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十七世纪中叶,沙俄的军队侵占了我国东北边境,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了中国人民的安全和清王朝的统治,而且黑龙江流域是满族的故乡,是清朝的发祥地,清朝自然不能容忍俄军侵占这里。虽经过清政府一再提出抗议和警告,沙俄帝国主义多不予理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盘据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乘船窜出妄图到牛满地区掠夺,被清军兵船截获,俘虏30余人,其余四散逃走,中途又被达斡尔族击杀15人,各兄弟民族也积极投入战斗,击杀俄侵略军甚多。当年底,黑龙江中游地区基本上已没有俄侵略军的踪迹。但是沙俄侵略据战雅克萨仍为沙俄军所盘据。
满清政府对俄奉行的政策是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清政府在和俄国长期交涉的过程中逐渐地懂得:没有强大的武装,不建立巩固的边防,不经过激烈的战争,不可能劝说沙俄侵略军放弃侵略,撤出中国的领土。同时清政府也懂得:中俄两国都是封建大国,不可能用军事力量彼此压服……只有通过和平谈判商量两国都可以接受的边界线,才能有边疆上的安定,才能保持长期的和平。所以军事斗争的结果还是要举行谈判,用兵的目的是为了自卫,为了求得公正的和平……正象一个美国的历史学家所说,“康熙不想征服俄国,而是要向俄国表明,自己有力量和俄国进行谈判解决”。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北,积极作武装驱逐侵略者的准备。他总结我国军民30多年来和俄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同年四月康熙到盛京谒陵后,由抚顺、兴京、哈达城,出柳条边,五月到船厂,船行于松花江上,亲自视察边防情况。九月康熙又派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率领几百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附近侦察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情况。1683年1月郎谈等人回到北京向康熙报告,“攻取罗刹甚易,发兵3000足矣”,并建议立即行动。康熙没有同意这种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意见,认为必须作更充分的准备,先在黑龙江(即瑗珲)和呼玛尔两地建城驻兵,贮存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以求战而能胜,胜而能守……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夏天,第一批乌喇宁古塔官兵1000人在副都统萨布素率领下到达瑗珲。1684年秋,又有乌喇宁古塔官兵及增派的达斡尔官兵1000人携带家属到黑龙江屯田驻守……这两批清兵共有2000人,是守卫边境,对俄侵略军作战的主力。1683年冬,为了协同作战……又从北京派军队五六百人开往黑龙江。1685年初,为了对付俄国的火枪,又调安插在山东……山西、河南的福建藤牌兵420人到黑龙江。这两批军队共1000人,参加战斗后即撤回原地……
清军到达瑗珲,即在黑龙江东岸古城的废墟上建立城堡,城名墨龙江,设将军驻守,萨布素任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又在当地屯田,“康熙二十四年,分盛京官兵至黑龙江垦地1500余垧”,并派人教导不习惯农业的达斡尔、索伦族人,得到了“课耕有法,和稼大收”的好成效。为了保证驻守在黑龙江的清军的粮食供应,还从科尔沁十旗、锡伯、乌喇官屯征集粮食1.2万石,备三年的需要,又派人到索伦族人居住地区购买牛、羊牲畜,以供驻军之用。
要向雅克萨进军,需要大批战船和运输船。清政府积极地准备木料,征调大批工匠,在吉林建设船厂,大规模造船,特派户部尚书伊桑阿监督,造成各种类型的船只,又征调士兵……奴仆和流放的罪犯充当水手。并从盛京(沈阳)到黑龙江(瑗珲)之间组织分段运输,这条运输线路长达5000里,经辽河、松花江、黑龙江,设防兵、招夫役、浚河道、设粮仓,并派人在各段实地勘察道路的远近和河水的深浅,确定要造船只的大小和运载量。还在通州到瀛台之间,装来行船,作了试验性的航行。此外又从乌喇古塔到瑷珲开辟了1340里的新驿站,中途设19个驿站,以传递公文、军事情报等。
