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WTO知识学习教程
10371400000030

第30章 入世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对策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其发展影响着诸如汽车、能源、建筑等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钢铁工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总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钢铁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一、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及入世承诺的开放时间表

(一)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第一,我国钢铁产量及地区分布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为4.8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为36.49%,比2006年增长15.7%,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布局也日趋合理。产钢重心已经从北部逐渐南移,钢材的重点增长区处于广东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钢厂的分布越来越靠近消费市场,越来越靠近国际资源。

第二,我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状况。20世纪90年代,国家逐步放开钢材计划价格,钢材的价格开始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由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明显增快,国内钢材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市场上的建筑用钢材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快速上涨。高额的销售利润,促进了普通线材、型材、焊管等建筑用材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特别是乡镇企业普通建筑钢材的生产能力提高极快,使得低质量的钢材充斥市场。而同一时期,由于机械制造、轻工、电器等行业的经济发展的滞后效应,加工用钢材,如热轧板、冷轧板、大型及无缝钢管等,其价格虽有上涨,但增幅远落后于建筑用材,能力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建材市场价格回落时,国内钢材市场的加工性用材的需求却有所提高,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镀锡板等钢材供不应求,价格飞涨,进口数量大增,中间流通环节获利丰厚,而企业出厂价格受国家指导价格规定限制,未能从高涨的价格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奖金,国有企业这部分短缺钢材品种的供应能力未能有效地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分析我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仍然表现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钢材品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即有效供给不足、市场满足率低,短缺品种及其数量仍需进口调剂,有些品种仍需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如冷扎硅钢片、不锈钢板材、汽车面板等。部分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除造船板、石油专用管和热轧硅钢片以外,其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下,比钢材总量的市场占有率(90%)低很多,从我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看,尽管我国已成为一个钢铁大国,但要成为一个钢铁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我国钢铁产品的进出口状况。近年来,国内钢材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从1994年以后,我国已取消对钢铁产品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实行进口限量登记和指定经营制度,并不断地下调钢铁产品的关税,促使中国钢铁市场较早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进入了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国际循环。我国的钢铁企业已经过了几年的市场竞争和考验,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全球钢铁工业的生产过剩,使国内钢铁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大量的国外产品低价倾销,使国内钢材库存积压,价格大幅度下滑。

在钢铁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多年来,中国一直是钢材进口大国,钢材进口量远高于钢材出口量,从估量上看,进口的钢材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而出口钢材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四,我国钢铁产品的原材料供给状况。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近年来国内铁矿石的总供给能力已经无法满足钢铁冶炼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有铁矿投资成本增加、资金投入减少以及钢铁产量的高速增长,铁矿石供需缺口迅速增大,进口铁矿石的数量急剧上升。由于进口铁矿石的吨矿价格一般高于现有钢铁企业自有矿山的铁矿石生产成本和国产铁矿价格,因而,进口铁矿石利用数量的增加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钢铁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于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而言,自有和周边铁矿石的供给能力,已成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的重大参考因素。近年来,进口高品位铁矿石已成为支持中国国内生铁产量增长的主要材料供给源,今后中国的钢铁工业生铁产量增长的进一步提高,将主要依据进口铁矿石的增加。

钢铁工业是能源消耗大的产业,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2%。钢铁生产消耗的主要能源为炼焦煤、动力煤、电力、重油和天然气等。近年来钢铁工业能源消耗量随产量增加而逐步增加,在各类能源消耗中,煤炭与电力的消耗量增长较快。

(二)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结合我国钢铁企业和钢铁产品的发展现状,与国际上钢铁强国的大企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劣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钢铁行业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直重视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通过限制生产总量,提高规模经济,进行同行兼并、强强联合等优化行业结构。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产钢50万吨以上的企业的产钢总量已达全国产钢总量的80%以上,同时,还组建了4家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但是,我国钢铁行业结构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专业化问题,综观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尽管也是由多个生产厂组成,但基本已实现了内部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大集团之间也基本形成了大类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而反观我国的钢铁企业,大多数是板、管、棒、线、型材等生产,产品专业化生产程度低。这就直接影响生产成本的降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从而直接影响钢铁工业的总体竞争力。

