在的特质和维度。

适应性

(稳定,自信、有效)(神经质,自疑、情绪化)社交性

(群居的,精力充沛、自我表现的)(羞怯的,退缩的、不确定的)道德感

(有计划、整洁、独立)(冲动、粗心、不负责)利他性

(温和、得体、体贴)(依赖,冷漠、无礼)智力开放性

(富有想像力、好奇、创造性的)(平庸、想像贫乏、刻板思维)

每种因素既是相关特质的集合也是一种连续体。例如,一个人拥有利他性因素一端的特质时常被描绘成温和与体贴的人。具有这一因素另一端人格的人,则被认为是冷漠和无礼的。

依照人格心理学家奎恩等人的看法,人类的基本人格特质反应有下列几种。

1.角色倾向

优势(懦弱)性。喜欢争取自己的权利,爱出风头、自信、健谈,事事跑在别人前面。

支配(服从)性。自信及意志力强,追求权势,喜欢发号施令,独断、倔强。

积极(消极)性。集会时喜欢做建议,喜欢筹措组织团体,好管闲事,不喜欢躲在幕后。

独立(依赖)性。喜欢制定计划,独立行事,不接受忠告式建议,能够自我满足。

2.社交倾向

接纳(拒绝)性。态度友善,信任别人,尊重别人,容易与别人相处。

社会(非社会)性。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喜欢与人相处。

友善(嫉妒)性。容易与人亲近,心胸开放,喜欢与别人做朋友,给人温暖感觉,社会关系良好。

同情心(冷漠)。喜欢照顾别人,关怀别人,内向、慈悲为怀,慷慨。

3.表现倾向

竞争(非竞争)性。认为各种关系都是竞争,喜欢设假想敌,喜欢夸大自己,不合作。

攻击(非攻击)性。直接或间接攻击别人,唱反调,反抗权威,与人不和。

自觉(冷静)性。在公众场合会感到不好意思,在团体讨论时,很少主动发表意见;工作时如有旁观者则工作绩效差;如果与众人不同会觉得害羞。

显示(沉默)性。喜欢在行为上及衣着上出风头,行为奇特,喜欢穿奇装异服,以引起别人注意及获得别人赞赏。

角色倾向与个人的行为及待人处世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例如,优势性及支配性可在许多场合观察到。社交倾向和个人的人际关系相关较大,如喜欢别人,关怀别人,表现倾向是指个人与别人相接触时表现自己的程度。例如,有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较敏感(自觉性),但有的人却非常冷静,自信心强。显然个人的反应特质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个人特质不一样,对各种可行方案的选择及偏好也不同。

个人的人格可说是个人对外界反应模式的缩影,我们从个人对外界的反应模式可推论人格或特质的存在。当我们观察一位朋友的行为表现时,如果他总是表现出某种前后一致的行为,就可把这种前后一致的行为视为人格特质。例如一个人开车时,四平八稳,从不超速;提交报告时,也总是小心翼翼,再三阅读,不经过筹划以前不会行动,可以判断此人具有谨慎的特质。

人们容易把个性、特质、特征、性格等概念加以混淆。通常我们用“个性”来解释“人格”,这样可使人格一词的含义较易廓清。个性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个性,所以它具有独特性。而“性格”或“特征”是用来描述个性的特点的,这些特点不止一个,而是多个组合。可供描述个性的特点包括身心两方面,前者属于生理方面的特征,如个人的容貌、健康、年龄等;后者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如个人能力、兴趣、动机、情绪、态度、观念、理想、信仰以至遇事的思想方式等。例如某人个性是内向、温和、乐观等,这些用于修饰个性的文辞,就是“性格”或“特征”。可见特征或性格,是以个体生理上与行为上的特点为辨认的依据。因此,我们说“某人的人格特征如何”,实际上与平常所说“某人有什么特点”具有同样的意义。

特征具有持久性而且有统一其他属性的特点,例如,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是指他在多半时间内和多数场合中都表现得情绪稳定。一个身体健康而能力又出众的学生,如果他对事物具有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求知动机,他将对学业具有较积极的态度,并对自己将来抱有较高的理想。“特征”与“特质”两个概念一般在心理学中多是交互使用的,但是如果作深一层的分辨,则特征是个体表现于外的特点,只能供作推测内在倾向时用,而特质则是指内在的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