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创业中关村
10382400000002

第2章 历史的星空盖城

公元2003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业园面对中关村海归创业英才们亲切地说:“欢迎大家回国创业,你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你们既有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有抓住机遇、推进事业发展的战略眼光,我对你们的选择和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百年历史凝聚在这一刻。

“中国没有死,他只是睡着了,他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公元1878年,留美学子蔡绍基在美国演讲中这样呐喊。这种呐喊呼应着拿破伦所断言的,中国是未醒的睡狮,更使我们具有某种激动。

事实上,150年前的中国,正是一头昏睡的雄狮,任西方列强百般凌辱与宰割。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一个东方的泱泱大国、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洋鬼子”的坚船利炮面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回首百年历史,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承受过如此屈辱,经历了这样多的磨难?!那时的中关村,见证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没有死!为了她的复兴,一代一代的民族精英们在奋战。为了寻找真理,寻找富国强兵之路,又有多少有志青年下海越洋,走向留学之路。

1847年1月4日,“亨特利思”号商船载着3位中国青年,驶向大洋彼岸。在他们身后的中国,还弥漫着鸦片战争的硝烟。商船上,未满19岁的容闳和他的同学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次远航掀开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留学运动之幕。

1872年至1875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12岁至15岁的留美幼童分四批先后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其中的詹天佑从耶鲁大学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第二批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近名百海军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这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刘步蟾。后来,刘步蟾壮烈殉国在甲午海战。

第三批是20世纪初的留日大潮。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骨干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

第四批留学生始于中关村地区清华学堂。从1909至1945年,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梅贻琦、竺可桢、顾毓琇、钱学森、梁思成、张光斗等,都是各届的庚款留美学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各类学科的创始人,为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奠定了基础。

第五批留学生属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涌现出很多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们是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

第六批留学生则是上世纪20年代的留苏学生。1919年3月,俄国成立了第三共产国际,1920年5月建立了莫斯科东方大学,专门招收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被首批派去东方大学学习。

第五批、第六批归国留学生大部分成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功臣。

第七批留学生始于1927年到1937年期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时每年达千人。由于二战后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战后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在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八批是1938至1948年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并由此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向苏联、东欧各国公费派遣留学生的序幕。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派出的18000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成为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海归学子汇聚起一股强大的科技力量,用科学的力量,捍卫、建设共和国的江山。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的172人中有158人是归国学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是归国学者。

中华民族现代史铭记着他们的名字——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竺可桢、周培源、梁思成、李四光、朱光亚、唐敖庆、苏步青、华罗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让他们报国之志得以实现。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留美20年、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说。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发出的《致中国全体留美生的公开信》中说。

看世界,百年来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像中国的知识精英具有这样历史使命感?诚如青年周恩来留学时所放歌的那样: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战略出牌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总设计师邓小平连出几张大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张牌打出了科学的春天。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有着海归背景的邓小平接着又挥手打出了外派留学生的大牌——“要成千成万地派留学生,越多越好”!

上世纪70年代末,历经十年浩劫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实现现代化的呼唤声中,邓小平再次出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牌局中,总设计师首发之牌就是科技、教育、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小平一张牌,打出来科学技术的春天;一张牌打出成千上万的留学生。

1978年6月邓公提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我们要从外语基础好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派一批到外国进大学,今年选三四千,明年派万把人。这是加快发展速度的办法。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学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也可能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留学运动的一个全新的时代。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史无前例。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到目前为止,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逾15万人,超过了从1847年到1978年131年的数量总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留学人员回国以年均13%的速度增加,部分地区的增加速度超过30%。

80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核心依然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邓公的战略大牌还在打下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任务抓紧抓好。他提出,鼓励出国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化大战略的主要支柱。

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再次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继续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以不同方式为祖国服务。

北京市委市政府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首都经济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决定”的意见,其中把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作为首都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措施。

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强调:我们应该从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从首都经济建设发展的全局,充分认识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留学回国工作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探索建立符合留学人才特点的引才机制,加强和改进留学回国工作的领导,把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为首都建设服务的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于一地的中关村,自然再次成为现代中国留学大潮的重心,并将伴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崛起,成为海归上岸的汇聚之地,海归创业成果的迸发之地。

中关村——海归战略高地

时值2002年11月,美国硅谷。中国13家高新区联合举办“相约硅谷技术人才联谊会”。负责展会的中关村驻硅谷联络处的王博士在仅有的一个展位前,悬挂起一张中关村地图。而就这一张地图却几乎吸引了所有留学生的目光——因为在硅谷就职的4000多名留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关村。他们在那里寻找着自己母校的位置,清华、北大、北航、理工大……学子们纷纷驻足在展台前,打听母校的近况。

北大一位教授总结道:“中关村之所以成为留学圣地,既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又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

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关村是百年来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之处,中国新文化诞生之地,当然也是留学生走向世界的始发之地。百年历史星空,从上世纪初的清华学堂开始算起,多少学子从这里走向世界,又有多少学子学成归来,在这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钻研科学。这里自然又是海外留学之子的“登陆上岸”之地。在中关村长大的刘吴原回来了。毕业复旦留学美国的严望佳来了。记者问她,为何在中关村创业?回答很简单,这里有北大。于是严望佳在当时未拆迁的北大南门附近,租个小屋,开办了公司。