第二,钢铁产品品种和质量。目前,国民经济急需的一些钢材品种,如重轨、造船板、集装箱板、镀锌等已基本可以自给自足。镀锌板、石油管及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品种的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有幅度提高,钢材自给率已提高90%左右,此外,钢材出口也在不断增加,综合分析,目前我国钢材产品中有近60%的产品已经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由于国内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使我国的钢材产品的实际质量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企业。这样我国每年不得不进口部分高技术钢材产品,弥补国内企业这类产品因质量不过关带来的短缺。而即使是我国能够大量生产的钢材品种,其产品质量与国外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如钢质纯净度较低,有害气体和杂质含量较高,性能的均匀性、一致性较差,外观和包装的质量低等。

第三,技术装备水平。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技术装备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钢铁工业的重视,使其技术装备水平发展迅速。宝钢、天津无缝钢管的建设和对大中型钢铁企业装备的技术改造,既增加了生产能力,还弥补了品种的短缺。由于一大批落后的工艺生产设备被淘汰,迅速提高了行业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其中,宝钢、天津无缝管、珠江金钢厂等工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现有技术装备的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落后的技术装备还占有较大的比例。

铁钢比,世界主要产钢国家一般在0.5~0.7之间,而目前我国在1.0以上。铁钢比高,吨钢综合能耗必然就高。

连铸比指代表先进技术的连铸和连轧的比例,我国目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板管比指板材、管材占钢铁总产量的比例。中国的板管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板、管钢材代表了钢材产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因而,板管比低,意味着中国钢材产品结构处于低档次、低质量状况。

第四,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成本。我国钢铁企业经过减员增效,从事钢铁生产主业的职工人数已大大地减少。但是,劳动生产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无法体现,钢铁产品在生产成本上竞争优势不大。

取消钢铁产品的核定经营,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均可从事钢铁贸易。资料来源:参照美国2000年2月公布的中美WTO谈判资料及国内相关资料整理。

二、入世给我国钢铁工业带来的挑战

(一)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取消了钢材进口限额控制,并在2005年以后取消了钢铁产品的核定经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都可以从事钢铁贸易,这样使以行政手段控制进口更加困难。目前,中国年进口各类钢材1000多万吨,其中,国内不能生产或由于质量原因而必须进口的钢材约为500万吨,其他进口主要来自外资企业自用和国外低价钢材的冲击,因而可以预见,一旦取消进口限额,短期内必将受到过量进口的冲击,特别是东欧的低价钢材与建材,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热轧板等冲击会更大,国内企业在钢材市场的份额可能会降低。

(二)关税减让对钢铁行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钢铁产品市场完全接轨,各类钢材价格与国际市场趋于一致。由于世界产钢能力已严重过剩,因而,入世后,我国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为,关税的调整可以视为进口钢材的市场价格的下降,相应的我国国内市场钢材的平均价格也应下降,从而必然影响我国国内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对部分高技术含量钢铁产品的冲击

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类钢铁产品降税幅度有所不同,其中,不锈钢、冷轧硅钢片等品种降幅较大,因而这部分钢铁产品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部分产品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内市场容量较大,而国内目前现有的生产能力不足或工艺技术落后。所以,必须尽快实现这类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大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竞争。

(四)对我国特钢企业的冲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钢铁行业中受冲击最大的是特钢企业。目前,我国的特钢企业布局分散、专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差、成本高。因而,特钢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质量也与国外特钢产品有较大的差距,特钢企业与产品在整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入世给我国钢铁工业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原料资源

我国钢铁工业的资源严重不足,铁矿石不仅供给数量不足,而且由于贫矿、共生矿多,所以资源质量不高,高品位的铁矿石主要依靠进口。作为炼钢主要原料的废钢,我国每年也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入世后,我国的钢铁工业企业,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享受关税减让的好处,扩大进口资源的渠道,避免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可能给我国资源进口带来的风险,为我国钢铁工业的稳定发展建立起多元化的、稳定的进口资源基地。

(二)有利于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

我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深,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政企不分,权责不清、产权模糊、管理粗放等弊病,急需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入世后,由于竞争的国际化,必将促进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制度改革,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同时,通过吸引外资,加强企业间资本的流通和联合投资,进一步促进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企业的发展,并把利用外资同老企业的产权改制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迅速提高我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整体素质,做大做强。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入世以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将与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改变企业管理层的经营意识,加快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变,建立国际市场竞争模式等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引入,企业管理水平也将有较大的提高。