清军进驻黑龙江,首先着手扫除俄侵略军在黑龙江中下游设置的侵略据点。1683年7月……萨布素部下的索伦族军官博克率领,的前锋部队,进至精奇里江口,遇到了从雅克萨窜来的66名俄国侵略军,这批侵略军由梅利尼克率领,准备袭击和扰乱黑龙江下游地区。清军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包围了俄国的侵略军,除少数人跳水逃命外,梅利尼克率大部人交械投降。驻在多伦禅和西里姆宾斯克据点中的沙俄侵略军,得知清军出动后,撤出据点逃跑了。
在精奇里江上游新泽斯克据点中的沙俄侵略军,没有得到清军出动的消息,被清军包围,很快也投降了。
东北地区的中国各族人民也纷纷拿起武器,展开斗争,狠狠地打击沙俄侵略者。牛满河上的奇勒尔族奚鲁噶奴等打死俄军10余人;精里奇江上的鄂伦春族朱尔铿格等也击毙许多侵略军;黑龙江下游的费雅喀族和奇勒尔族,与沙俄侵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击杀罗刹甚众”,沙俄侵略者急从鄂霍次克海赶来增援,费雅喀族人民也向清军请求增援,清兵将领鄂罗顺率兵300,冒着冰雪严寒赶来支援,与沙俄侵略军交战于恒滚河口,结果沙俄侵略军战败……有的缴枪投降,有的向鄂霍次克海逃跑了。清军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拔除了许多俄军的侵略据点,收复了大片的中国领土。
清朝政府并不是单纯的采取军事手段,每次战争都是先礼后兵,派人进行政治劝说,表明只要沙俄军队停止进行侵略,就愿意和俄国保持和平。并且,优待被俘的沙俄侵略官兵,要求“新司加意赡养,时其欲食,毋得缺乏以示轸恤之意”。1684年,让俄军俘虏宜番、未海罗莫罗对两人,携带中国政府的咨文前往雅克萨,咨文内抄录康熙的谕旨,仍就希望沙俄军队撤离中国的领土,免兴干戈。其中说:“今雅克萨、尼布潮(楚)罗刹等若改前过,急回本地,则两相无事,于彼为益不浅。倘犹执未不悟,留我边疆,彼时必致天讨,难免诛罚”……但是许多次的劝说和警告并未生效,单方面的和平意愿并没有能使侵略者放下屠刀,故清政府除了用武力驱逐侵略者以外,已经没有其它的选择办法了。
1685年1月,康熙派都统公瓦山等赴黑龙江和萨布素等会议,决定春暖后出兵收复雅克萨。康熙又发布渝旨:“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不遑宁处;剽劫人口,抡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爰发兵黑龙江,扼其来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剪灭”。同时……再次表示了中国方面的和平意图:“尔等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捕貂收赋……毋复入内地构乱。归我逋逃,我亦归尔逃来之罗刹,果尔,则界上得以贸易,彼此安居,兵戈不兴。”
在大军向雅克萨进发以前,清政府又作了一次和平努力,由康熙皇帝直接给沙皇写信,希望沙皇“迅速撤回雅克萨之罗刹,以雅康等地为界居住。朕即令征讨之大军停止前进。如此边界地方可得安宁,而无侵扰之忧,互相贸易遣使,和睦相处”。这封书信由6个沙俄俘虏从喀尔喀蒙古出境,送往俄国。
尽管清政府作了很大的努力争取和平解决边境争端,但是沙俄方面野心不死,准备顽抗到底。俄国政府将黑龙江地区殖民占领的军事指挥机构作了全盘调整,任命熟悉情况并以精悍骁勇称著的弗拉索夫和托尔布津分别担任尼布楚和雅克萨的督军,增调援军,贮存粮食物资、构筑工事、加固城防,准备赖在这里,长期盘踞下去。此外俄国政府又委派一个普鲁士军官拜顿在托博尔斯克召募哥萨克,编组军队,开到中国来作战。
1685年6月,清政府的军队进抵雅克萨,先遣派沙俄的俘虏费咬多里等3人进雅克萨,带去两件公文,一件是康熙致沙皇的信,一件是清军的统的帅彭春给雅克萨沙俄侵略军的咨文……要求俄军撤离中国领土,对侵略者发出最后的警告。6月23日清军统师部移至雅克萨城下和俄方对话,“罗刹负固,出言不逊”,24日,清军列阵,包围雅克萨。25日,有一队沙俄侵略军从黑龙江顺流而下,企图冲进雅克萨,被清截住,在江上展开激战,击毙伤俄军40多人。接着清军架设大炮,向雅克萨猛烈轰击,城内到处火起,俄军伤亡严重,心胆具裂,走投无路。清军又多次把劝降信射入城内,投降条件十分宽大,俄侵略军只要撤出雅克萨,保证不再重来,就可以保全生命,并允许俄军带走自己的武器和财产。至此,沙俄侵略军的头子托尔布津才竖起了投降的旗帜,清军准许700多名俄国人撤出了雅克萨,清军把他们送到额尔古纳河口。另有巴什里等45俄兵不愿回国,要求留在中国,随清军回到瑗珲。雅克萨据点内还有160多名被俄军扣押作人质的中国索伦族、巴尔虎族人民,全部获得释放。第一次清政府和沙俄的雅克萨战争就以沙俄侵略军战败、投降和撤出雅克萨而告终。
