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零阻力成为经理级人马
10344100000027

第27章 高人一筹的情商

情商来自于英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可译为“情绪智力”。为什么不译“情绪智力”而称“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呢?这是因为情商(EQ)的命名与智商(IQ)可以相对应,从而说明情商表示与情绪有关的智力,智商表示以学术为重的智力,它是另一种智力,是一个人的与心理素质相关的人格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各项指标中的情绪方面的素质。

高情商者表现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丰富而稳定的情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完整统一的人格面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等;低情商者表现为情绪自控能力差、情感贫乏、注意力涣散、意志品质差、有人格障碍、缺乏交际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受挫承受力差等等。

1996年,沙洛维和梅耶对自己原先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以前对情商的认识主要针对情绪的知觉与调节能力两方面,而忽视了对情绪进行思考的能力。修正后的情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

·情绪思维的引导能力;

·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

·对情绪进行成熟周节的能力。

他认为,情感智商就是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等,它比人的天生智力更能决定人的成功和命运。

人是有情感、情绪及心理活动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智力状态总会受到它们的笼罩,重要的是受其控制的人能够反控制它们,使其稳定和健康,使其开阔和宽容,使其积极向上,富有激情。人是处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之中的,实在不是口袋里装有一张全优的成绩单和文凭就能一了百了的。

丹尼尔·戈尔曼说:“情感智商高者,即能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的人,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情感智能’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能力。”可见,丹尼尔·戈尔曼所提及的五种能力偏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强调的自知、自控、热情、坚持、社交技巧等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也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智能。

正如智商被用来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智力一样,情商亦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情感智商高低。如果说智商分数更多的是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那么,情商分数则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东西,它更能反映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认识情绪的本质是情商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反之,掌握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面对人生大事时较能妥善抉择。

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这方面能力匮乏的人常需与低落的情绪交战;调控自如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潮,重新出发。

无论是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或发挥创造力,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是绝对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情感的自制力——克制冲动与延迟满足。保持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较高。

对他人的感受视若无睹,必然要付出代价。具有同情心的人较能从细微的信息察觉他人的需求。人际关系管理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领导能力、人际关系和谐程度都与这项能力有关。充分掌握这项能力的人常是社会上的佼佼者。

当然,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是很善于处理自己的焦虑,但对别人的忧伤却不知从何安慰。基本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优劣之分,但人脑的可塑性是很高的,某方面的能力不足是可加以弥补与改善的。

企业经理的成功与否,除了与其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外,与他的情感商数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控制情绪能力的高低与企业经理的成功与否直接有关。因此,企业经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训练自己的情商,使情商高人一筹,就自然处处高人一筹了。

有很多人认为,高智商是一个人取得杰出成就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但是据国外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而80%取决于社会因素和人格因素,即所谓的情商(即人的感情、意志、人际关系等)。情商的出现,打破了智商决定人终身成就的结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经考察过40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发现他们儿童时的智商大多处于中等和中等偏上。他们的成长和成就并非先天,而是后天的非智力因素。

其实情商一词早就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以前没有人具体而系统地阐述这个理论。一般来说,情商不受先天的限制,可以随人生经验的丰富、学习的增长而增长。情商,高的人,不管做什么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生活比较快乐,成功的机会比较大。因而,经理需要较高的情感智商。

现代的企业经理,往往争强好胜,追求事业的完美和成功,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一方面是好事,但同时在强手如林的对手中造成精神紧张,压力大,心理失衡,容易造成心理的疾病。正如联合国专家所预言的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经理事业的成功往往令人回味、心醉,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这种心情界定为“高峰体验”,并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并不在于生理年龄的长短,而在于这种“高峰体验”次数的多少。“高峰体验”无疑是每个经理所梦寐以求的,但这需要一个很高的情商指数。

一个心理脆弱、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大的经理纵然能力和知识较高,恐怕也难以承受这种“高峰体验。”由于社会分工已经发展到极为细微的地步,每个人都成为社会机器上的一个小部件,而经理是驾驭企业这个小机器中的一个中枢机构,他的心理素质对整个企业的运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996年,美国两位学者在《微软的秘密》中揭示了美国微软公司一年收入60亿美元的根本原因是其经理比尔·盖茨的高素质,也就是说,比尔·盖茨优秀的情感智能使得微软公司成为世界计算机行业的巨头。

大多数人知道比尔·盖茨,是因为他是全世界的首富,拥有680亿美元的资产。他的财富来源乃出自于他对知识含量相当高的电脑软件业的充分预见性和洞察力,以及对之改革创新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建立在高层次的知识拥有之上。他的财富巨厦的基石就是最先进的知识。

这些富豪堪称商界楷模,称他们为知识型富豪恰如其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正在崛起。它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这种新的以知识为载体的经济体制正在扩展,正在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工作内容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知识“商人”的世纪正在来临。“我有知识,怎么就找不到钱?”只要接触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就不难听到这样的抱怨。知识不能直接转换成金钱。于是,人们就把矛盾集中在社会分配不公平、机会不均等、社会不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等客观原因上,而极少从自己身上去寻找不能致富的原因。

实际上,一分知识,至少会有一分的收入,每一个知分子都在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知识转变成金钱。比如一位大学毕业生能领取600元的薪水,难道这笔薪水不就是他的知识带来的报酬吗?

“你看看那些老板……”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低学历者成了富翁,高学历并没有保证他进入到老板的行列。于是,想当老板,想当赚钱的老板,心理普遍失衡。

市场经济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原则,遵循的是先人一着的竞争。你不能挣到老板的地位,也许正是因为你不具备胜任老板的知识和才能。

在某种程度上,才能高于知识,而眷智高于才能。也许你正缺少做一位老板的睿智。

知识的含量当然影响着一个人在经济领域中的坐标。不是市场不需要知识,关键是你的知识能不能适应市场、融入市场。事实上,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通常作为个体的人常常不能发现自己的懦弱和卑劣,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有可能过度地膨胀自己,并暗自夸耀自己能胜过某某人。到头来他会发觉自欺欺人地白欢喜了一通。一个商人之所以难成大器,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他不能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枇潜在的人才,也塑造了他们基于知识优势的一种优越感。而实际上,从学到知识到学会运用知识,再到用知识创造金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学过企业管理,就一定能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吗?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把知识变为金钱,就必须进入市场,在交易中换来利润。然而,不少拥有知识的人却没有这种走向市场的胆量。他们之中不少人还是“言义不言利”或者“言利不敢逐利”的观念奉行者。来自书中的知识只有和来自市场的知识相接合,才能化知识为金钱,变智力为利润。

知识仅是你能赚钱的一个必要条件,可是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充分条件。这是认识的误区,它极易给人一种错误的概念:有知识就能赚钱。其实,知识只是成功链条中的一环,而成功仰赖许多能够促使链条顺利运转的条件,尽管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替代的。

成功的商人在经营事业时,往往会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时凭借经验,有时凭借感觉就是水平,没有知识的长期积累,不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很难产生出正确的感觉。

知识仅仅只是一个商人已经获得并储存起来的学问,而智能才是运用知识去指导改善生活的能力。储存的知识永远不及增进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前者是一种能量,后者是运用这种能量的能力。

很多人的知识难以变成金钱,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掌握的知识是固定的、僵化的。他拥有知识,却没有把知识通过实践提取知识的能力与智能。

靠智能赚钱,已成为当代商人的必然走向。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世纪,每个人都只有通过转化知识的智能去挣取黄金。有知识还需有本事,那才是真正的好商人,真正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