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清代战争史
10357900000003

第3章 山海关之战清朝入主中原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示德八年)9月,皇太极因病身亡,其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由两个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10月11日,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平定秦、陇后,于1644年正月初一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二月初大顺军兵分两赂,东渡黄河,一路以刘芳亮率领,东经太行,沿黄河北岸攻占怀庆(今河南沁阳)、潞安(今山西长治地区)、卫辉、漳德(今河南安阳)及大名等地,然后北取保定,向北京进攻。李自成亲率大军从西安出发,取道临汾、太原、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宣府、居庸关,进占北京。明大同总兵姜壤、宣化总兵王承胤投降,大顺军长驱直进,于3月中占昌平,围攻北京。

当李自成开始进北京时,明朝京师禁卫部队正在调回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入卫京师。吴三桂统领的“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彝丁突骑数千,尤骁悍,北门锁钥,恃无恐”,是明朝防御清兵的屏障。吴三桂对明、清、农民军三方面的力量还看不清楚,鹿死谁手,还难以下结论。于是吴三桂带兵驻守在山海关,按兵不动,犹豫不决。援军至丰润,得知京都失守,崇祯已死。即驻军观望,京都被围,明军慌忙以禁卫军分守九门。大顺军一面围攻,一面命投降的太监劝明崇祯归降。城外明朝守军这时多已归降。到3月18日大顺军攻城益急,明太监开新义门迎大顺军入城,崇祯自缢死,明亡。

明王朝虽然已被推翻,但封建地主阶级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它们时刻准备着反扑。

在南京的明朝大地主官僚,听到王朝覆亡,崇祯上吊的消息,“北向恸哭”,“誓师浦口,欲长驱死战”,“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1644年6月间,他们拼凑了一个南京弘光政权,企图与农民政权对抗,恢复他们在全国的反动统治。尤其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山海关,还驻扎着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的精锐兵力,直接威胁着北京的安全。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明军尚存的宁远总兵吴三桂,统兵数万驻守在山海关,李自成一面令吴父写信劝降;一面派都将白广恩率步兵2万东攻滦州(河北滦县)切断吴军退路。吴三桂击退白广恩的进攻,退回山海关。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水昌元年),是风云突变的一年。对于欲等天下的明军、清军、农民军来说,认清形势,把握时机,掌握主动,才有可能入主中原……当时,在吴三桂驻军北面的满族地方政权,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虎视眈眈,企图取代明王朝,建立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掌握权力的摄政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之间发生权力冲突。当祟祯帝下令吴三桂撤兵进京保卫他的统治巢穴时,满族统治者认为夺取全国统治权的时机已到,暂时缓和了内部的矛盾,举兵南下。李自成农民军打进北京后,清统治者立即更改方针,“变抄掠之暴,为吊伐之仁”。改变过去进关内劫掠的暴行,而要夺取农民义胜利果实,实现满族对全国的统治。正于多尔衮道出的:“今此之行,非同昔日,蒙天眷顾,要当定国安民,以成大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清统治者把矛头指向农民军,扬言要为崇祯报仇,“沉舟破釜,暂不返旌,期必灭‘贼’”。并以此为号召,招降汉族官僚地主一明王朝的残余努力,共同绞杀农民起义。清赎治元年四月初六日,当京师已被农民军占领的消息传来时,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入主中原,“成败之判,在此一举”,便于初九率领10万八旗军离开沈阳,向中原进军。

清军以摄政王多尔衮为首,随同豫亲王多锋、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主尚可喜、贝子尼堪博洛、辅国公满达海等满汉将帅,陆续开赴山海关。“山海关,外控辽阳,内护畿辅”,乃兵家必争之地。李自成此时对满汉族贵族官僚地主可能勾结,清军可能入关这些问题认识不足,等到李自成认为形势紧张,不得不出兵时,时机已晚……李自成于4月13日亲统10余万大军带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崇祯皇帝的儿子等,向山海关进发。李自成在清军已经倾巢出动,而吴三桂仍首鼠两端的情况下,出兵山海关。因此李自成对即将发生的山海关之战的结果如何,心中并无把握。因吴三桂仍然顽固不降,从21日开始,李自成下令强攻山海关。

当时,多尔衮因敌情不明,对吴内形势的变化难以预料以及与农民军交战缺乏经验等。未敢妄动,进军途中多次与范文程,洪承畴等谋臣商讨作战方案。对吴三桂的两封求援信件,多尔衮因吴三桂对降清问题上没有明确态度,本不想急于相救,但又考虑到军情紧急,怕行动迟缓会贻误战机,立即令清军昼夜兼程前进。

吴三桂占据山海关天险,却不料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外有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兵10万杀奔宁远而来,内有李闯王发兵20万亲征。吴三桂走投无路,决心报告满清。对多尔衮答复的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的优厚待遇吴三桂心有所动。他进一步向清军献策说:幸王速振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加攻,逆贼可擒,京东四可传檄而定也。

