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才须度势任时不拘一格
人事管理专家的责任,不仅仅是选拔、组织职工从事生产,还要努力使职工个个都成为企业决策的因素之一,鼓励全体职工参加企业的决策及管理,使他们在生产上、经济上、社会上都有显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不大懂人事工作而管理人事的人,正在被一批高水平的人才管理专家所取代。
实践表明,在现代企业中,资金、设备、厂房并不能表示企业的真正兴旺,而人员的水平和整个组织的效能,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人事运用过程,已经和企业的近、中、长期计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已不单纯是领导和被使用的关系,更不是雇佣关系。为了使企业振兴和发展,领导者必须对职工负起终身教育和提高的责任,并要从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关心职工。
不要急于谴责吧!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变好的。
——[苏]高尔基人事管理专家韵责任,不仅仅是选拔、组织职工从事生产,还要努力使职工个个都成为企业决策的因素之一,鼓励全体职工参加企业的决策及管理,使他们在生产上、经济上、社会上都有显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如今,人事管理与企业组织的成败已息息相关,人事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技术。管理人才的人,必须是人才管理专家。人才规划、人才预测、人才情报等知识,已经构成了人事管理专家的一门新型专业。可以说,得才者昌,失才者亡,已成为现代领导成功的秘诀。人才的正确选拔与科学考核,已经成为鉴别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严加掌握。只有选拔出了真正的人才,才能从中选出优秀的干部。
我国在以往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许多考核干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交给艰巨任务,在斗争中考核,在实践中选拔;广泛地走群众路线,征求群众意见;或是通过传、帮、带,进行实际考察等等。当然,过去在选拔干部中也有缺陷,如长期凭直觉和印象,或由领导班子直接提拔,缺乏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领导水平越高、鉴才能力越强的人,可能选拔得好一些。如果领导班子本身能力不够,甚至妒才嫉贤,那么,选拔的干部也必然差,甚至产生恶性循环,给事业造成损失。
现代研究表明,对干部必须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有定性的考核,也有定量的考核;有笔试考核,也有口试考核。此外,还必须注意对领导人才的环境分析,如婚姻状况等。
下面,我的就简略地谈一谈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
方法之一:笔试考核。
过去,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专业人才,都有十分严格的笔试,唯独对领导人才的选拔,长期缺乏笔试考核,这是一种缺陷。笔试考核的目的,在于了解被选拔者真才实学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笔试考核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论文笔试。这种考核是让被试者以长篇文章表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这种考核的优点是编制的试题容易,从论文中可以鉴别被试者的知识、才能、观点、文学表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发明创造能力以及对各种各样的材料的归纳分析能力,总结整理能力。不过,这种考核也有它的缺点,评分缺乏客观标准。
另一种是试题笔试。考核试题一般有选择法、填充法、对比法等方式,来考察被试者的思考能力、记忆能力。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是评分公正,取材较广,可以测出被试者的记忆力、思考力。缺点是不能测出被试者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且试题难定,被试者在“是”“否”题中,可以猜度、碰运气。
对重要领导人才的选拔,不能偏于一方面,如果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就能达到全面的考核要求。
怎样才能使笔试考核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在考试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朱自清首先应注意的是有效性。考核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考核的内容是否与被考核者将要担任的工作职务相吻合。只要考核的试题与被考核者将要担任的工作相关,而且成绩又好,他大体是能胜任这一工作的,否则,考核将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过去在对干部的考核、选拔时,不注意内容与其他职务的一致性,教训甚多。有的是用几门单一的课程,或用一些经典著作,作为多种领域里的干部的共同教材,使他感到学后对工作的推动不大。另一种情况是把一些劳动模范、优秀的科学家、有贡献的工程师提拔到领导和管理的岗位。深知他们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的才能,与他们提拔后的职务和从事的工作常常是另一回事。当他们走上领导和管理岗位之后,需要用的,恰恰是他们的短处,而他们原来的长处,又因职务的变动而发挥不出来。这种选拔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其次应该注意客观性。笔试的客观性,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评分应不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主观因素包括个性、成见、偏好、感情等。如果笔试选拔的是企业内部的成员,最好找外单位的行家来监考评分。其二是考试成绩不会因被试者的身份、种族、宗教、党派、性别、籍贯、年龄甚至容貌等因素而受影响。
最后还应注意广博性。这是指考试内容必须广泛到他将担任工作所需要的每一种能力。现代优秀的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应是专家中的杂家,专才中的通才。博才取胜是当今时代的特点,知识广博的人,作为领导者,可以避免许多失误。
方法之二:口头考核。人才管理专家们认为,口头考核是发现真正奇才的重要方法。
口头考核可以随机应变、灵活掌握。欲考察其学识,可提问各种知识;欲考察其能力,可问之以各种富有机敏性的问题;欲考察其社会经验、成熟程度和性格、风格,则可施以各种压迫性口试。根据考核不同的需要,口试的方式又有多种。
