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10374500000061

第61章 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一)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尹显萍、李茹君对工业三废排放量、十一个主要工业行业进出口贸易中含污量转移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工业三废排放量与对外贸易增长走势基本吻合。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增长虽然尚未带来整体和大量污染物向国内转移的局面,但也确实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所带来的环境成本有加快向国内转移的趋势。

沈利生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实证了2002-2006年对外贸易对我国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总体说,由于出口污染排放强度低于进口污染减排强度,故对外贸易有利于我国污染减排,然而巨额外贸顺差以及进口减排强度与出口排放强度之比的下降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污染排放的逆差,而出口产品结构的恶化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减排技术进步的速度跟不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使得出口产品的污染排放总量还在上升。

(二)高科技产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牛海霞、张小蒂提出,IT行业FDI进入既有就业效应、税收效应和产业升级等经济正效应,也有土壤污染的环境负效应。由于土壤污染产权没有清晰界定,缺乏分析FDI进入IT行业的土壤污染成本,造成我国IT行业引进FDI比较利益一定程度的扭曲。土壤污染有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IT行业污染属重金属污染。IT行业土壤污染的特征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协同性和累积性,连带性和不可逆性。我国IT行业FDI引致的土壤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消费和电子垃圾处理等环节,可以通过建立土壤污染保证金、废弃IT产品回收、反专利垄断等制度,提高IT行业引进FDI的比较利益。

(三)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标准的贸易理论认为,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宽松的环境标准而言,贸易自由化会使实施严格环境规制的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迁移至环境标准较宽松的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成为专业化生产污染产品的“污染避难所”。傅京燕认为,一国的环境政策对其出口产业的竞争力具有负面影响这一“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不能成立。相对于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而言,环境规制宽松度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有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第一,污染治理成本在产品的所有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第二,贸易模式是众多因素的复合结果。在经验分析中,没有将环境变量对竞争力的影响与其他变量对竞争力的影响区分开来。其他变量的影响往往会抵消环境变量的影响。

朱红根等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考察我国1990-2006年期间4类环境污染指标与出口贸易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认为出口贸易是影响我国污染排放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对出口贸易也存在着反向作用,并且在短期内比较明显。从长期看,环境污染对出口贸易的冲击效果越来越小。出口贸易对解释污染排放预测方差起着重要作用,而污染排放对出口贸易增长预测方差的贡献度较小。

傅京燕认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环境资源约束的加强,具体表现在:国内出口和进口结构偏向于空气污染密集型产业,说明对空气污染密集型的产品和原材料的需求有所增加;出口导致的污染排放要远高于产出的污染排放,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环境质量有负面效应。净国内储蓄率在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本损失后的真实国民财富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趋重和增长方式粗放是造成资源和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的原因。我国应积极实施“能源贸易自由化”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产业将是一新的颇具发展前途的贸易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