一切很简单,但又有着历史的必然……

他叫陈春先,上世纪50年代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改革开放伊始,他在美国参观硅谷时联想到中关村,一个斯坦福成就了一个硅谷,一个中关村能成为……?于是他怀着一种使命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辞去国家公职,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这标志着中关村科技企业雏形的出现。于是有了后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又有了再后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第一人,这位老海归刚刚离开了我们——带着未酬的壮志,带着清贫……

知识经济,人才第一。要建中国的硅谷,老海归下海,新海归上岸。于是有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波一波的海归“抢滩”中关村。他们通过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生的服务体系,回来生根、开花、结果。于是有了亚信、UT斯达康、中星微、百度、启明星辰等一批如今已功成名就的科技公司。

今天,当你看到一批批学子在这里创办公司安家落户时,你不能不感到,留学归国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在中关村加速实施。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成就了中关村,中关村作为桥梁和纽带,又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轨道。在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及其它部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各部门的支持下,中关村通过实施“英才战略”,专为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制定了包括创办企业、税收减免、外汇管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创业伊始到发展壮大,从关心留学人员的实际需求到运用政策手段切实解决问题。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创建了六大体系:

1.全方位的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它包括三个层次:由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和各园服务中心,负责接待、咨询、协调、投诉受理,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提供全方位和全程服务;由设在硅谷、华盛顿、东京、伦敦、多伦多的5个海外联络处负责海外宣传和联络,安排海外留学人员回国考察和接洽;由市、区两级政府38个部门集中进驻服务中心办公,为园区企业和留学人员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2.高效务实的创业孵化体系。营造局部优势环境,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孵化器作为留学人员创业初期的第一站,是行之有效的模式。中关村现有各类中小企业孵化器48家,其中专为接待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的孵化器就有14家,包括中关村国际创业园、海淀创业园、电子城望京创业园、丰台创业园、软件园创业园、生命园创业园等,有效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目前进入各创业园孵化器的留学人员企业已达1400多家。创业园主要通过减免房租、引入风险资金、提供法律、财务等专业化服务方式,为留学人员减轻远道归来的陌生,化解专家办企业的事务性烦恼。

3.科技园与大学资源共享体系。中关村管委会先后与北大、清华、北航、北京科大、北京理工、北京邮电、中国农大等园区著名高等学府,联合共建了7所留学人员创业园,由留学人员企业把大学的校园文化和中关村的创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植根于名校的知识与智慧,运作于园区的国际化市场,留学人员既能在创业园内自主地实施科技研发,也能登上母校的讲台做客座教授,还能请校内师生加盟他们的研究项目。中关村与大学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大学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有生力量,也使中关村凭添生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现了政府、学校和留学人员三位一体,同赢互利。

4.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项目融资、项目推介体系。园区建设者们倾注热情关心留学人员企业成长阶段的各种问题,并尽全力协助解决。园区定期、不定期地为留学人员组织大型项目推介活动(简称“群英会”),对某些重点项目还举行专场精品项目推介会(简称“三三会”,即定期在每月第三周的星期三推介三个精品项目),为他们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融资渠道;中关村成立了技术产权交易所,建立了企业产权交易渠道:支持留学人员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增强留学人员企业开拓市场的实力。

5.留学人员职业发展服务体系。中关村的综合优势虽已成为留学人员回国的首选之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回来当老板。有些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愿意到园区的高科技企业中应聘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首席财务官或软件工程师、部门主管、技术主管。为缓解园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紧张的状况,拓展企业人才吸纳渠道,中关村管委会与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了海外留学人员职业发展服务体系。

6.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金体系。资金主要用于对入驻创业园的留学人员企业提供房租补贴:对新近创立的企业提供资金资助;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和补贴担保费;支持留学人员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留学人员在园区活动。至2005年6月底,创业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的留学人员企业已达592户,资助金额4804万元,另有137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获得贷款金额已达10035万元。

六大体系,绘织成网,编织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未来。而构造这六大体系并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归国留学生创业服务的队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留学生。海归服务海归,这就是中关村特色。

作为中关村归国创业留学生事业的领军人物,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这位1987年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把这项事业称为四“大”——“大舞台、大手笔、大胸怀、大目标”。

大舞台——中关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里聚集了39所国家级重点大学、200多个国家级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以及14000多家高科技企业,知识密集度举世罕见。

大手笔——从如何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中关村创业,和如何对待在中关村创业的留学人员来说,中关村可以按照中央的要求“特事特办”。

大胸怀——中关村要吸引的留学人才,也是世界各国都在争夺的人才,如果我们想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在为国家留住人才、争取人才,是在为国家的人才战略工作,我们就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

大目标——中关村要打造留学人员企业的“旗舰”。中关村迫切地呼唤产生新时代的联想、方正,甚至是新的IBM和微软。可以说,中关村寄望于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企业。

自古战略无小事,但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无数“小事”完成的。为到中关村创业的留学生服务的队伍,就是通过扎实地办好这些小事,保障国家人才强国、科技兴国的战略运行。

天雨润物细无声。据统计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累计接待来访留学人员26530人次,其中10人以上的访问团组就有89个,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0人来访、有2户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目前,园区共有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企业2700多户,与1999年的251户相比增长了9.7倍:在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归国留学人员7000多人(不包括在中关村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的留学人员),与1999年的1052人相比,增长了5.7倍。留学人员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累计已经达到34.8亿元,并引入了数百亿元的项目研发合作资金,吸引和凝聚了5万多高科技人才。

中关村管委会留学生总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再努力上三五年,争取累计吸引万名海归,创建3000家企业,其中有300家是效益很好的,150家达到非常优秀,同时推动一批企业在海内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