模化式口试。主试者在口试之前,先调查被试者的背景、资料,审察其笔试考核的情况,对于已经清楚的问题就不必再口试了,对于了解不透或不太清楚的问题,或者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拟定出一份详细的谈话提纲,口试时逐一加以询问。
非指导性口试。这种口试方法比较自由、轻松,主试者首先可以海阔天空地与被试者交谈,以打消被试者的紧张心理,然后从中抓住线索,并不知不觉地把话题引到正题上来,达到主试者所要考核的目的。
问题式口试。主试者事先拟好一套问题,提出来要被试者回答,或者加以解决和完成。这些问题可以是被试者将要负责的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企业内现存的棘手的问题,这样更能考察被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决断才能。如果被试者对企业内棘手的问题有多种对策或较系统的解决办法,这就表明他将是一位十分可喜的人才了。
压迫式口试。在口试中,压迫式考核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主试者有意对被试者施加各种压力,使之处于尴尬境地,以考察其在特殊情况下的应付能力。
另外,主试者应掌握一些有效的口试方法。
口试考核和笔试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考核是杏成功、有效,很大程度上与主试者的素质和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口试中,主试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冰心自己谈得多。口试考核中最忌主试者谈得太多,如果主试者自己谈的无关紧要的事太多,那么听的机会必然减少,被试者没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主试者甚至不知不觉地忘掉了自己打算要考核的项目。这种本末倒置口试是难以奏效的。
不给被试者提问的机会。一般说来,选拔人才总得两厢情愿。即使工作岗位最好,最有吸引力,优秀的被试者依然会提出一大堆问题来。如果他的问题提得越深,表明他的能力越强,如果他提得很幼稚,就可以断定他能力有限,不能被录用。因此,不给被试者发问的机会,是不全面的口试,会严重地影响到口试的成功率。
不注意用语。主试者的用语,有两种倾向会影响被试者。一是当被试者的自传、简历、笔试考核成绩都很好时,主试者谈话时,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挽留之情,或竭力宣传这份工作的重要。须知,履历和笔试并不一定能确认他就是真正的英才,“看看档案,人才难得,拿来使用,哭笑不得”这是人事部门的经验之谈。再是谈话中,滥用咄咄逼人的问话,造成优秀被试者反而觉得此人难以相处,打消了在此工作的念头。
如果在口试中确实需要出难题时,也要使被试者对主试者有一种才高望重的敬佩之感。在口试中,主试者切忌对被试者耍花招,故意捉弄人,这样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要想对被试者有真正的了解,只有使被试者顺畅自然、无所顾忌,才能使才华显露,主试者也才能从中体察入微,对被试者的德、才、学、识全览无遗。
不注意谈话时外界的干扰。如果在口试中突然闯进他入插话,或中途接电话等,就会中断口试,往往造成口试的遗漏和误事。
其他。注意不要单纯以学历取人,口试时最好有上级在另一房间监听其效果,或者录音后重播。
不管是哪一种口试方法,主试者在口试之前,都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他至少应从书面考核中已经能确认被试者是不是一位合格的人才。在正式口试时,主试者欲了解的最重要方面,已经不再是他的技术方面,而主要是考察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诸如:他能不能按组织原则办事,会不会与上级的整体目标合作无间?他会不会暗中伤人?他会不会瓦解领导层之间的团结?他是不是一位搞不正之风、热衷于关系学的掮客?他是不是一位专会阿谀奉承、吹牛拍马的庸俗之辈?……主试者在口试中,必须从他过去的经历、行为表现中加以探索,从他谈吐中的蛛丝马迹中加以鉴别。一般说来,被试者在谈话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的这些表现,这时的主试者只要留心、有意,并加以诱导,就能了解到所需要的一切。
方法之三:环境分析与婚姻状况。
对干部的选拔、考核,除了口试、笔试之外,对干部所处的环境分析,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近来,管理学者们特别把婚姻状况作为对干部的选拔、考核标准,也是有其道理的。
统计研究表明,已成家的人,较尚未成家的人工作更有责任感;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能孝敬老人,教育子女,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人,那么,他在事业上也必然勇于负责。一个家庭生活和谐幸福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和干劲一定较大,反之,充满矛盾的家庭,也不会有什么工作斗志。一个疲劳一天的领导者,一走进幸福的家庭,便能很快地恢复疲劳,重新振作起来。反之,在冷漠家庭中带着一肚子情绪的人,一踏进企业的大门,便会感到精神颓唐。高层领导者,往往需要为工作作出很大的牺牲,妻子经常不得不在家中过着“游牧式”的生活。妻子是否能谅解丈夫,是否猜度、怀疑,甚至发展到家庭破裂,这些都是需要考察的。
话讲得越漂亮的人做起事来越不漂亮。
——巴金访求人才不能操之过急,除了耐心培养、细心观察外,其余就只有靠命运的安排了。
每一种行业、每一家公司的负责人,都希望能网罗到一流的人才,来帮助自己拓展业务。但除了一小部分比较幸运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招聘到好部属之外,大多数都很难如愿。所以,大家都感叹人才难求,并且把失败的责任,归咎到没有很好的人才上。然而,这个理由到底对不对呢?
大家都了解,织田信长是一个不识字的武夫,他能够掌握到当时日本的政治大权,完全是丰臣秀吉在幕后策划的功劳。坦白地说,织田信长如果没有深谋远虑的秀吉的帮助,只凭他的勇武,争取天下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通过上帝巧妙地安排,使他们两个人互相配合,一个有力量,一个有智慧,结合在一起,而终于创造了伟大的事业。
可是,丰臣秀吉在没被织田信长提拔成策士以前,只是一个替人搬运草鞋的劳工,你认为信长真有那种超凡的识人之明,能意识到秀吉有过人的智慧,而予以器重、厚爱吗?在以后的日子里,丰臣秀吉对信长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筹谋策划,终于把信长推上霸主的宝座,难道也是秀吉预知信长最后必然成为天下领袖,而甘心诚服效命吗?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凡人所能先见的。也可能是命运的暗中主宰吧,而命运的操纵力,显然超出了信长和秀吉的个人意志,所以才能有这样巧妙地结合,使他们共同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松下利用这个例子来比喻商业的经营。固然每个经营者都渴望得到人才,但是人才的寻求,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决不是以经营者强烈爱才、求才的心意就可以办到的。除了积极寻求人才的努力之外,还需要靠点“运气”吧。
松下认为,经营者只有把持着这种顺天知命的态度,才能心气平和地去面对那些复杂问题,否则,都将招致无谓的苦恼。古人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罢。
