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东南角坐落着一段长1.5千米的明代古城墙。2001年,正是这段北京唯一残存的明城垣紧紧地拴住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张轲的心——更确切地说,是张轲心中惦记着这段城墙。
2001年,北京市政府为了保护这段明城墙,举行这项工程公开招标的国际竞赛。“虽然钱不多,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文化气息。”为了参加竞标,远在美国纽约的张轲便和北京的合作伙伴清华大学设计院的张弘一起紧锣密鼓,忙得昼夜难眠。
为了准确地掌握古城墙的第一手资料,张弘带着3个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爬上那段被沧桑岁月打磨得斑驳的城墙,进行精确的测绘,城墙周围的古树一点一滴都进入了他们的工作范围,画出的测绘图有3米多长。为了将古城墙设计得更加完美,在往返美国的飞机上,张轲也没有停止构思图纸,那些在寒风中萧瑟发抖的古藤老树和颓然的残垣断壁在他们的设计下,重新焕发生机,盎然勃勃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设计师都将此次竞赛看成是大显身手的舞台,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当时我们并没有想赢这个竞赛,只是想提出一个我们认为正确的方案。简单地讲,是修旧如旧。”凭着“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历史的层次感的设计理念,标准营造事务所的设计图纸获得了9位评委一致赞同,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被定为实施方案。年轻的标准营造事务所靠着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方案赢了!为此,国家投资4个亿,进行城墙的修复工作。这次竞赛的成功成了张轲回国的契机。
张轲在这段城墙上实现了一个关键词:编织。将城墙在历史时空中失去的元素重新编织到城市生活里。通过人的参与,永远对城墙有新的解释。当时,他们也设想城墙可以作为北京国际艺术节的场所,艺术家可以在城墙周围进行自己的艺术行为。
目前,这项工程南面的部分已经完成。新建成的北京明城墙遗址,既保护了城墙又展示了古城墙的真实面貌,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苍凉的环境。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随后,标准营造事务所携着自己的“古城墙”不仅参加了“中法文化年”在法国展出,而且成为“中法文化年”中文化部的协办单位,张轲也被列入专家名单。这一设计成果在建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外赞扬声声。此时,他们谢绝了很多著名媒体包括《三联·生活》的专访,“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事情,我们还比较年轻”。现在,他们的眼光又瞄向了另一座古都——西安,开始了对西安的城墙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