托尔布津率领俄军从雅克萨退到了尼布楚,但侵略的野心不死,仍想卷土重来。正在这个时候,由拜顿率领的600名援军来到了尼布楚,沙俄侵略军的力量增强了。同时,他们打听到,清军战胜后已全部撤回瑗珲,并没有在雅克萨留兵驻守,因此,托尔布津和拜顿立即率军重新占据了雅克萨,俄军到达雅克萨后全力构筑城堡工事,妄图负偶顽抗。
沙俄侵略军再次战领了雅克萨,清朝政府就不得不再次出兵。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战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瑗珲)。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2000人,攻取雅克萨城”。七月,萨布素率清军2000余各进抵雅克萨,先释放沙俄军俘虏鄂克索木果,令他带信入城,再一次警告沙俄侵略军:“你们又偷偷返回重建城堡,据守其中。你们还欺凌我方渔民猎户……今我大军已兵临城下,我方决不轻易舍弃,你们对此是一清二楚的。你们将被驱逐,无力卷土重来,结局便是如此。”
在雅克萨据点里的俄国侵略军共有800多人,已做好顽抗的准备。俄军的武器较多,又有充足的弹药、粮草,还有坚固的城防工事。他们频繁地从雅克萨出击,不让清军的炮位和攻城的器械逼进城垣。清兵除了一些大炮之外,只有火枪50支,士兵们全用刀矛弓箭作战,杀伤力较小,不利于攻坚战,因此未能迅速攻下雅克萨。但清兵士气高昂,又有当地居民助战,所以屡次挫败出城搦战的俄军,在战斗开始以后的几天里,就打死了100多个沙俄侵略军,连沙俄军队的头子托尔布津也中炮毙命。
在清军和俄军在雅克萨相持的时期,黑龙江上寒冷的季节很快就要来到。清军由于缺少火器,为了避免太大的牺牲,停止了强攻,在雅克萨周围筑垒挖濠,团团围困。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包围,沙俄侵略军大多战死病死,800多俄侵略军最后只剩下66人,粮食弹药也消耗殆尽,尼布楚方面也没有力量派来援军,困守在雅克萨的俄国侵略军,只有坐以待毙。
清政府的军事行动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为了求得边界上稳定的和平,清朝政府仍努力争取和俄国进行谈判。1686年9月,清政府委托从北京回国去的荷兰使臣宾显巴志带信给俄国沙皇,建议两国休兵,举行谈判。“仍望察罕汗(沙皇)撤回其属下,以雅库某地为界……各于界内打牲,互相和睦相处”。又把同样内容的信件,交于萄葡牙传教士闵明我带往欧洲,设法转送沙皇。总之清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和俄国谈判解决边界的冲突。一个法国的历史学家评论说:“发出这些信件,就足以表明中国方面有希望达成谅解的意愿”。
1686年11月,正当雅克萨围城旦夕可下的时候,一批俄国的信使,由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率领,从莫斯科星夜奔驰,来到了北京,路上经历1年之久。原来,俄国政府已经知道了雅克萨战争的消息,康熙的几封信件也先后带到了莫斯科,俄国政府知道:中国的自卫反击,将会使自己多年侵略所得到的战果化为乌有,因此焦急。可是当时俄国正由彼得一世的姐姐索菲亚公主执政,贵族间争权夺利,统治很不稳定,况且又在西方连年作战,兵疲败尽……不可能再派大量的军队到中国去作战,被困守在雅克萨的沙俄侵军眼看就有被歼灭的可能……因此沙俄政府为了缓和远东方面的紧急局势,决定接受清政府的建议,举行边界谈判,并派出了以戈洛文为首的谈判使团。文纽科夫和法活罗夫奉俄国政府的命令,先期赶到北京,递送沙皇给康熙的书信,要求清政府停止攻打雅克萨,等待戈洛文使团到达,进行中俄谈判……
