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创业中关村
10382400000011

第11章 坚定理想信念走研究种子之路

北京中大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曹永国士

曹永国,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蔚县,河北农业大学昌黎分校学士,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去美国佐治亚州州立大学工作一年半后回国,于2003年7月与朋友合伙在中关村成立北京中农大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转基因专项,参与“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我如约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的主楼。按照曹先生提供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我才得知这是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电话。这使我不由得产生几分敬佩。

下午五点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411实验室。

见面后,我才清楚,曹永国不仅是北京中农大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股东人之一、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员,而且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副教授、“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虽然现在是暑假期间,但是他依然在试验室中忙碌。他刚刚从昆明出差回来,在学校参加一直要持续到九月份才能结束的教师资格认证培训。一提到“教授”,我便不由自主地将它与“年近花甲”之类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当年轻的曹永国站在我面前时,他早已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的教授形象。他的话一直不多,对于我的每一个提问,他总是认真地沉思片刻再回答,交谈的自始至终,他保持着不急不缓的语速,但是实验室中总会时不时地传出我们的笑声。

曹永国于1966年出生在蔚县的农村。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辖的蔚县,是当时河北省的贫困县之一,且张家口地区海拔高达900米,因为地势高、无霜期短,种植小麦无法成熟,农作物基本上是一些抗寒能力比较强的粗粮类植物,比如谷子和黍子等。在他的印象中,当地有一年推广种植杂交高粱,结果因为当地的气候不适合杂交高粱的生长,推广种下的品种没有成熟。在他的记忆里,家里的餐桌上,一年到头基本上吃的都是粗粮。他笑着说:“当时全国的形势都差不多,基本上能吃饱,如能吃到白面就很不错了,吃饭时植物油都很少,更别提动物油或肉了”。张家口可耕地少,当时的农村还属于生产队的组织形式,农业落后,生活水平一直很低,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和现状,就成为了曹永国儿时的理想。

“我从农村走出来,当时就想着能够如何改变农村的情况。”1982年,曹永国在自己的志愿上填报了“河北农业大学昌黎分校”。1986年曹永国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研究一种适合张家口较冷气候的油料作物——胡麻的育种工作。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曹永国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陈旧,深切地体会到再学习、补充知识的必要性。于是,1991年,曹永国考人中国农业大学,一口气攻读下硕士、博士学位。

1998年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的曹永国,抱着“出去看看,出去学学”的态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佐治亚州州立大学参与一些项目研究。在美国佐治亚州州立大学,虽然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但是曹永国很快适应了异国的生活环境。在美国搞科研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参加必要的会议和学习外,他便一头扎进实验室中,翻阅、查看资料,按照实验的步骤来从事玉米抗旱性、遗传基因的研究,工作到凌晨二三点是家常便饭。

当时,美国实验室的条件比国内要优越得多。“但是,现在国内重点实验室也按照国外的标准来建设,国内做分子实验的实验室的条件跟国外相比并不差。”曹永国笑着评价道。在美国佐治亚州州立大学的科研项目结束后,曹永国便踏上回国的路程。这一切的过程似乎来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就那样过来了”。

育种是农业比较关键的部分,优良的品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产的问题,对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大有好处。上天似乎很眷顾曹永国儿时的理想,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育种研究项目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