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竞技中关村
10391700000140

第140章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梦

巴别塔(北京)科技公司总裁严天亦博士

严天亦

严天亦(Sandy,严鸿),女,1975年生,祖籍四川。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8年留学美国,并于2002年获得美国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电子工程学(EECE)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Sandy与另外两名博士在2002年联合创建了FRI IT Consulting LLC,该公司主要以自主研发的数据挖掘软件向客户提供IT服务。此后,分别在德意志银行伦敦办事处(Deutsche Bank LondonOffice)等几家投资银行担任Trader及Banker。2004年底,重新回到美国的Sandy,考入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Management)攻读MBA学位。2006年2月提前毕业,创立了巴别塔(北京)科技公司,专注于在中国大陆推行PUSHMAIL,以及以手机为栽体的软件开发和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营。

和大多数少年老成的创业者不同,穿着带有浓重美国商务风格的SANDY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朝气和极富感染力的,言谈中的戏剧性语言和丰富表情似乎让她有着与周遭环境不相符的明快色彩。作为2007~2008年度AAMA(Asia America MultiTechnology Association)“未来科技商务领袖摇篮计划”中推出的创业家之一,这位被朋友们称为行动派的麦肯锡人,语速稍快,表情坚毅,充满活力,言语谨慎,偶尔的戏谑和调侃后却依然能对公司的文化、自身的事业、人生的意义保持积极的探求姿态和理性思考,很难想象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性格会集中在眼前这位稍显稚嫩的年轻创业者身上,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BA的显赫出身,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从业经历,以及三度创业背后的曲折故事更让人对她充满了好奇。

来到位于北京东四环外的巴别塔公司,活泼的橙色和淡雅的乳白色的墙面,让人仿佛置身一个温馨的家庭,背景墙上“进步、快乐、速度、变化”的标语下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公司三十几个员工的大幅照片,一张张年轻的极富朝气的面容令人印象深刻。刚刚开完一次小型工作会的SANDY带着记者在公司进行了一次简要的参观。在介绍完技术研发部和市场推广部后,SANDY将记者引进了一间略小的会议室。“这里是员工的娱乐室,有一些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供员工在休息时放松心情。”看着墙上粘贴的员工照片,SANDY表情轻松地说,“作为一家以技术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员工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大概只有27岁。这样的一个群体是崇尚自由和快乐的,而团队的活力正是来自快乐的相互传递和感染。在公司里,我们推行的是‘庆祝文化’,为员工取得的成绩、公司新的突破或是一项工作的完成,常常会开一次PARTY,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我相信,在高度融洽和团结的集体中,个人的潜能也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SANDY看来,巴别塔将致力于为一群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创造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司中的每一个人快乐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积极地向身边的每个人传播“进步”思想。

在SANDY的办公室坐定,话题就自然从她的个人经历展开。1996年完成在南京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后,SANDY选择了去美国念博士。“南京大学是我生命里最喜欢的学校,无论我走到哪里,身上都有着那种南大人特有的气质。”在拿下Marquette University的博士后,SANDY先后在Deutsche Bank London Office等几家投资银行担任BANKER,并在2004年重新回到校园攻读MBA。

回顾过去在投行的感受,SANDY认为那会抹杀一个人的个性,鉴于行业特有的文化,它只会关注结果,而其中的过程没有人会在意,因此当一项业务因为极小的因素而搁浅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一种自我否定。“创业最大的好处是将自己过去的一些思考放到自己创建的公司里去实现,重新找回原先的自我,并在最大限度上发掘自己,让自己成长,不断成熟。”

回忆起其间在美国经历的两次创业,在今天的SANDY看来,一切显得那么不足为道。“第一次是在2001年,在攻读博士期间与国外两位博士创建了FRI TECH。”公司以自主研发的数据挖掘软件为主要突破口,在创立后的两年间取得一定的成功,“当时正处在IT行业的低潮期,整个行业非常低迷,而我们几个人却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让公司存活下来,并赚取了在当时看来比较好的收益实在非常难得。”然而回忆起这次创业的整个过程,似乎有点让人失望。“坦率地讲,这次不能严格地定义为一次创业:无非是以低于市场的劳动力价格为中小企业提供IT服务,没有一个VISION和商务的感觉,倒像是做些小买卖而已。”在公司2004年被竞争对手收购时,SANDY并不感到自豪。而第二次“创业”似乎更有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味道:由于自身的创意与当时已有的“SECOND LIFE”有些雷同,因此项目还未实施就只得选择放弃。

2006年回到中国的SANDY经历了最初的迷茫,自称已经厌倦在投资银行做BANKER,但又很难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而此前,在中国经历的一次“海归创业在中国”的调研活动,似乎为她后来的创业经历埋下了伏笔。在那次采访中,SANDY结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博士等海归创业潮的见证人和分析家,并接触到张欣等一批在早期创业潮中取得成功的海归留学生,他们的创业故事深深地影响了SANDY后来的选择。

“面对这些创业者,无论他们的创业最终是否成功,从事的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的高技术企业,以及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等等,他们身上共有的品质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充满激情,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待事业的坚定和执著。”一个多月的中国之行让SANDY感觉深受启发,“夏博士给了我很多中肯建议,而其他一些海归创业者也给了我很多鼓励。虽然在当时只是就项目本身做了一些工作,似乎还看不出对自己的人生有太大的影响。但在实质上,这次经历比我在美国10年的影响都要大。”

此后,苦于缺乏“项目、团队、资金”等创业必要因素的SANDY回到国内开始四处旅行,从而也让她结识了很多热衷创业的人士。“似乎创业的人爱扎堆一样,大家在一起聊聊融资、聊聊点子,感觉非常有意思。”SANDY笑着说,在那样的一种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影响下,创业的冲动似乎又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很快,一个偶然的机会,让SANDY接手了一家原先以“PUSH MAIL”为主营项目的公司,“之所以有兴趣做,一是因为我原先所在的公司与PUSH MAIL有很大的关系,而恰巧BLACKBERRY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的移动办公浪潮,另外作为BLACKBERRY的用户,本人也对它情有独钟,在这样三个因素的影响下,最终让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与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为融资问题而四处碰壁、苦不堪言的遭遇不同,SANDY在兴奋地向朋友们宣布“我要创业了”之后的第10天,她就幸运地得到了第一笔融资。然而对于这种幸运,SANDY却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早期的幸运会导致后来创业中的很多麻烦。对于一个创业的人,如果不经历融资过程的艰难和磨砺,创业这一课会少了很多内容。”对此,SANDY有着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自VC的攻击从表面上看会让你深陷痛苦,但也会从本质上帮助你重新对风险进行审视,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你的创业计划,另一方面也会让创业者在机会与问题的平衡上把握良好的尺度,注入创业者天生缺乏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从而让你在将来的创业过程中的每一步走得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