清政府表现了极大的和平诚意,以礼接待俄国的信使。在雅克萨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同意了沙俄的请求,停止战斗,解除包围,并实现单方面的撤军。康熙派人向前线的清军将领宣谕:“萨布素等撤回雅克萨之兵,收集一所,近战舰立营,并晓谕城内的罗刹,听其出入,毋得妄行攘夺,俟俄罗斯后使至定议”。雅克萨围城5个月,俄军死亡殆尽,城内缺少粮食木柴,清军送去了粮食,还准备派医生入城为俄军治病。1687年,清军单方面撤离雅克萨返回瑷珲,等待俄国使团的到来。
由于中国方面倡议和平谈判并停火撤军,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才得以结束。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第二雅克萨战争俄军失利后,接受了清朝政府的谈判建议,派出了以戈洛文为首的谈判代表团。清政府方面则派出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和都统、皇舅佟国纲为首的谈判使团,谈判地点设在尼布楚。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7月底,中国使团首先到达了尼布楚。使团共有官兵不到3000人……还有水手、仆役、运夫,此外供食用和运输用的大批牛羊马匹。使团分两路行进,一路由索额图、佟国纲率领,自北京出古北口,经达尔泊,克鲁伦河、温都河,至尼布楚;一路由郎谈、萨布素率领,自瑗珲溯黑江龙而上,经雅克萨,至尼布楚。
这时俄国使团1900多人,停留在贝加尔湖东岸,迟迟不来尼布楚,戈洛文一方面还在征伐喀尔喀蒙古,强迫蒙古各部“归顺”俄国;一方面又在加强尼布楚的军事力量,令伊扎(即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在湟尔琴斯克(尼布楚)及其附近尽可能构筑工事,企图利用谈判现场的优势武力迫使中国使团就范。
中国使团到尼布楚已经19天,戈洛文还没有来到,却多次派遣信使到中国使团的驻地,进行指责和刁难。戈洛文指责中国使团没有谈判的诚意,违反国际法准则,说什么中国使团带来的人太多,“是不是要来打仗?”“如果真心要想讲和,恐怕不会带这么多的队伍同来”。又说中国的士兵行为粗暴,“杀人行凶之事也屡有发生”,在路经雅克萨时杀死了两个俄国人,还提出中国使团的驻地离开尼布楚城太近,要求退往额尔古纳河口。
很显然,戈洛文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使团耐心地说明了自己的和平意愿,也严正地驳斥了俄方的谰言。索额图说呀,自己“仅带侍从以及派遣使用之官兵”,此外“我驻防东北将军萨布素等,系专为管辖黑龙江等处之人,勘界事宜完毕后,将交付伊管理。故伊等亦由水路从稚克萨前来尼布楚”,使团此行“不是为了打仗,而是抱着缔结永久和约的目的而来的”。故事实上,中国使团所带军队不到3000人,而尼布楚的俄军也有2600人,谈判现场的军事力量大体上相当,中国方面并无以兵多压人的意思。索额图还指出:“你前年来文内称:带官员500、兵丁5万人前来议事”,可见虚张声势,摆出一副打仗的架势,想以兵多压人的恰恰是俄国而不是中国。
中国使团向俄方指出:已严令官兵遵纪律,所谓雅克萨两名俄国人被杀之事,与中国无关。事实上,这完全是戈洛文捏造的。雅克萨俄国当局也承认:“中国人平静地驶过阿尔巴津(即雅克萨),并没有寻衅”,中国军队路经雅克萨,“似乎是为了进行会谈,而对阿尔巴津及其附近所种的庄稼并未受命采取任何行动”。至于戈洛文要求中国使团撤到额尔古纳河口,更是十分荒谬的,因为额尔古纳河口距尼布楚城约有900里,中俄使团相距如此遥远,怎能进行谈判?中国使团指出:“既然你我以和好之礼相会议事,住于近处,也仅为便于行走议事,并无恶意”。在谈判前夕,对于俄国使团提出的种种指责和刁难都被中国使团一一地顶了回去。
8月19日,戈洛文使团姗姗来迟,到达尼布楚。接着双方就会谈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磋商,决定会谈从8月22日开始,在尼布城外200俄仗处搭设的帐蓬里举行。进入谈判现场的官兵各300人,除刀剑外不得携带火器,另外中国木船载500名士兵停泊于商谈会场200俄丈处,以和尼布楚城内的俄军力量取得平衡。
8月22日双方进入会场,俄方先声夺人,排场阔绰,行进时仪仗森严,鼓乐齐鸣,俄方帐篷内陈设豪华,三名使臣(戈洛文、弗拉索夫、科尔尼茨基)衣饰华丽,神态傲慢。俄方的卫队违反不带火器的协议,暗藏手雷。中国方面搭设了一座比较精致的黑帐篷,但没有什么陈设,也没有仪仗、乐队,七位使臣(索额图、佟图纲、郎谈、班达尔善、萨布素、马喇、温达)并坐在一起,显示朴素、自然和亲密一致的气氛。