(四)有利于钢铁工业调整企业结构,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钢铁企业必须走向市场,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我国钢铁企业必须要进行强强联合,优化企业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五)有利于扩大部分产品出口,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而在部分普通钢材产品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线材、中小型材、板材、焊管等产品。入世后,可以消除和避免某些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性限制措施,有利于扩大我国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贸易。

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出口还处于初创阶段,对国际钢铁市场的行情、国外钢铁和产品的情况还很不了解。入世后,可以获得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有关贸易资料,包括他们的贸易政策、贸易法规、贸易统计资料等,从而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及时掌握各国钢铁进出口的贸易动向,及时调整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战略。

四、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应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加快国有钢铁企业上市和债转股的工作,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和财务费用。国家应对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给予贴息或优惠贷款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植有生存价值和改造后有竞争力的企业。此外,对某些具有战略意义、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也应适当加以保护,并给予相应的发展政策支持。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少数高附加值产品,如不锈钢、冷轧板等进行适当保护,维护高档次钢材品种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政府可适当放松对外资的限制措施,合理利用外资提高行业的装备水平等。

(二)合理兼并与破产,加强强强联合,优化产业结构

钢铁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当前,国内钢铁工业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不仅大大浪费了社会资源,也造成了很多企业由于盲目上马而导致亏损的现象。因此,我国的钢铁工业要想同国外企业竞争,首先应清理小企业,该兼并的兼并,该破产的破产。为此政府应该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经营管理不善、没有多少发展前途的企业,使那些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又不能整顿重组的企业及时破产,以促使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流动,使钢铁行业由现有的分散化生产向集约化、大规模、专业化、高起点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使其结构日趋合理与完善。另外要加强强强联合。实行强强联合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结合双方的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了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企业管理和竞争能力。我国应着手组建2~3家大型的钢铁企业集团,以利用我国的特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加快调整钢铁产品结构,提高专业化程度,使其优化升级

我国钢铁产量虽居世界之首,但钢材结构不合理,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和主导产品,专业分工不明确,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质量品种上不去。我国市场急需的一些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主要靠大量进口。针对我国钢铁工业存在的产品结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从1999年起决定用国债资金支持重点钢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解决板材等9大关键钢材品种,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有效供给。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科技的进步,用户对钢铁产品的质量、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要了解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下决心缩减产品种类,集中全力发展优势产品,明确产品定价,确立主导产品,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今后我国的钢铁工业不仅要追求产品的经济效益,也要追求产品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等。

(四)加快反倾销立法,加强宏观部门的反倾销力量,成立行业反倾销专门机构

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对反倾销非常重视,有完善的立法和大量的人力投入。企业和政府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应迅速反应,积极配合政府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方面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议国家加大外经贸部和经贸委等部门反倾销力量的投入,及时保护被侵害企业的利益。在国家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局的领导下,行业协会应设立专职反倾销机构,重点研究和收集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成本、经营资料,做好反倾销准备工作以及反倾销应诉工作,避免争端突然出现而措手不及。

(五)我国现有钢铁行业协会应尽快完成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其行业协调的作用

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须抓紧建立相关产业的预警机制,还要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与“反击”意识。当贸易争端已经发生时,除了国家要启动谈判机制外,更多的是我国的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法律途径,采取符合WTO原则的措施积极应对。行业协会应尽早从注重管理和控制的行政角色,转变为一种具备协调功能、谈判功能和行业约束功能的经济共同体。做好行业内企业间市场协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自相竞争。

(六)企业应增强危机感,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

钢铁企业应立足于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而不应过多地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加入WTO后,国家不可能对钢铁行业进行长期的、全面的保护,只可能对某些领域实行局部的政策倾斜。所以,钢铁行业及企业应将着眼点放在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上,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而不应该对政府大范围的保护抱有幻想。另外,加入WTO后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应认真研究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本企业的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七)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技术改进力度

我国钢铁企业还要大力加强钢铁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流的大学、研究所;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信息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1世纪是网络革命时代,电子商务则是实现这场革命的主要形式,也是网络长期的商业化运作盈利的基础,它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位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我国钢铁业也要抓住机遇,在这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