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行为管理学
10405000000017

第17章 态度的功能

一、态度的形成因素

态度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态度会影响个体对别人的认知与判断,会影响个体的忍耐力、学习与工作的效率等。但是态度不是与生俱有,而是来自后天本身的经验、联想、模仿、学习及强化的过程。促使个体去模仿、学习和强化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有以下方面:

1.受欲望满足与否的影响

态度具有情感成分,因此凡能对个体欲望满足的对象或能帮助个体达到目标的对象必产生喜好的态度。反之,对阻碍其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则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态度发展的过程属于一种交替学习,即欲望的满足与良好的态度相联结。态度的情感与行为倾向二要素的形成多半受欲望的满足与否的影响。

2.受知识结构的影响

认知是态度形成的要素之一,个体对某些对象的态度与个体对此对象所获得的知识有关。知识能影响态度的形成,同时也受其影响而改变。例如,一个人阅读过一篇有关核武器的可怕破坏力的报道后,对核武器的态度会受此知识的影响。又如,当一个人知道黄曲霉素与癌症有直接关系并知道某种食物最易污染后,则对该食物的喜好态度也会改变。当个体接受新的知识时,必与原有的或有关的态度谋求协调,在谋求协调一致的过程中,个体或改变原有的认知系统,或创新或否认新知识,以求态度的一致性。

3.受团体意识形态的影响

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体而来的。属于同一团体如家庭、学校、社会成员则常具有类似的态度。其原因可能是:对所属团体的认同感,使个体愿意遵循团体的规范;无形中受团体压力的影响,人们对于他所认同或愿意认同的团体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及共同态度具有支持或采纳的倾向。

4.受个人人格特征的影响

同一团体的成员虽然具有类似的态度,但也有个别差异。这是源于个人人格的不同。例如艾瑞思费尔德(M。Arisfeld)曾调查高中学生对犹太人的态度。发现具有反犹太倾向的学生,对非犹太人也同样并不友善;反之,对犹太人没有偏见的学生,对其他人也都友善,即种族偏见的态度与个人的宽容性格有密切关系。

人有模仿与认同他人的倾向,个人可能经由认同的对象不同而习得很多不同的态度。例如,一个大学生认同某教授而习得严谨做学问的态度,或认同某一哲学家的学术自由论,因而反对上课点名、规定教科书等制度。

再有,刺激若是时间与空间上相接近,自然会给人一种联结在一起的印象,而成为彼此关联的事件。例如,我们从未吸食毒品,但对它却怀有嫌恶的态度,这是因为有关毒品的报道都跟一些负面的事件一起出现,遂使我们对毒品产生嫌恶的联结,而发展出负性的态度。也有的时候,态度的形成是靠实际接触特定对象后的强化结果形成的。例如在朋友的怂恿引诱下吸食了毒品,尝到那种飘然忘我的轻快感觉。这种快感具有酬赏作用,强化了吸食的反应,也提高了再度吸食的可能性。从而对吸食毒品产生了正面的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能影响社会性判断

态度一旦形成后,便成为个人适应的习惯性反应,久而久之即固定成为一种“刻板无弹性的态度”,即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或事务往往有一套或强或弱的固定看法。如对山东人认为个子高大纯朴,江浙人瘦小精干等。这种看法往往阻碍一个人辨别或认识群体中的个别差异,而会影响正确的社会性判断,有碍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根据实验获知,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或社会刻板印象去判断他人。又如,团体的少数成员往往采纳多数人共有的态度,或模仿权威者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与价值,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例如,有些黑人采取蔑视黑人的态度而对白人认同,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2.态度能影响忍耐力

忍耐力的大小与个人的体质、经验有关,但心理的因素也产生影响作用。根据实验证明,成员对自己所属团体或宗教的效忠与信仰,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很大。一个员工若对自己的组织有认同感,则他的挫折忍耐力很高,较能吃苦,而不会因为一点不如意的事就抱怨诉苦或辞职他去。一个对宗教信仰非常虔诚的人能忍受仪式或戒规的肉体之苦。

3.态度能影响学习效率

有效的学习必须配合个体对学习对象的态度。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如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则学习效果必然大增。另外如果学习的材料和内容与个体的态度相一致,则有助于学习,反之,则有阻碍,甚至排斥。换言之,凡与既存的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同化及记忆;而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相违背的论著,则被阻止学习或效率低下。可见,态度具有过滤的作用。

4.态度能影响工作效率

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能影响其工作效率。因此,如何使组织内的员工有满足工作的态度,是管理者所关心的事。因为他们相信工作满足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效率。有些管理人员认为快乐的员工比不快乐的员工有更多的效率、创新、谨慎和顺从。有些管理者同时也相信员工的满足是维持低缺勤率或低流动率的主要因素,而且满足的员工比没有满足的员工更能准时上班,同时也较少出事或离职。

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要改变态度,必须首先了解影响态度的因素。

1.受态度系统本身的特性影响

态度本身的性质是影响态度改变难易的重要因素之—,因此了解其性质将有助于把握改变态度,如:

年幼习得的态度较不易改变。

愈极端的态度,改变的可能性愈少。

愈繁杂的态度,愈不易改变。即一个人的态度若只依赖一个事实,则只要此事实被证明是假的或不正确,其态度便容易改变,反之则较不易。

已成习惯性反应的态度不易改变。

思想、情感、行为倾向趋于协调一致的态度,即无矛盾且稳定的态度不易政变。

满足个体欲望的数量愈多,力量愈强的对象,其态度愈不易改变。

与个人基本价值观有密切关联的态度较不易改变。

2.受个体人格因素的影响

智慧能力因素。对于较复杂的问题,高智慧者,其决定或改变自己的态度较为主动。而低智慧者,因自己缺乏判断力常须靠外力而被动的改变态度。

性格特征因素方面。根据詹尼斯(L。L。Janis)的研究,凡与个体人格结构有密切牵连者,特别不易改变。例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劝告而改变态度。凡个性缺乏判断能力、依赖性强、容易信任权威者,较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凡缺乏理解力、否定权威、思想死板迟钝不肯接受新观念者,态度不易改变。

自我防卫因素。凡自我防卫强烈的人,因尽力保护自己原有的态度,以维护自尊,其态度较难政变。

3.受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影响

个体态度的形成与其所属的团体有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人对其所属团体具有认同感或忠诚时,要他采取与团体规范不一致的态度便不容易。例如,中国人很重视家庭伦理规范,不轻易做出违背家庭伦理之事。反之,若对所属团体缺乏认同感,则较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态度。

态度的改变有被动性的改变与自发性的改变。被动性的改变多由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引发;自发性的改变多是个体内在自身各种心理过程交互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