得到和自己心意相投的人相助,当然是件值得欣慰的事;相反的,如遇见观念作风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人,却也无需懊恼。一般说来,在十个部属中,总有两三个和我们非常投缘的;六七个见风使舵,顺从大势的;当然也难免有一两个抱着反对态度的。也许有人认为部属中有持反对意见的,会影响到业务的发展。在多数现实的实践中表明,这是多虑的。如果能适度地容纳不同的观点;反而能促进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照理说,若十个部属中有六七个能和自己心意相投,共同努力,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工作也都能顺利推动。而实际上这往往是很难达成的愿望。不过话又说回来,除非是自己的经营方式和处事态度太不得体,否则,十个部属中有六七个人反对自己的情形应该很少,如果碰到这种情形,就要深切反省自己了。在正常的情形下,能有两三个人配合工作。业务就能够得到推动。
在好多用人的经验中可以得知,既然用人,就必须充分地信任,然后才能获得对方全心全意地效忠。人才固然不可强求,获得人才也得靠运气,可是,惟有经营者以最诚恳的态度去不断努力访求,细心去“爱才”、“用才”,运气才会到来。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
——梁实秋但是光靠运气还是不行的,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一些好方法还是可行的。吸引求职的手段很多,高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企业所树立的经营形象。
目前所有中、小企业的烦恼,在于不易吸收人才。甚至于大企业也有同样的隐忧。就以现在的日本来说,大都缺乏劳动人口。这是政治作风或社会各种问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日本,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做事的人,有好几万。但一家商店往往不需要那么多人。因此,如果有意录用,就不可能找不到人。
但如想雇用合适的人才,就必须使你的商店有吸引人的魅力。而在今天,高薪已经不是吸引求职者的惟一手段。身为店东,必须能使你所认识的亲朋或学校的老师们,会向应届毕业的学生说:“我觉得那家商店的老板不错,你不妨到那里工作。”或“那家商店的老板娘待人不错。……”否则,要找到你所需要的员工,实在很困难。
日本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重视人才,或者无计划地聘用许多人手。这也就是缺少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点与政治也有关系,但不便在此申论。以经商而言,惟有培养这种吸引人的魅力,才能逐渐地争取到所需要的人才。在争取的同时,要根据情况而定,但最好不要挖墙角。
只要求职者有诚心、肯苦干,不一定非用有经验的人。
挖墙角虽然可以召集到人,可是反过来想,如果你被挖墙角,那你会作何感想?但是被挖墙角的人也不一定全部是优秀的人,当然可信赖的人的确不少,可是还是有些不可靠的,所以还是不做的好。
那么如果有人想从事新的工作,那怎么办?松下认为,只要这个人的人品好,你就让他去学习,不必用有经验的人。“这工作想请你做,你肯做吗?”“我来试试看。”“但你没有经验与技术,你可到有技术的地方去学习。”“到哪里去学?”如果对方这样说,你可以代替他寻找学习的地方。正式请求他们教他,当然有时会碰到有些不愿教的人,但也许会有人说:“好吧,我愿意教他,反正这种工作,我们公司与你们公司距离又那么远,’我想彼此不会影响的。”’如此这般就能得到一些技术。如果诚心想学,我想还是会有这种堂堂正正学习的机会的,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敲门即可为你开”不必担心,问题是在于你是否有肯干的决心。
公司应招募适用的人才,程度过高,也并不见得就一定会有用。
各公司的情况有所不同,人员的雇用,以适用公司的程度就好,程度过高,不见得就一定有用,当然较高水准的人认真工作的也不少,可是也有人会说:“这种烂公司真倒霉。”如果换成一个普通程度的人,他会感激地说:“这个公司还蛮不错的。”因而尽心地为公司工作,那不是更好吗?所以招募过多高水准的人也是不行的。“适当”这两个字是很要紧的,适当的公司,适当的商店,招募适当的人才,如果认真求才,应该是没有问题,虽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七十大概不成问题。达到百分之七十,有时候反而会觉得更好,百分之百地招募蓟人以后,或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反而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幸运。
经营者若能启用有福气的员工,会使企业得到无形的帮助。
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日俄战争爆发前,苏俄从波罗的海调动海军,绕过南亚,向东方而来。在那种状况下,日本不得不下定决心,派东乡将军为联合舰队司令,积极筹备对抗的措施。可是日本的军事家们,对于苏俄到底会绕道太平洋转轻津海峡,或者穿过对马海峡而进入日本海,一直争论不休,也没有充分的情报作判断。
故意神秘,是要不得的;故意坦白,也大可不必。
——叶紫这时候,联合舰队总司令东乡元帅独排众议,下定决心在对马海峡布署防备。他坚定地说:“我相信俄军一定会穿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这样武断地下决策,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惧。
可是,后来事实证明东乡元帅的预测是正确的。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经过对马海峡出现在日本海的当天,天气非常晴朗,风平浪静,日本海防部队很快就发现敌舰的位置,于是从容包围。当那些经过长途航海,身心疲惫的俄军发现日本舰队时,他们已经陷入不利的局势。结果日军获得辉煌的胜利。
当东乡元帅被提名任命为联合舰队总司令时,他的地位和声望在海军军部根本无足轻重;而在国内政坛上,也只是个无名小卒。所以当委派令发布后大家议论纷纷,都认为这件人事安排的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的隐情,有些传言更直指当时的海军大臣山本,说他接受了东乡的贿赂。
不久风声传到明治天皇的耳中,他半信半疑,于是决定召见山本海军大臣来探问究竟。而山本对这件事情的回答,竟然是:“我认为东乡是一个有福气的人,所以派他担任舰队总司令。”
我们谁也不知道山本大臣的这句话是不是有所保留,但松下先生认为他的说法很有道理。事实上,俄舰要出现在对马海峡或轻津海峡的机率,是各占百分之五十,所以日舰要在哪里布防,应是一场赌注,并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而山本海军大臣以东乡元帅的福气来做筹码,看来是有些玄虚。但当时的天气变得出奇的好,使日本在这场战役中,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所以,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试想当你考虑采用人选时,如果有两个候选人,他们的智慧、才能不相上下,我想每一个主管都愿优先考虑任用有福气的人。但问题在于,你如何去分辨呢?
