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创业中关村
10382400000184

第184章 书生意气以文化设计为己任

北京标准营造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轲

张轲,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8年后取得硕士学位,1996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1998年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1999年与他人合作在美国纽约创建standardarchitecture标准营造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设计、产品设计。2001年回中关村创业。

正所谓“好事多磨”,多次联系,才得到在万圣书园咖啡厅采访张轲的机会。晚上9点我们见到张轲时,他告诉我们刚刚从藏区回京,风尘仆仆地参加完员工的婚礼。虽然灯光幽暗,张轲晒得黝黑的肤色仍清晰可辨,加上微笑时露出的洁白牙齿,极像可爱的藏胞。藏区日照强烈而温度较低,使得他的肤色出现了两极分化:脸色晒得如“非洲”,而胳膊的肤色如“欧洲”,他富有智慧的额头微微向前突出,深陷在眼窝中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看不出一丝疲惫。

我很难将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和下面这一系列荣誉联系在一起:

2002年,“标准营造”事务所的作品在“首都规划汇报展”中,获“最佳城市设计奖”;2002年“标准营造”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亚洲作品展;2003年,“标准营造”作为中国文化部的协办单位在巴黎成功举办了“中法文化年”《住篇》展览;2002-2005年,“标准营造”作品分别被刊登在《WA世界建筑》,《T A时代建筑》、《工业设计》、《Garten Landschaft》(德国)、《Made in China》(德国)等专业设计杂志上。

张轲是安徽人,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考入哈佛大学建筑学院,哈佛大学的建筑学院不给学生提供奖学金,所有的费用都要自付。因此,早在清华上学时,怀揣求学哈佛梦想的张柯就开始了建筑设计生涯,通过勤工俭学为自己挣足了去哈佛留学的费用。“出国才能爱国”,张柯颇有感慨地说,他非常敬佩中国近代历史上老一辈留学归来的专家,他们不贪恋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厚的待遇,毅然踏上回国奋斗的道路。当年的张轲出国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去学习知识,吸收异国的长处;同样地,现在回国也不是为了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相反,他为实现自己的设计理想放弃了在纽约优越的生活环境。

毕业后,张轲在美国最大的设计事务所G ensler工作。不久,为了开阔眼界,他放弃了这份工作,来到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Garrison Siegel事务所。可以说,在美国期间,张轲在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事务所都工作过,领略了不同风格设计派别的追求。“中国留学生都很有野心,并不甘心给外国人打工”,张轲笑着说。1999年,张轲和几个伙伴的标准营造事务在纽约刚建立,就得到了美国名人的认可,先是为世界一位著名艺术家的别墅做室内装潢设计,紧接着又为一所大学教文学的老教授做室内装潢设计……

2001年3月,张轲将“标准营造”从位于世贸大厦的46层搬出来,3月,“标准营造”参加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国际竞标。他们的设计理念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和赞赏,一举夺得了第一名。8月,张轲将标准营造事务所移到北京。9月,世贸大厦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张轲说自己有福气,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前几天,“标准营造”即将开始藏民的小温泉项目的建设,张轲一直忙于在藏区甘孜州(康定)考察。对于这项工程,张轲的评价是:“虽然经济价值不大,但是文化价值很大”。以前,国际社会总是批评中国对藏文化保护不利,而“标准营造”的这项工程填补了国际空白。在国外待的时间越长,张轲越是深刻地感到了保护中国古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国外,普通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知道日本的建筑,但是却不知道中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多样性远比别人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艺术造诣不敢说比别人强,但是不比别人差。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世界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张轲和他的合作伙伴张弘等人奋斗不止的动力。“标准营造”至今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不是他们的设计利润有多丰厚,而是他们一直坚持不参加任何办公楼的设计竞标,没有做过一个写字楼项目。从“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到“西安城墙的整体景观规划”,再到“桂林阳朔商业街”,每一项设计都蕴含着他们的追求:从现代的角度去挖掘古文化与地方文化。他们不仅仅是修复和保护文化,而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挖掘古文化。

他们在和历史建筑打交道,和古人的建筑理念对话,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职业是“中国文化设计者”。张轲说:“在人们都拼命赚钱的时候,我们却书生意气,以文化设计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