谈判一开始,索额图和戈洛文之间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戈洛文一口咬定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即为沙皇陛下所领有”,可是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其实他所说的“自古以来”不过是指40年以前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的入侵活动。戈洛文还倒打一耙,指责中国“突然派兵侵犯沙皇陛下国界……制造流血事件”,“由于这样一些小小纷争而挑起战端”,要求中国政府赔偿俄国的损失,惩办有关人员。
索额图严正驳斥了戈洛文的无稽谰言,指出,“黑龙江一带,沙皇陛下的人从未领有过,贝加尔海这面的所有土地都隶属于中国皇帝方面”。他列举了很多确凿的事实,说明“鄂嫩、尼布楚皆为我茂明安等诸部落原来居住之地,雅克萨为我虞人阿尔巴西等居住之地”,又是“我达斡尔总管倍勒几故墟”,这些土地上的人民一直向中国政府交税,他们的首领和子孙至今健在,由于俄国哥萨克的侵扰而逃到中国内地。
索额图简单回顾了俄国侵略黑龙江的历史,指出当地的中国各族人民“多年以来遭受到不堪忍受的蹂躏,财产被劫走,妻孥被抢去,本人则被打死”。戈洛文把俄军在中国领土上杀人放火的罪行轻描淡写成“小小纷争”,真是荒唐已极。中国政府再三的劝说、警告,俄方置若罔闻,索额图说:“数年以来,等待尔等醒悟”,我圣祖屡次行文宣谕,惟不得回音,反而犯边不息,故于黑龙江等地屯兵驻守“中国政府忍无可忍,进行自卫还击,逐驱侵略者,这是正义的行动。挑起战端的责任在于俄国的侵略,如果要说”惩凶赔偿“那么就谈由俄国惩办自己方面的凶手并赔偿中国受害者的损失。索额图表示:中国争取和俄国实现和平,只谈边界的划分,力求达成协议,而不向俄国提出”惩凶“和”赔偿的要求……
这场争辩涉及到黑龙江流域的归属以及谁是侵略者,谁挑起战争等重大的原则问题,戈洛文在事实和证据面前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接着戈洛文提出第一个划界方案,即以黑龙江为中俄两国的边界线。索额图断然拒绝了这个荒谬的方案,提出以勒拿河和贝尔加湖为中俄国界线,双方再次的交锋,没有结果。
8月23日举行第二次会议。会上戈洛文坚持以黑龙江划界,并施展了种种手段,时而声势汹汹,时而甜言蜜语,但中国使团不为所动。最后戈洛文故作姿态,假装让步,提出以牛满河为界,这个方案仍把黑龙江上游和中游的北岸划归俄国,中国使团当然不会同意。可是索额图等误以为俄国使团已在让步,立即提出了以尼布楚为界的新方案。一下子就把康熙指示的最后方案摊了出来,把尼布楚让给了俄国,殊不知这就上了戈洛文的当,失去了回施的余地。戈洛文听到中国政府肯于让出尼布楚,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俄国政府予定的目的已可达到,但是在谈判桌上为了勒索更多的利益,他故意地和中国使团继续纠缠,拒绝中国的划界方案。
中国使团不懂得戈洛文的假表演,看到自己最后的方案被拒绝,以为谈判已经破裂,自己已无话可谈,极为失望,准备返回北京。这时,戈洛文买通了在中国使团内充当翻译的两名外国传教士——徐日升(葡萄牙人)和张诚(法国人),劝说中国使团继续留在尼布楚谈下去……徐日升断言“缔结和约仍有很大希望”,张诚则说“俄国人将放弃雅克萨”。从八月二十四日至九月六日,两个传教士奔走往来于中俄使团的驻地,进行会外活动。戈洛文在徐日升和张诚的帮助下,把中国使团拴在尼布楚,一方面使谈判不致于破裂,另一方面又迟迟不肯达成协议,在一切问题上讨价还价,极尽哄骗讹诈之能事。中国使团急切希望谈判成功,除了让出尼布楚以外,又作如下的许多让步:第一,中国使团已提出中俄中段边界,即中国喀尔喀蒙古地区和俄国的划界线问题,戈洛文害怕在中段划界会影响俄国正在向南扩张的势头……因此极力反对。中国使团为了迅速划定东段边界,同意了戈洛文的要求,暂时搁置了中段边界的划分。据索额8个多月以后追述尼布楚条约谈判时的情形,“我曾声明欲议定额尔喀事宜,明确地方。你声称喀尔喀尚未定,我察罕汗(指沙皇)又无旨意,暂且不议,以后再议”。第二,中国使团将黑龙江上游北岸的分界线退让至尼布楚以东约四五百的格和齐河,这已超过了康熙的指示。据传教士说,“钦差大臣奉有中国皇帝最后谕旨,即沿绰尔纳河空界线,而钦差大臣已越过其君主的谕旨,把边界划到了以绰尔纳河后面的格尔必齐河”。第三……中国使团又将黑龙江南岸的分界线让到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口距尼布楚几百里,这一广大地区有银矿、盐湖以及大片的耕地、牧场,是俄国沙皇政府最垂涎的富钱地区。