到底什么是“福气”呢?在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当时最有名气的两名将军是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有一次,他们在战场上遭遇,结果德川全军覆没,单骑逃回城中,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势力已馈散。可是获得胜利而眼看就要统一天下的信玄,却突然得病去世了,使得德川家康又有复出的机会,终于取而代之,成为日本的霸主,创下三百多年“幕府”的基业。
如果德川家康在这场战争中被杀,那么日本战国末年的争霸战就可能提早结束。如果信玄不在成功在望的节骨眼上病死,那么德川也不会有重整旗鼓的机会,整个日本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德川能化险为夷,统一日本,占有相当一部分幸运的成分。
坦白地说,“福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或许有人会认为“福气”是一种玄虚、违反科学的论点,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拿来当经营的话题,又煞有其事地讨论,显然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但我确信人的一生,是受到命运的摆布,这是不容怀疑的。所以每当松下先生考虑要用某个人时,往往会加入这层考虑的因素。当然,人在倒霉时,仍要尽力克服一切的活下去。但,牵涉问题很广的事,若能交给有福气的人去处理,说不定可转危为安。
因为你不愿自己永远被埋没,你才必须忍受暂时的被埋没。不要因为看不见收获而觉得不耐烦。
——罗兰经营者怎样才能判断部属是否有“福气”,是很困难的事。知识程度韵高低,可以测验出来,人品道德,也可以从长期观察中去了解,只有“福气”,根本无法捉摸。可是难道就因此不能把它视为用人的客观标准吗?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福气”的说法违反了科学的观点,也不能提出明确的证据,证明福气在哪里?但是,人生确实受着奇妙的命运影响,只看我们能不能以智慧去加以解析罢了。如果一个人的“福气”那么容易被看出来,那每个经营者,都要争着去聘用有福气的人,岂不把天下弄得大乱吗?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必须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直觉。两个才能和智慧不分上下的人,为什么一个左右逢源,一个到处碰壁呢?在我们四周有很多这种例子,只要我们时时刻刻地去听、去观察、去研究,久而久之,自然会有些心得。
尝试着去了解“福气”的真相,不仅可以培养自己对命运的敏锐感觉,更可以得到有福气的部属。如果我们时时存着寻求“福气”的想法,说不定真的能因“福将”的运气带给企业许多好处。
在日本,提拔人才的困难较多。由于依年资升迁已成惯例,但有时却必须提拔某个人,让他充分发挥能力时,要非常慎重。尤其是在提拔年轻人时,不可只提升他的职位,还应该给予支持,帮他建立威信。
例如,当你把某人提升为课长时,等于忽视了该课内还有曾经照顾过这个人的许多前辈。松下认为,如果只是把委派令交给课长并予公布,就显得不够慎重了。应该让课内资格最老的人,代表全体课员向新任课长宣誓。
当某人接受课长的委派令后,他致词道:“我现在奉命接任课长。请大家以后多多指教及协助。”然后,由课内资格最老的课员,代表全体致贺辞,并说:“我们誓言服从课长的命令,勤奋地工作。”这么做,立刻能提高新任课长的威严。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未免故意为难别人。但如果不切实地这样做,难免有些莫名奇妙的芥蒂,课长往往不敢大胆地处理事情。结果不仅课内,甚至公司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只要让大家这样宣誓,局面就会立刻改观。
提拔年轻人时,不可只提升职位并激励一下而已,必须好好地从旁支持。如果社长不注意这点,公司的业务将无法顺利地推动。
不过,提拔人才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绝不可有私心,必须完成以这个人是否适合那份工作为依据。既不可以有“那个家伙虽然能力强,却令我讨厌”的想法,也不应该有“他虽然能力差一点,却跟我兴趣相投,不妨提升为课长吧”这种念头。“不为私心所驱使,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为了工作的需要,就加以提拔”,要求经营者必须有大公无私的胸襟。
惟有如此,其他员工才会佩服社长的安排,并予以协助。
以爱心伸出严历和温暖的手,迎接新伙伴,一起加入工作行列。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往松下电器公司非常积极卖力,所以得到社会很好的评价。别人一定觉得他们的职员都很拼命;事实上,也不过是基于择是去非的原则,平静稳定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松下常常考虑到人的价值和国家、同行业的繁荣发展,这些考虑,成了他们工作最大的推动力,才能致力工作。这种精神得到同行业和全公司的同意,因此从外表看来并不很积极。但是,他们仍要将这种精神,充分地传达给每一位新进人员,让他们有一颗温暖、体谅的心。因此要特别注重新进人员的训练和指导,因为他们的成长会带动公司的进步。
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敛其,锋芒,以避人言,不如我行我素,不畏人言。
——汪国真迎接新进人员,公司的每一个单位都会产生新鲜的风气。前辈的人也会想起自己刚进公司时的情形,心情一转,又产生一股冲力。所以说,这个时期是公司发展最难得的机会。
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才,学校刚毕业,第一次工作,一点经验也没有,完全靠前辈的指导,才能慢慢摸清楚。
这时候,前辈为了指导他,被占去很多时间,自己的工作效率也受很大的影响。本来新进人员的工作效率就等于零,前辈的工作效率,也因提携后辈而受影响;整个公司的效率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等这一批新进人员成长了,能自立了,公司的实力就会大增,这是可以期待的。可是在过渡时期,也有认识平均效率会减低的必要,尤其在今天这种困难的局面,大家都拼命想坚守岗位。
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由五十个人组成很团结的团体,比一百个人聚集的乌合之众,力量要来得大、要有成就,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的。战争中,也不一定人数多的那一边会胜利。尽管拥有大兵,但如果是一群乌鸦,怎么能打胜仗?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团结,胜利才会向你招手。
一个公司的上下能不能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往目标努力,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然而,这种团结,是人愈少愈容易做到;人数越多,意见纷乱,要团结也就越困难了。假定团体的每一个人修养都很好,协调性也很高,那么要他们团结的话可能没有问题;否则,都是人数越多,越难团结。
由此看来,新进人员来了,人数增加了,要团结一致,就比以前困难。再加上新进人员缺乏经验,完全依仗前辈指导,而使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普遍下降,无形中也对团体产生了一种阻力,公司的体质就更加衰弱了。
新进人员的加入,不但会造成平均实力的降低,也会使公司全体的团结实力降低。新进人员越多,这种情形就越显著。
当然,实力的降低,随新进人员的成长,会慢慢恢复;到了新进人员能独力作业的时候,实力也会增加了。
这一段成长期是时间可以解决的。不过,在迎接新进人员的时候,就要有最坏的打算,要在平均实力、团结实力都普遍降低的情形下进行工作6有了这种心理准备,应该要求新进人员做些什么?怎样指导?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为了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有美好的将来,做前辈的千万不要大意啊。
有说话自由的时候,还是少说废话为宜。
——梁实秋二留才必特点突出为我所用
对每一个人的拼命努力,大家必须用感激的心情去理解,互相把它发扬光大;然后大家一起去享受、欣赏那成果,以此为荣,为此高兴,好好珍惜。这榉才能期待全体的发展。
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领导和管理的方法,那么知识分子、职工、女性职工和老年人才的管理应该怎样才算科学呢?
