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10374500000060

第60章 对外贸易政策、发展战略及其调整

(一)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及思路——美国次贷危机对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课题组提出,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世界经济面临五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持续贬值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经济失衡导致保护主义升温。这些对我国产生以下影响:外部总体环境趋紧;人民币汇率问题继续升温;环境、粮食领域出现新摩擦;出口增速减缓;“走出去”的外部制约因素加大;美欧与我国货币政策反向调整可能导致热钱涌入。应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外部冲击和风险,我国在对外贸易政策中应特别重视以下问题:一是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思路,实现五个转变:从重贸易政策调整转为采取综合措施应对;从重创汇转为重用汇;从重商品贸易转为商品与服务贸易并举;从重“引进来”转为“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从重出口重投资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保持贸易政策基本稳定,稳定出口、扩大进口。三是把扩大对外投资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四是灵活利用高层经济对话机制,稳定双边经贸关系。

李俊、王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及最新发展出发,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影响的主要传导途径:需求传导、汇率传导、价格传导和贸易政策传导。并通过2008年1-6月的数据,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作简要分析,指出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大幅下降,中国对美在价格较低的生活必须品方面的出口增长较快,但价值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出口增长动力不足。由于次贷危机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发展,我国应作好应对准备: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次贷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高度重视美方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有效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防止次贷危机的贸易政策传导;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

(二)现行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

2006和2007年政府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对传统出口退税政策的反向操作,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已初步实现了调整的政策目标,既有效地抑制了出口的过快增长,又明显地提升了出口产业结构。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未来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重心应是通过差别出口退税率的实际提升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王晓雷认为虽然2006和2007年,我国出口的绝对规模仍在加速扩张,但政府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目标中的抑制出口规模过快增长,讲的是“增速”而非“增量”,而在“增速”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已显示了一定的效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重心是通过对出口退税率的差别化即幅度不等的调整,实现对出口产业结构甚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通过各种数据对比,证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各类产品的份额都有增减,且该增减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目标基本一致。

(三)对外贸易要树立新的战略导向

国内对“出口导向”模式的反思主要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李计广、桑百川认为,“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出口国际环境,我国可实行“中性”贸易战略。“中性”贸易战略包括:从战略目标来看,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并追求多重目标;通过国际规范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快制定并实施进口策略;实施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及挖掘大国的国内市场优势等。

陈万灵、孙晓艳也提出采取“中性”贸易战略,加快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贸易内部各项平衡的建议。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使对外贸易总量迅速增加,一些贸易问题随之而来:进出口依存度与贸易不平衡,加工贸易发展快于一般贸易,服务贸易滞后于商品贸易发展,外贸依存度区域性失衡,外贸依存度上升的支撑力逐渐降低。而富余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压力、多年出口导向政策培育形成的出口竞争力要求保持外贸持续增长,在增量方向上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基本思路是稳定外贸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向升级,大力挖掘内需和进口潜力,拓新型市场,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大服务业体制改革和开放等。

赵玉敏认为当前经济异常动荡,充满风险,但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难得机遇。应适时把握出口节奏,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是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一种有力武器,但瞄准的目标并非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中国金融产业。进入并掌握中国的金融产业也就掌握了中国经济的制高点。因此,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适度规模和节奏是件有战略意义的事情。此外,继续做强制造业的关键是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升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