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WTO知识学习教程
10371400000031

第31章 入世对我国石化工业的影响及对策

石化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之一。石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和人民群众生活等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石化工业的现状及入世承诺的开放时间表

(一)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石化工业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又通过重组改制,调整投资方向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规模、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国石化工业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石化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建立了专业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并取得了许多水平较高的工业化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要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成了镇海、茂名、齐鲁、金陵等四大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每年新增含硫原油加工能力3000万吨。同时,完成了上海、齐鲁、大庆等乙烯的新一轮扩大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这些装置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石化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

第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20世纪以来,中国的石油和石化工业完成了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行业内最大的国有资产重组,实现了政企分开。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大集团公司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乙烯生产能力均已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基本上形成了石化工业的集团化经营格局。

第三,部分石化技术可以立足国内。通过自主开发,炼油技术基本上可以立足国内,而石油化工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一些成套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催化剂的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一批重要的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石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开始从单向引进转变为有进有出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二)我国石化工业国际竞争分析

从国际大环境看,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增长过快,普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陷入低潮。在许多地区,供应过剩和需求不振加剧了市场的竞争。20世纪末,随着亚洲经济的缓慢恢复,世界石化产品的需求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势头,但石化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将维持一段时间。近两年,世界上各大石化公司的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为此,各跨国石化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产交易方式,强化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石化工业重组浪潮。不仅跨国公司之间进行了合并,还加速收购亚洲的资产。面对如此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石化工业尽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仍很薄弱,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内石油资源短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口原油,随着石油消费的不断增长,进口量大幅度增加,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从21世纪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国内汽车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会越来越大。

在油品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柴汽比不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二是部分石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润滑油、燃料油和重复沥青表现尤为突出;三是我国汽油、柴油的质量标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难以适应越来越严格的环保和国际市场的要求。在化工产品上,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的市场占有率只有一半,需要大量进口。在有机原料方面,不能满足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发展的需要,石化工业与传统化学工业的衔接和结合不够。

第二,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炼油厂的平均规模及最大规模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一,大多数炼油厂都存在炼油装置多,单套规模小、消耗大,不能适应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等问题。我国的乙烯装备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生产成本高,同时也导致了下游三大合成材料生产装置也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

第三,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差。虽然我国石化工业的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其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炼油厂和乙烯装置的能耗、物耗指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国外炼油厂一般原油加工损失率小于1%,而国内炼油厂平均原油加工损失率为1.33%。特别是一些地方化工企业,其工艺技术和原料路线仍停留在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引进了大中型乙烯装置,聚丙烯、聚乙烯、环氧丙烷装置等。这些引进的大型技术装备,至今国产化程度较低,技术改进较少,其产品性能、消耗指标仍落后于国际水平,消化吸收创新不够。

石化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低,还表现在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少,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始薄弱。目前,国内石化行业每年申请的技术专利数小于国外公司在我国申请的专利数,国内自行开发的多数高新技术仅停留在小试或中试水平上,实现工业化的较少;新产品的应用开发缺少市场机制;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差距更大。

第四,经济效益差,资产利润率低。我国石化企业人数是规模相当的国外公司的数十倍,由于用人过多,低工资的优势无法显现,无论是炼油厂,还是石化企业,人工费用均高于国外相同类型的企业。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差、费用结构不合理,以及流动资金周转率低等原因,导致产品成本偏高,企业的资产利润率较低。

二、入世给我国石化工业带来的挑战

(一)世界石化工业的结构调整,对我国石化工业的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石化工业进行了三次结构调整。第一次结构调整是以煤化工向石油化工转变为标志,这使化学工业的原料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的第二次结构调整,以两次石油危机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为背景,实现了从粗放经营向资本集约经营的转变,大大降低了成本,进一步适应了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以资产重组、突出核心业务、从资本集约走向技术集约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结构调整,掀起了兼并联合的浪潮,造就了新一代巨型跨国公司。巨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拓展国际化经营极为不利。

三次规模的结构调整使世界石化工业上了三个大台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石化工业提供了经验。我国石化工业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是世界石化工业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时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石化工业面临着进行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跟上世界石化工业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双重压力。

(二)周边国家和地区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形成竞争态势

由于欧美等国的常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已经日趋饱和,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欧美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压缩本地区的生产能力,提高开工率,另一方面积极向以亚洲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拓展,利用其资金、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提高其在亚洲的市场份额。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高速发展,当地的石化工业也因此获得长足的进步,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目前,我国石化产品进口主要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另外,印度、泰国等成为净出口国,印度也正在逐步实现石化产品的进口替代。这都对我国的石化产品构成了竞争的压力。