首先,我们先来谈一下知识分子的管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恩的科学论断。在当代发达国家里,80%的物质增长靠科学技术取得,这已为人们熟知。
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
——[美]富兰克林在世界上,凡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对知识分子都特别重视,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必要的、优越的条件。轻视知识分子就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为了肃清过去“左”的流毒和影响,党和国家正在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我国知识分子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知识分子往往习惯于自由劳动,他们的成就大小极难衡量,如果对他们安排适当,往往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相反,如果对他们安排不当,有时连一个工人的作用也不如。目前中外的大多数管理者,在这方面的管理研究还是欠缺的。
对知识分子的管理,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适才适所,要尽量使他们负责他们所专长的工作,最好不要勉强他们去参加无止境和无意义的会议,这会剥夺他们许多展露才华的机会。
作为领导者,特别是肩负重任的高层领导者,经常找知识劳动者谈论时,不应当是带有命令式或指令式的要他们干什么,而应当是带有征询意见式的探索。如:您看组织机构内的高层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否有利于您的专长和您所负责的事务呢?是否阻碍了您的发展呢?是否给于了您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您想完成的任务呢?是否为您的工作完成创造了适当的保障条件呢?……
安排知识分子的工作,应当恰好是他力所能及的任务。世界上没有全才,又何况知识分子的工作大多是趋向于高度专业化呢?一般领导者或许认为知识分子有文化,应当什么都能干,在分配工作时不善于考虑他的特长。当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感到他什么都不行,把他看成一钱不值。这都是片面的。
对知识分子安排工作,还应当着重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个知识分子能够做些什么工作呢?他现在最能显露才华的是什么工作呢?他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呢?总之,首先应当考虑他们才能的差异,其次再安排给他合适的工作。这就是适才适用的道理。
其次,我们再来谈一谈企业经营中如何管理好职工的问题。
实践证明,重复性的生产劳动,如车床工人天长日久、春去秋来地开车床;银行的职工年复一年地在顾客的存折上画几个阿拉伯数字……,尽管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是完全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因无限次地重复,容易使人产生厌倦,由于厌倦会使部分人产生消极怠工行为,这是一种不利现象。
怎样使职工的劳动丰富化,这就应该引起领导者们的重视了。使职工工作丰富化的目的,在于对职工习惯性作业注入新的、高度挑战性的成就感,使职工对工作不产生厌倦感。
职工工作丰富化的方法也很多。我们下面就来简单地谈一谈。
让职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决定其工作方法、工作手续、工作步骤,甚至在怎样合理、经济地使用原材料和设备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使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有展露其才华的机会。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在汽车上装置了扬声器以减轻自己的劳动,使他扩大了自己的工作范围。
鼓励职工和下属参与上层的决策,使职工们感到,他除了完成平凡的本职工作之外,还有其显露管理、决策才能的机会。由于决策的执行,必然与他的本职工作发生联系,就更能使他明白本职工作与全局工作的关系和意义。
我们不能凭着自己的成见,从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内心。
——[英]莎士比亚努力扩展职工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展职工与社会同行之间的联系。如让他们参加同行的学会、参加同行的表演竞赛,使他们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这种启迪和激发,有助于他们不断地改进本职工作。
不断地把组织机构、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告诉职工,使他们人人都明白整个组织的奋斗方向。使职工确实了解,由于他们的劳动,所取得的成绩对国家和集体的贡献。这种对本职工作意义的了解,可以使他们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
尽量让职工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如上海一家盲人工厂,专门生产各种螺丝钉。这件工作十分标准化、专业化,程序控制化,这种工作对于盲人来说,是比较适宜的,不过,这件工作无疑也是单调的。但当他们了解到,自己生产的螺丝钉,已被安装在飞机上、轮船上,各种机床上,这些产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他们内心感到了安慰和骄傲,他们深深感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
让职工自己分析工作环境的优劣,然后自己设法努力改变其现状。职工的工作往往是狭窄的,施展才能是有限的;如果在本职工作中注入丰富化的内容之后,就有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甚至会为人类作出不朽的贡献来。许许多多的伟大发现、伟大发明,往往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产生的。
当然,工作丰富化绝不可以无限制的任意实施,否则,整个组织将会遇到不可克服的矛盾,诸如:
技术问题。任何企业,绝对不能容许某个职工为了使工作丰富化而改乱一条专业生产自动线,因为这是一种较大的工作,是远非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有组织的、集中大量的人力来进行。
成本问题。如果工作丰富化的成本太高,而产生的价值不大,并且见效太慢,也是不能允许进行的。
对于职工的过分要求。如对工作的保障条件要求过高,或不满意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愿意接受必要的监督等,则不能迁就,更不能作为“丰富化”看待,这种情况下,还是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的。
工作简化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工作简化,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是利用集体参与的方式,有系统地运用一般管理常识来改进管理。换句话说,工作简化就是使职工的个别目标与组织的整体目标相结合,充分利用职工的智慧,集思广益,为其本身的工作寻求更有效、更简便的‘方法,以达到改进工作、革新管理目标的目的。