山海关以关城为中心据点,四面有东西两罗城和南北两翼城,以及长城、关隘、墩台、城堡等。相互连结,彼此护卫,构成一个坚固完备的防卫体系。山海关北面是山,南接大海,是一座东西向的城镇。东面的北翼城、夺罗城和南翼城原为防止清军入关的要塞,如今却成为吴、清之间唯一的通道。其中西罗城面向关内,前有石河,石河以西地势开阔,是理想的战场,所以,山海关战役的两次激战都在这里进行。

第一次,21日上午,吴三桂率领数万明军和乡勇在石河西布阵,与前来攻关的李自成的农民军展开激战。经过多次猛烈的冲杀后,李自成看到吴三桂的阵线已开始动摇,便兵分三路:一路由他督率,继续留在石河西与敌对阵,牵制吴军主力;一路由唐通率领,从山海关东北方向出关,至离关10里的一片石(今辽宁绥中县李家台)驻扎,进逼东面的外城切断吴军退路;一路由数千精锐骑兵组成,冲破敌阵西北有,直扑西罗城,援兵继进,分头围攻北翼城和东罗城。21日晚,多尔衮先派兵击败一片石唐通部,使李自成从关内外夹击吴三桂并切断吴军与清军联络计划遭到破坏。但是,农民军“日夜狠攻,关上炮声,夜深不止”,农民军越战越勇,杀声震天,山摇地动,至次日早晨,吴军“危急劳瘁”更甚。虽然昨天夜晚吴三桂已将主力调来加强城防力量,但军心已乱,“叛降”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军乘机发动更猛烈的攻势“竟扑边城直上”。守将一面“防奸”,一面“尽力堵战”,又急请吴三桂“拨兵协剿”,这才暂时保住了关城。李自成亲率的20万农民军从三面包围了关内城镇一山海城,又派兵2万骑,从山海西一片石北出口,东突外城,进抵关门,截断吴三桂与关外的通道。形势对农民军颇为有利。由于形势危急万分,而清军又屡请不至,吴三桂只得于22日早晨,率领数百亲兵冒险出关,绕向道左驰清军大营。清军从沈阳发兵之后,既不知北京已被农民军攻占,也不知吴三桂已决心投降。故此仍沿以前入关的路线,由沈阳往西出古长城,渡过辽河,取道蒙古入关。而不是沿古长城内侧取道锦州、宁远一线,直入山海关,以致迟迟不到,使得吴三桂在农民军大军压境之时,对清军望眼欲穿。多尔衮虽于21日晚率清军进至距山海关10余里处,并于一片石击溃大顺军唐通部数百人,但他不敢贸然出战,遂扎营于欢喜岭。吴三桂到欢喜岭威远台上与多尔衮相见,剃发称臣,对天发誓,多尔衮令吴军以白布系肩为标志,首先出战,“一以观三桂之诚伪,一以觇自成之强弱,欲坐收渔人之利”。双方达成协议后,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使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吴三桂所属有精兵4万,加上满汉八旗劲旅14万,力量陡增。21日晚,唐通败于一片石后,“夜遁入关”。此时,李自成已知清兵抵关,对吴三桂勾结清兵也有了思想准备。22日一早,他挥军猛攻关城,想抢在清兵入关前夺下山海关。

此计未遂,就改令全军沿石河西边的开阔地带,“自北山横亘至海,列阵以待”。面对李自成摆开的一字长蛇阵,多尔衮令清军“向海列阵,三桂分兵列于右翼之末”,准备集中优势兵力,予以突击。双方列阵时,“时值大风,尘土飞扬,对面不相识”,布完阵后,大风即止“中午,吴三桂首先率军出战,结果陷入农民军的重围之中,左冲右突,苦战良久,”围开复合“力渐不支。多尔衮立刻令英王阿济格和豫王多铎率正白旗、镶白旗的2万骑兵为先锋,”三桂阵右突入“此时,农民军因日夜奋战渐感疲劳,而八旗军却”蓄锐以待“所以,只见”白旗所至,风卷潮涌,皆披靡莫能当。李自成正在山上督战,只见大风过后,战场上飘扬着红、黄、兰、白四色旗帜,奔跑的是带甲而辫发的清兵,不觉大惊失色。

农民军难以招架,开始由胜转败。下午,多尔衮见农民军阵势已乱,便指挥清军全面出击,吴军也乘机反扑。战局急转直下,李自成本想“麾后军益进”以挽回败局,但被人劝止。农民军经过几番苦战,伤亡惨重,终于全面崩溃。李自成见败局已定,就率“精兵数千,疾走入永平”,26日回到北京。29日称帝,30日即分两路向山西撤退。

山海关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对农民军和清朝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军,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正义之师,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李自成在胜利面前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对满汉统治阶级的联合进攻缺乏预见,入京前后,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政策,提出新的战略方针,所以很快就从胜利的巅峰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然而,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定鼎燕都,一统之基,实始于石河一战”。有了山海关战役的胜利,他们才有可能一步步地爬上全国统治权力的顶峰。

山海关战役之后,清军直逼北京,形势急转直下。农民军人心动摇,部署已乱。5月2日,吴三桂诳称迎明太子进城,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兵引进北京。10月间,清王朝统治者福临迁入北京,10月31日(阴历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标志着清王朝在关内的统治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