中国使团步步退让,实已无可再让,而戈洛文仍在玩弄外交手腕,勒索不已。在这时候受尽俄国压迫,被俄国驻赶到山林里去的中国各族人民,听到中国使团到达的消息,纷纷前来寻找从祖国来的亲人,他们扶老携幼,带着帐篷,赶着驼羊……突破俄军的封锁,来到了尼布楚附近。中国使团“遇到了大批的喀尔喀人,至少有六七千人,他们已起义反抗俄国人”。戈洛文害怕中国人民抗俄斗争的发展,将会谈自己的一切殖民地利益化为灰烬,赶紧改变策略,拿出沙皇予定的方案划界,迅速与中国使团达成协议,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这样,他才在深夜里急忙派使者到中国使团的驻地,同意撤出雅克萨……
尼布楚和雅克萨的归属是这次谈判中争论的焦点,中国早已同意让出尼布楚,现在俄国也同意撤出雅克萨,问题已经解决。此后在其他问题和细节方面又经过一系列艰难曲折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签订的第一条约。正式的文本是拉丁文本,由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另有满文本和俄文本,都不是正是式本。条约共六条,实质性部份包括: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侵略和逃人的处理,中俄往来贸易的规定等。
中俄边界东段的划分是条约中最重要的部分。条约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石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又规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后议。清政府在领土方面作了重大的让步,将尼布楚及其以西直至贝尔加湖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以换取俄国撤出雅克萨。所以条约中又规定了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据点全部拆毁、迁移。
《尼布楚条约》严禁彼此越界入侵,双方不得收留逃亡者,以减少边境的争执。又规定……中俄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来往,贸易互市,这是俄方长期以来的要求。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双方代表都在各自政府事先指定的范围之内进行谈判交涉,没有也不可能用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最后达成的协议并没有越出中俄两国政府愿意接受的范围之外。条约明确地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条约在领土和贸易方面也满足了俄国的要求,二些苏联的书籍中说“一六八九订立的尼布楚条约实质上是莫斯科外交极大的胜利……尼布楚谈判是正式的、平等的谈判”,“该条约巩固并扩大了两国人民的和睦关系”。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稳定了下来,边境比较相对的严静,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往来和贸易也有所发展。
亚梅什湖之战当时,俄国正是彼得一世(1682-1725)沙皇。彼得一世是个“深谋远虑的、向自己继承者指示种种侵略方针的帝王”,从他在位期间开始(1682-1725年)沙皇俄国便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彼得一世及其继承者对其欧洲邻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的同时,也在东方积极推行扩张政策。