现代工作简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训练职工尽可能地运用各种专业、工程知识、巧妙地结合传统的工作简化步骤与技巧,加以积极的创造性思考,以便作为研究改进方案与解决问题的工具。另一方面,领导者应当尽量鼓励职工把自己当作经理人,自己管理自己,能自动地、自发地发挥其潜力,为事业的发展提出各种改进的方案,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繁荣的目的。工作简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动员职工参加管理,共同研究管理程序,寻求最佳方案。订立改进的方法和细则,务求体现“新、速、实、简”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企业管理的职工中,女性职工的合理化管理。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妇女得到了解放,在就业、入学、同工同酬方面,享有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平等权利。这一切并不能说明男女之间一切都一样,恰恰相反,男女之间的集团性差异依然是存在的,如女哲学家和数学家很少,而文学、艺术家则甚多。就拿领导者、管理者层次来说,女性领导者,比起她们的就业人数来说,比例就少得多。
我不爱世界,世界也不爱我。我不爱世俗污脏的嘴奉承,也不在其偶像前面屈膝。
——[英]拜伦根据管理学者们的调查统计,女性职工与男性职工的主要差异有:
男性职工革新、创造的欲望较强;女性维持现状的心理较强;
男性多关心工作的创造性机会如何;女性则对工作的物质环境选择较注意,希望有较多的自由时间;
男性多善于思考、推理、判断;而女性多愿意从事标准化、定型化的事务性工作,不喜欢从事判断性的工作;
男性的忍耐能力较差;而女性的忍耐能力则较强;
男性往往注意全局较多;女性则注意细节较多,工作比较细致;
男性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女性则不喜欢改变工作的环境;
……
上面的统计显然是一个相对的事实,客观上,有些男性同样具有女性的特征。某些女性,其创造才能、竞争能力远远超出一般男性,这些情况显然只是少数的。不过,男女之间的集团性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是存在的,合理地安排工作,科学地管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利的。我国的纺织、钟表、仪表、医院等部门,较多地发挥女性职工的作用,对生产显然是有利的;反之,在好些建筑、重工业部门,女性职工则少得多。充分掌握其女性心理特性,以求在一切部门都合理地安排女性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
近些年来,对女性心理特性和女性工作才能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对传统的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挑战,这些是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
有的学者认为,男女之间之所以存在某些集团性差异,是因为过去妇女长期受歧视的结果,使女性的才能被埋没、低估了。
造成这种低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女性自己低估了自己的才能。据心理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由于长期的受社会制度方面的约束,使女性在社会上多是被动的。她们所从事的工作太专业化了,很少有参加决策过程的机会。这样就造成了她们总是低估自己的成就,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之于一时的运气,即使自己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强的竞争能力,但他们仍然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与此相比担任高层领导者的男性们,则总是十足有把握地相信自己有极大的领导者的能力。
其二,缺少在社会上锻炼成长的机会。美国两位社会主义心理学家合著了《管理界的新女性》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歧视女性的一种揭露。书中记载了他们对125位管理界妇女的访问和面谈结果。为什么女性管理者如此之少呢?通过研究,他们分析认为,大多数女性从来就没有进入高层领导层锻炼的机会。而这125位女性之所以能进入到高层的领导管理层次,是因为她们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蓄意栽培,受到与男性同样的社会陶冶。她们从小就与男性一样滚打奋斗,有强烈的自尊心。成人之后,她们就进入到领导“金字塔”层次的中层。于是,她们抛弃了一般女性感到忸怩的念头,而集中注意力做好她们的工作。当然,这些女性有时也会遇到双重身份的矛盾感受,不过,由于时间的熏陶,她们一方面渐渐地丧失了女性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已慢慢地学会解决心理矛盾冲突的方法,如忙里偷闲,处理一些必要的家庭问题,扩大一些生活层次面。但总的方面,她们与一般的女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烦别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社会习惯势力的偏见。西方曾有一位管理者试验女性的管理才能,就让她监督一条生产线的工作流程,但不向工人宣布这一授权。当她在纠正工人的工作方法时,工人们纷纷埋怨道:“她究竟有什么权力来指挥我必须这样做呢?”工人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她也无可夺何,试验失败了。那位管理者也因之得出了结论:女性是没有能力管理的。其实,这正说明社会的恶习造成了对妇女极大的偏见。
英国最近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其结论是女性的管理才能并不亚于男性,甚至某些方面还有超过。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妇女的地位与旧中国相比,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边天”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女性才能的研究还会深化,万万不可得出一个僵死的结论。我们应当承认差别,并依据差别进行管理;同时也要研究形成这种差别的社会因素,消除偏见,冲破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科学的管理女性职工的正确结论。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企业经营中,怎样科学地进行老件人才的管理。
近几十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口明显地增加,高龄人越来越多。
面对老年人的增加,老年人才的研究正在受到极大的重视。老年人才确实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必须加以认真探索的。各行各业的老年人,几乎都有他们的特殊用途,总有发挥他们余热和光辉的舞台。
当今中外的杰出政治家,几乎多属老年,他们以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熟、老练、沉着、稳操其复杂的局势,他们的作用显然毋庸置疑。即使是那些已经退居二线,或者不再在职权的知名政治人物,依然有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他们对一些重大政局的表态,更容易被人接受,他们的言行,往往比其他人有更大的感召力。
老年的科技人员,由于其体力和精力的限制,他们不得不从科学研究的第一线退下来,恰恰在这个时候,是他们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知识财富的大好时机。
从事体力劳动的职工,是不是老人就不起作用了呢?事实证明结果也不是这样的。近几年来,我国一些退休的技术工人,在被新的企业聘用之后,很快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开创了新局面,在这方面,他们也是起了绝对性作用的。
经验表明,在一些特殊的工作方面,老年职工要胜过青年人,如:需要吃若耐劳、耐心持续的工作;需要从事判断和组织上高度信赖的工作;对工作的质量要求胜于数量的工作;默默无闻、不被社会重视,但又必不可少、青年人不愿意干的工作。
一般来说,年长的职工已经养成了严密的、谨慎的、勤勉的工作习惯,每当遇到适合于这种情况的工作、而又不需要大的体力时,老年人则比青年人显现出其特殊的用途。如在某些技术攻关的难题中,由他们帮助出主意、想办法;由他们负责某些特殊使命的组织、管理工作;对青年人实行传帮带的工作;传授历史知识、鼓舞士气的工作;胜不骄、败不馁的表率作用,现身说法的示范等等。