(三)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使我国石化工业面临新的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对石化产品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放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石化产品生产,在污染物排放及产品质量、能耗、物耗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炼产每吨原油加工生产用水量和排水量分别为2.41吨和1.78吨,而国际一般水平则分别为0.5吨和0.1吨。我国汽柴油中的硫含量、汽油中的烯烃含量都偏高,不符合欧美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标准。此外,我国石化工业的三大合成材料的回收利用及无害化的问题也日显突出。

(四)营销体制不适应市场的变化,缺乏市场开拓能力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上与国外差距较大,销售手段不灵活,没有形成比较稳定、可靠的产品销售网络。生产企业应用研究能力差,研究中心单纯搞科研,没有结合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能及时反映用户的具体要求。入世后,国外公司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进入国内市场,必将给我国石化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

(五)人才竞争要求转换激励机制

石化行业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高级专门人才对企业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入世后,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要网罗人才。由于中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石化企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如何培养人才、招聘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三、入世给我国石化工业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推进我国石化工业改革

入世后,将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在投资体系、外贸管理体制、价格体制、营销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由于国内企业失去了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保护,必然促进他们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有利于加快我国石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入世后,在经济规模、产品结构、技术水平、质量、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及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而另一些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品种质量差的行业和企业,将会被淘汰。这有利于调整结束,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目前,我国石化工业企业正在加快技术更新和改造的速度,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入世后,国内投资将逐步法律化、制度化、国际化,投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为石化工业大量地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必将大大地推动我国石化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四)有利于促进石化工业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扩大石化产品的出口

入世后,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石化工业的国际贸易环境,使我国石化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的歧视性贸易限制有所改观。对于当前出口顺差较大的石化工业产品,如纯碱、烧碱、染料、轮胎、胶鞋,以及橡塑加工品等,今后能够获得扩大出口的机会。

此外,目前我国出口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分布于美、日、欧共体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今后,若能使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将有利于促进石油化工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四、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深化石化企业改革,加快政策调整和结构调整

深化石化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熟悉WTO规则和国际商业规范,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系列政策调整,抵消和化解短期内的外部冲击,避免国内结构调整出现的不适应或不稳定。在完成石化行业的整体重组和改制上市之后,继续推动集团内部和集团间的重组,强化集团投资、市场、人才、资源的统一管理职能,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发挥集团制公司结构的整合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采取合理的保护性措施,把保护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相结合

反倾销是最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手段。我国应按照国际惯例把反倾销常规化,合理运用反倾销法规,加大反倾销力度,以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在符合WTO的关税减让进程下,合理安排关税减让期,对不同产品采取不同时间的关税减让进程。降低关税还应考虑到各种石化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竞争能力,对国产石化产品影响较大的进口产品应设置较高的关税,而对国产石化产品影响较小的进口产品则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进口关税。以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以低关税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建议尽量减缓取消非关税措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要在国家控制下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发。发放开采许可证,须经中央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批准。按照国外通行做法,通过减免税收,扶持和保护中小油田的开发。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竞争力状况,对国内石化产品市场实行市场准入条件。一方面扶持大集团与跨国公司竞争,另一方面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来料加工、打击走私,净化市场。有关产品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后,可研究设置其他合理、灵活和隐蔽的保护性措施。

(三)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等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为扩大出口创造良好条件。加入WTO给我国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但出口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信息,才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因此,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设立行业互助性派出机构来搜集和处理市场信息,成为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一个必然选择。

(四)建立和完善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国家石化工业的经济安全

石化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加入WTO后,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和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在获得国际经济合作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因对方无法履行责任或恶意毁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建立经济安全体系尤为重要。为此,要根据世界资源供给因素的影响,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应对各种局面;要建立保障措施,提高石油贮存能力,以备应对国际市场出现的各种危机;要保证国家石化工业安全,防止关键领域受外力控制,危及国家经济和自主发展的经济地位;还要提高石化工业的竞争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发展大型集团,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石化工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五)坚持厉行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替代能源,推进节油、代油工作,开发燃料酒精等石油替代产品。加快治理和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工艺,鼓励开发节能与降耗的工艺技术,节约用水;限制生产污染环境的石化产品,鼓励开发绿色产品。不断提高石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现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耗、物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