1713年,一个名叫和卓奈甫斯的土克曼族人,经由阿斯特拉罕来到俄国京城彼得堡,说阿姆河注入里海,可复兴如古代地理学者所说印度洋与里海之间的水路,并传说阿姆河流域有大量的沙金,而这一传说也被当时在彼得堡的基瓦王国使臣阿苏尔伯克所证实。与此同时,彼得一世又接到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递交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说:中国南疆叶尔羌地区盛产黄金。他建议“由额尔齐斯河起修筑一些碉堡”,直到叶尔羌。得到上述消息后,彼得一世欢喜若狂,为实现“复兴通往印度的通道与得到沙金的野心”,决定对中亚的基瓦王国和中国西北边疆采取侵略行动。
为了实现上述侵略目标,彼得一世组织了两支远征队:一种由近卫军陆军中尉贝柯维奇统率6600人,于1716年,横渡里海,于里海沿岸建立三座要塞……一路由陆军中校布赫戈利茨指挥的4000余侵略军,于1716年10月,侵入额尔齐斯河的中上游,偷偷地窜到我准噶尔管辖的亚梅什湖畔,修筑堡垒,设置工事,准备在那里过冬。
在布赫戈利茨出动之前,加加林根据彼得一世的指示,派人送信给准噶尔部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进行威胁和利诱,“希望他(系指策妄阿拉布坦)对这个远征队的目的不要担心”……并提出如果策妄阿拉布坦“不干涉这一军队,将来他(策妄阿拉布担)便可以得到帮助和声援”。
准噶尔人民与沙俄在长期“交往”中,早巳识破沙俄口密腹剑的伎俩,没有听信侵略者的谎言。1716年2月,准噶尔部军民同仇敌忾,集合约有万余人的队伍,在大策凌敦多布率领下开赴沙俄盘踞的亚梅什湖要塞,要求侵略者撤离军队。大策凌敦多布向侵略者发出警告……如果你们赖着不走,“我将围困城堡,不准你们的人外出……待你们粮尽挨饿时,我定将攻占此城”。然而布赫戈利茨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威胁准噶尔军民,说什么“他有大量的供应品,同时援军很快就会从托波尔斯克到来”。
面对着侵略成性的沙俄匪帮,准噶尔军民在警告无效之后,为了维护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得不拿起武器同侵略者进行斗争。他们以大刀、长茅和弓箭等武器,不断地袭击侵略军,打得敌人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与此同时,沙俄从托波尔斯克派出的增援部队也被英勇的准噶尔军民所歼灭。1716年4月,布赫戈利茨不得不炸毁亚梅什湖要塞,率领残部乘船沿额尔齐斯河狼狈逃跑,退至鄂木河口,修筑鄂木斯克要塞。
亚梅什湖之战,是准噶尔人民为保卫自己的领土,反抗沙俄入侵的正义战争。这次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势力,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沙俄侵略者虽然在亚梅叶湖遭到可耻的失败,但仍不死心,1719年,彼得一世又派利哈列夫为首的一支440人组成的侵略军,从托波尔斯克出发入侵斋桑湖,于湖边修筑要塞。这支侵略军又遭到了准噶尔军民2万多人的截击,不得不退回托波尔斯克。
1721年至1722年,策妄阿拉布坦在西藏的势力被清军驱逐后,处境十分狠狈,为了摆脱困境,策妄愿意向沙俄让步,保持和平。沙俄政府认为有机可乘,立即把侵略魔爪伸向准噶尔部。彼得一世派翁科夫斯基来准噶尔活动,劝诱策妄臣属于俄国,沙皇“就可以下令象保护自己的臣民一样保护他免遭别人侵犯,并可首先发函说服中国皇帝不要欺凌珲台吉(指策妄),因为他已是皇上的臣民。假如中国皇帝不听,则要设法用强力迫使他同意”,还要“设法使策妄阿拉布坦让与领土,以便在这些领土上建筑堡垒要塞,修筑一条连续不断的堡垒线会使西伯利亚与前哨站连接起来,并且可以保护探矿队的全部旅程”。对俄国政府的这些要求,充分暴露了它觊觎中国领土,进行挑拨离间的丑恶面目。
沙俄对准噶尔人民和策妄阿拉布坦作了错误的估计,认为他们与清政府作战失败,必定会投靠俄国,这种估计就大错而特错了。准噶尔人民是热爱祖国的,策妄虽然割据了西北,和清朝大动干戈,但在准噶尔人民的推动下,他面对俄国的利诱威胁,仍保持了严正的立场。策妄阿拉布坦“拒绝转入俄罗斯国籍,并且没有接受翁科夫斯基所提出的关于在汗领土上修筑要塞并派俄军驻防其中的建议”。翁科夫斯基使团虽然在准噶尔活动2年之久,但这次出使“收获似乎既含糊,又贫乏的”。沙俄在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的侵略阴谋都没有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