总而言之,一个组织或企业,启用少量的、经过挑选的老年人工作,非但无害,反而有益。松下就采用了这种方案。
鼓励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别人。
——[美]马克·吐温与使用老年人的趋势相适应,老年人的培训也受到重视。中外均已出现了年愈古稀的大学生,他们仍继续勤奋好学,渴望吸取新的知识。现代领导者在使用老年人才时,依然不应当持临时观点,不可把它当作权宜之计,而应继续担负起对他们的培养任务。心理学、医学知识还表明,对于老年人而言,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是有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的。
身为公司或商店的经营者,如何使员工更卖力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经营者对于员工的态度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小规模的公司或商店,只要经营者以身作则,而且妥当地指挥调度员工,就会收到成效了。但以拥有上千百个员工的公司或商店来说,不仅员工人数众多,公司庞大,而工作内容和种类也繁多,这时,就应该制订出一系列地管理制度。若仍以小公司的管理制度来实行,就不理想了。
但不论公司的形式或体制怎样,在经营者的心里,都必须有“请你这样做”这种诚恳的态度,否则不能让所有的员工更加勤勉。
如果是一个企业拥有一两万名员工,这样做还不够,还必须有“请你帮我这样做”的态度;而如果拥有五万或十万名员工时,甚至更要以“两手合起来拜佛”这种态度,否则的话,部属很难发挥其优点,更不可能去卖力工作。
如果有诚恳的态度,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力。部属们会体会出命令的真义。即使认为过于严格,也都会谅解而认真地执行。否则,即使命令再三,部属也不愿意接受,结果必会怠慢工作,而最终导致没有好的成效,身为一个经营者应该重视这点。或许有些人没有抱着与员工互相配合的心理来办事,而松下自己却一直抱着这种观念。
松下认为,一位经营者,不需要是万能的人,但却要是位品格高尚的人,因为后者往往更能吸引人才。
曾有一家经营唱片和音响的企业集团,在战前声誉显赫。可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使这家拥有一流人才和高超技术的公司,迟迟不能展开重建的工作。最后,因种种的原因,由松下电器公司接管。为了使它从战败的挫折中复兴起来,所以,松下非常慎重地思考社会的人选。最后,他决定把这个重担,托付给了野村吉三郎先生。
野村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担任过海军上将,退役后任外务大臣。在一九四○年,大战局势发展到最紧张时,美国考虑是否加入亚洲方面的战争,日美关系正濒临破灭的阶段。野村先生便以天皇特命全权大使的身份到了美国,为美日两国的和平,进行交涉。
可是,就在他对美国提出种种和平建议时,日本却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终于引发了太平洋战争。这对担任和平使者的野村先生来说,是件很尴尬的事。美国方面也有人愤怒地认为:“野村先生不是为了交涉和平而来,而是为了掩护战争的阴谋而来,这是一项诈骗行为。”可是当时和野村先生接触过的美国朝野人士,却很同情他的立场,因为野村先生一贯的诚恳和坦荡态度,感动了他周围的人士。尽管他的任务失败了,但仍获得了美日双方的敬意。后来,在他去世时,美国还特别派遣海军仪仗队来参加他的告别式,发射礼炮致哀,对这位人格伟大的绅士缅怀不已,松下也很敬佩他。战后,当松下正为美克德公司的主持人选伤脑筋时,就想到了野村先生,觉得如果能请这位德高望重具有高尚人格的野村先生来出任中心领导者,做公司的精神支柱,那么美克德公司的重建工作,就指日可待了。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于是,松下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野村先生,并请他务必接受邀请。想不到野村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还说:“我对经营业一点也没经验,但我惟一的长处,就是了解用人。诚如你说的,美克德公司拥有许多一流的人才,那么我的工作,就是要尽快促使那批优秀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个看法,和松下心中所想的不谋而合,于是人选很快就定案了。
无疑的,这个人事决定使许多人大感意外,甚至在松下周围的人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以美克德这样的小型公司,聘请曾任外务大臣的野村先生来担任社长,不是大才小用,太委屈他了吗?从另一角度说,以美克德这样的小公司,想独占像野村先生这样具有伟大人格和才干的人,也实在太自私了。”当然,他们都是出于一番善意,为野村先生着想。幸好,野村先生并不同意这种肤浅的看法,他认为,在战后,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和繁荣。在美国,许多过去拥有辉煌战功的名将,也都纷纷加入到民间公司里,以个人的工作来贡献社会。至于战败的日本人,就更不应该拘泥于以往的地位,因为真正有地位的人,是那些能通过工作,把力量贡献给国家社会的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野村先生淡泊名利,勇于负责,并且进取向上的崇高人格。而正如野村先生自己所说的,他对企业的经营完全外行,对唱片、音响更是一窍不通,所以在主持美克德业务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有趣的小插曲。例如:
有一天,在干部会议上,有人提议要和美空云雀签约出唱片,但野村先生却问:“美空云雀是谁?”美空云雀可说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不仅是日本排行第一的红歌星,也拥有众多的歌迷,像这样有名的艺人,身为唱片音响连锁企业的主持人居然不知道,真是趣闻。后来,这段故事传到了外面,往往被人拿来当作讽刺的资料,甚至有人说:“一个唱片公司的社长居然连美空云雀都不认识——那他一生中能认识几个人呢?”
可是这些批评并没有影响野村先生的地位。诚然,他不认识美空云雀,可是他知道身为一个领导者所应该知道的事。他博学多闻,品格高尚,美克德能有这样的一位领导者,使得具有专业技能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的确是件幸运的事。
不可否认,美克德公司是在一个不知道美空云雀的社长领导下,很快地从战后的废墟中建立起来。这个业绩,你能说它只是一桩奇迹吗?我想这并不是奇迹,而是凭着野村先生的人格修养、经营知识和磨练创造出来的。尽管他不知道红歌星的名字,但却无损于他的成就。由此可见,在商场上,不仅知识和技术重要,同时更应以正义的立场、公正无私的生活方式,来表现高尚人格,这也是用人的一个要诀。在道德上,我们是永远也无法和野村先生相比的。但在运用人才上,只要不存私心,经常考虑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进而发挥潜在力量,是不难迈向理想境界的。
松下创业当初,规模非常小。说得过火一点,就是白天制作的东西,晚上就拿去卖,根本没有制造、销售等等的部门。制造出来的东西,也都由松下自己拿出来卖给批发商。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会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
——[古希腊]伊索当时的批发商,几乎都是老奸巨猾,生意的手法非常老练、高明,也很能讨价还价。而制造商这边几乎全都是小工厂,因此总是批发商比较占优势,而大都要听他们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才成交。当批发商说:“算便宜一点吧”,而作为制造商的松下脑海里突然浮现一个影像,那就是一直跟他在一起工作的年轻员工的影子。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每星期日都放假,而是每月只有一号和十五号的假日,并且每天都从一大早工作到晚上很晚,大家都汗流浃背埋头苦干。这种影像太清晰了,于是他想:“这些东西不是我一个人制造的,而是十几名员工汗水的结晶,即使仅仅两分钱,若以我一个人的意思降价,我就对不起那些跟我一起工作的伙伴。”于是他就说:“老板,这不能降价了。这是我们大家拼命工作才作出来的。这不是要夸奖我们的员工,可是他们确实都非常卖力,才能作出比别人更便宜的东西来。如果我们工作不得要领,以致比别家贵才必须降价。可是我认为这两角钱已经够便宜了,因为这是以起码五分利润,才可以维持下去而定的价钱。若只以我一个人的意思降二分钱,就实在对不起他们,亏得他们那么认真工作。所以我实在不能减价。”并请对方以两角钱成交。
