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10381300000167

第167章 困苦是最肥沃的土壤

北京中一商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总裁许志敏博士

许志敏,男,早年生活在湖南。198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曾在北京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从事IC制造技术开发和技术市场开发工作,1984年参与了中国最早期16位CPU的研发工作。1991年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进修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之后曾在HBM精密仪器设备公司工作,升任公司副总裁,1997年4月在波士顿与另两位留美人员共同创办美国数字通讯研究所,2000年2月,回国在中关村海淀园创办北京中一商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

“中关村,在上世纪80年代,看四通打印机;90年代,看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本世纪初,就应该看中一商网的媒体机。”这是许志敏的自许。但不论怎样,媒体机正在成为中关村的亮点,他的自许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今年46岁的许志敏,属于中关村留学人员中年长的一位,与比他小10多岁的年轻一代相比,命中注定了他会有许多不同于他们的人生印记。

其生也早,他领受过年轻一代无从体会的苦难和艰辛;其功成也不晚,他创造了令同龄人艳羡不已的业绩和成就。

点击许志敏,就会冒出几个关键词,将其迄今为止的人生轮廓勾画出来:“未上过小学”、“仅上过三年农中”、“三年知青”、“农民”、“湖南大学学生”、“留学美国”、“双料博士”、“中关村创业”、“企业总裁”、“媒体机”等。

已经是“双料博士”的许志敏,仍然痛惜自己年轻时失去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这不能怪罪于他本人,在时代的风云面前,在命运的阴霾下,幼小的他孱弱无力。

小学刚上了几天,刚学了一点汉语拼音,“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许志敏被迫失学。当时担任湖南邵阳市委副书记的父亲进了牛棚;母亲劳改下放;全家5口人分散在5个地方,许志敏流落在乡下的一个亲戚家里。

虽然失学了,许志敏天资聪颖,凭着字典,看了他能找到的许多书,比如各年级的小学课本,毛主席语录,各种小说。

1971年,母亲从劳改队释放回来,许志敏也到了上初中的年龄。再上小学,他的年龄已大,无法适应;要进初中,因无小学毕业证,城里的中学无法接纳他。于是母亲给他联系到一家乡下的农中上学,这家农中不需要小学毕业证。农中开设四门课: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全部由一个老师任课。

两年农中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所高中。那时,他的父亲也从监狱里出来了,他就平平安安地读了一年书。好景不长,高中二年级,师生们都去“闹革命”了,学业任由荒废,直至毕业。

高中毕业后,许志敏做了“知青”,来到湖南武岗一个偏远的山村务农。许志敏说,那个地方,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蔬菜,自种自吃,不用花钱。可是,那个地方,十分偏僻,交通条件十分恶劣,有两件事情让他至今感触颇深。

一件是他在山里伐木头,伐倒的木头要通过一条小河运送到100里之外。他当时没有经验,以为木头只要捆在一起就行了,然而,他将捆好的木头放到水里,刚漂了一段就“散伙”了。而当地的农民却很有窍门,将木头捆成木排,在水里就像船一样漂游自如。在烈日下,他们运送了3天才将木头搬运完。许志敏感觉到那个累呀,当农民可真不容易。

另一件是翻越80里的山路挑煤。那个大山,上山得走30多里,下山得走40多里。当地强壮的农民一次能挑100多斤,许志敏只敢挑70多斤。在煤场,过秤的师傅一看他“知青”模样,给他装好了煤,喊了一声“70斤,不用过秤了”。这样,许志敏挑着煤,一路颠簸一路撒,回到家一称还有90多斤。这明摆着,在煤场时,他挑的煤至少有100多斤。许志敏感慨地说,人的意志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如果能坚持,就能到达终点。

当农民这么辛苦,这么劳累,可年终一结算,一天的收入只有4毛钱。在这个山沟里,人的价值被压缩到了极限。许志敏想走出这个山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时的出路就是参军,而村里却不允许“知青”报名,不希望他们挤占农村青年参军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