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10381300000018

第18章 创业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斯泰康是陈一友和陈亦工两个人共同打造的事业。在上大学的时候,他们两个人住同一个宿舍,是脚对着脚睡觉的室友,大学毕业后又一同出国留学。二人可称得上是莫逆之交。这种个人情感的默契成了他们事业合作的基础。

“我们的关系不太容易为一般小事所左右。”陈亦友这样评价他们之间的合作。陈亦工对于他们事业合作之外的个人情感上的信任看得非常重。

“创业是一个孤独的事,”陈亦工说,“一个人创业,容易高处不胜寒。”在陈亦工看来,两个人共同创业的话会更容易成功。他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人创业,有非常大的压力要独自去承受。更重要的一方面,有了想法,常常找不到第二个人来听一听,分享一下。这样一来,决策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是共同创业,通过交流在情感上也可以达到一种互相支撑的效果,同时可以找到肯定和自信。

当然,他认为在一个圈子里,只能是一到两个人起主要作用。如果是一个平等的结构,他认为决策者人多了容易出现分歧。“如果说我们公司需要人,那么我们需要那种比较成熟的人,能理智面对和适应规范的商业模式和理念的人。”陈亦工说。

陈亦工认为,创业者需要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创业的人需要生活的梦想,需要有信仰支持。因为可能少走了最后一步,恰恰就是迈向成功的一步。”他说。在他看来,创业就是编织一个梦。

在他看来,美国有着更为成熟的创业文化。在美国的创业者,会有这样的待遇:即使你失败了,别人仍然很尊重你。在这种比较宽容的创业文化中,创业者虽然会有压力,但排除了那些不必要的压力。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的风险投资者显得比较理智,在决定投资的同时就考虑到了风险和失败的可能。对于投资商来说,投资10个项目最后只成功了一两个,这并非不可接受。而这成功的一两个项目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并盈利。他们已经熟知这样一个规律。有了这种心态,会大大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陈亦工曾听到过这样的例子,有的国内企业,在投资的项目不理想的情况下,会因为很多非经济的因素,仍然勉强支撑,显现出了投资心态的不成熟。

1998年和1999年是硅谷的创业高峰期。陈亦工这样形容当时在那里的创业气氛:“人人都在谈创业,每个人都想着创业。”即使有些留学生回国了,也是为了创业。回到国内,陈亦工感到现在中国国内的气氛有点像那个时候的美国,同时,国内呈现出很多很好的机会。

在他的眼里,他的老友陈一友是一个很活跃的人,并不满足于只搞技术研发,而是一直想做点新的东西、新的事情。他是那种能够享受创业乐趣的人。“做斯泰康公司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机会,”陈亦工说。按照陈亦工的性格,以及后来所受的律师职业训练,他考虑问题会比较保守。而陈一友给他带来了创业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