结果,对方多半不会生气,反而都很高兴地说:“原来你都考俱到他们的辛苦。真令人钦佩。既然如此,就照你的开价卖好了。”
现在,一般公司的规模都大得无法跟以前相比。员工上万的公司可能也相当多,因此公司的组织也都详细划分,有制造、销售、研究、财务、人事等等各种部门。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一辈子没有机会见面的情形也不稀奇。
松下认为,每一个人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应该互相了解才行。如果有一个认真工作,但其他人不是这样或是相反,就不会有成果;有一个部门非常努力工作,但其他部门却有破坏行动,那么前者的努力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对每一个人的拼命努力,大家必须用感激的心情去理解,互相把它发扬光大;然后大家一起去享受、欣赏那成果,以此为荣,为此高兴,好好珍惜。这样才能期待全体的发展。
我想这世上再没有比自己血汗的结晶,不被其他人理解更为难过了。自己的努力能被上司、同事以及其他部门了解,是一件比什么都更高兴的事。能尝到这种喜悦,并且能互相感谢,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
负责销售的人对每一个商品,都能深深体会到技术人员对每一小螺丝钉所花费的精神;负责制造的人对推销人员的努力能由衷地感激,诚心诚意地把产品制造好;财务人员对每一块钱,也都能考虑到它带来利润以前,在技术、采购、制造、销售以及其他部门人员所流的血汗,把它有效地利用到最极限。在北海道工作者的辛苦,能传到在九州的人,在九州工作者的辛苦,也能让北海道的人感受到即使工作岗位不同,无法亲眼看到实地工作的情形,但同事之间都能心连心,全体仍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产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真正喜悦,才能获得整体的成果。
要知道,人拼命努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同时,互相对他人的努力加以评价,互相有效利用其影响,更为重要。
企业的成长,要靠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精神;同时,经营者也要把员工看成比自己伟大,这样员工才会卖命工作。
人对于一个既成事实总是经过一个时期才接受的。
——[英]高尔斯华绥五十年前的松下公司还是小工厂时,新进人员就一律住宿工厂内,接受训练,称为“实习工”。这个制度起因于松下少年当学徒时,住老板家,接受老板及同事的磨练熏陶,而成为能独立作业的生意人。他自己也觉得这种制度优点很多,想照着沿用以培养新进人员。
实习工作的上班时间与一般店员没有差别,下班时间就休息,很少有加班的时候,顶多整理一下环境就可以了。可是有一次大约是晚上十点多,松下临时想到一件事情,回办公室查阅资料,发现有几个人还在工作。问他们:“还在忙什么?”“还有一点事情没有做完,想把它完成。”
“这么晚了,别太累了,赶快睡觉,剩下的明天再做。”这样的情形不只一次,而是常常有。后来他不得不板起脸来骂他们:“工作到那么晚,是会搞坏身体的,以后不要这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是老样子,偷偷工作;他发现了就骂,他们停了一阵子之后又开始做。……这样勤奋的工作精神,真是令人感动。不只是实习工如此,一般店员也都差不多。
这种情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有人会说:“把员工当牛马使用,真可恶。”这些实习工也有的年龄未满十八岁的,让他们工作到那么晚,如果是现在,就违反“劳动基准法”了。不管怎么样,员工做事的热诚,到了老板非出面制止不可的程度,公司的经营会不顺利才怪。那时公司的发展的确很惊人。
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勤奋呢?也许你会以为松下本人以身作则,领导有方;其实不然,他那时候身体不好,常生病卧床,一年要休息两三个月。
松下只是总是把部属都看成比自己伟大;觉得刚进来的实习工都有学问、有知识。有的是字写得好,有的是会说话,身体又健康,都是了不起的人;这些人要当他的部属;为他工作,怎么不令他感动呢?
在松下公司,正是因为有了一位像松下那样的领导者,当然也少不了他那些部属,他们拥护孱弱的松下,自动加班,勤奋工作,使公司有了今天的规模。
从这个观点来说,经营者如果能把部属看成比自己伟大,就能发掘每一个人的优点,也是事业成功的第一个要素。
要告诉员工公司的理想,使他们有目标与期待,必有提高士气,使企业顺利成长。
例如,在一九五五年发表了五年计划。由于当时几乎没有其他公司发表这种计划,同时虽然是对内谈话,也难免外泄,造成了许多麻烦。因此,站在经营的立场来说,这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但由于谈到五年后,要把生产提高到什么程度,需用多少员工,同时需要哪些心理上的准备来实现目标,大部分员工都彻底地了解了公司的计划。
当然,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效果是如何呢?是无法一概而论的,况且那时也有被其他公司获悉松下计划内容的反效果。明知这些问题却果断地发表了它,一是为了让员工有坚定的目标或期待,再者,是由于松下确信这是经营者应有的做法。
从这以后,松下陆续向员工提出,采用每周工作五天制,或把工资提高到欧洲水准之类的目标,同时请大家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做法,在经营策略上,可能会遭遇许多批评,同时在推动事业时,也还会有不利的一面。但松下认为,让员工彻底了解经营者坚定的方针和信念,不正是超越了这种不利,不计得失的正确做法吗?
人,只有摆进众人中才能真正认清自己。
——[德]歌德松下先生一直保持这种看法。他认为,经营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员工提高目标,让他们的心里有一种美梦;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配做一位真正有抱负的经营者。
没有研究心的人不会进步,正如同任何工作必须有研究才能发展。
松下又介绍了公司新成立的中央研究所的情况。
期待已久的中央研究所终于落成了,当然不敢说很完善。但是占地约三千八百坪,房舍约七百坪,规模还很壮观,计划在此全力推展有关电器的综合研究。
研究任何事都很重要。二战前日本人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岁,二战后延长为五十八岁;虽然当时生活困苦,但寿命还是延长了八年。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美国不断发明新药,克服了致命的疾病。这就等于研究延长了人类寿命。因此松下先生认为凡是工作,必须有研究,才能完善。
没有研究志向的人是不会进步的。因此,中央研究所的成立,就是要以电器的研究,来促进人类繁荣与事业的发展;就如同开发新药一样,不断研究新电器供应世人。
公司要以使命感作为基础,来经营公司,才会有发展的希望。
当你选择一种职业、一个公司时,对这种职业与公司,应抱着生死与共的主人翁精神,还必须将其付诸行动,这在今天的社会没有这种想法是不行的。比如说只抱着电器商大概会赚钱而试试看的心理,来组成公司,松下也绝不会有今天的。
公司也要以大的使命感作为基础,来经营公司,才会有发展的希望。松下从事于商业活动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了,他当初就稍许抱有上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一天比一天巩固起来,五年、十年、十三年,到了第十三年,他才真正体会到公司使命的重要性,并且以此使命感为基础,加强经营,经营松下先生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这样壮观的局面。
在松下公司工作的员工一天天增多了,虽然他们各有各人的想法,但是大体上在他们的脑海中,对公司的使命都能有所理解,并且具有共同的信念——把公司搞好,因此,有一股很强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