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聪明宝宝就这样简单
10324600000013

第13章 孩子需要宽容的眼光

在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很多父母常常会陷入两难境地,比如,孩子动手打了别人,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处置他?

展开批评说教?——孩子很可能会抵赖、找借口,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甚至编造一个谎言搪塞、欺骗你。维护自尊心,避免“挨骂”,这是一个人尤其是—个孩子面对批评时本能的自我保护。

发几句牢骚?比如:“这孩子,什么时候学会打人了。”“真让人不省心!”——听多了牢骚的孩子只会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

“以牙还牙”,“修理”孩子一顿?——“你不准我打人,你为什么却可以打人(我)?”难怪孩子会这样问,这实在是个悖论,不可能让孩子服你。另外,别忘了前面说过,父母肆无忌惮的怒火会造成孩子心灵上难以痊愈的“钉孔”!

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只管帮他收拾“残局”?——第一,孩子从此就把“打人”不当回事儿,变成—个十足的小霸王;第二,父母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严。

难道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吗?到底要不要管?怎样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做法让我们茅塞顿开。

四块糖果的故事

这是一则永不过时的故事。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一个男孩王友用泥块砸了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斥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趟。

按照约定时间,王友早早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没过多久,陶行知来了,他一见王友,出人意料地给了他一块糖果,说道:“你准时来到这里,这块糖奖给你。”王友一时有点儿糊涂。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递给他,说:“当我叫你住手不要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所以,我要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惊呆了。

“我调查过了,你打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孩子。你打他们,起码说明你是有正义感的。所以,这块糖也要奖给你。”说着,陶行知向王友递出了第三块糖。

“校长,我错了,再怎么样,我也不该打自己的同学。”伴着惊讶后的感动,王友忍不住哭着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块糖果也给你。我的糖给完了,咱们的谈话到此结束吧。”说完,陶行知把最后一块糖递给王友后,便走进了校长室。

轻而易举地让一个闯了祸的孩子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几块小小的糖果会有如此这般的魔力?其实,这股魔力来自随着糖果一起递出的渗透着威严的宽容的力量!

宽容不等于纵容,它并非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而是见而不说。虽然不说,却能实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表面无痕,实则有意。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适当地宽容,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一种开阔海量的胸怀,同时饱含着一种叫人肃然起敬的威严。

孩子犯错了,如果这时候父母选择宽容对待,效果就会不一样。宽容孩子,不仅能维护孩子的自尊,而其还能给予孩子此时内心最欠缺、最需要的安全感,因此,宽容就等于是在为孩子雪中送炭。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后,便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勇敢地面对错误、承认错误,不狡辩、不耍赖、不说谎,最终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如果说不依不饶地往孩子伤口上撒盐,孩子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从而就很可能表现出人性“恶”的一面(如狡辩、说谎)的话,那么,为孩子雪中送炭这一抚慰心灵之举无疑能激发出人性“善”的那一面(如敢于面对、承认、改正错误)。无论性“本善”还是“本恶”,相信作为父母,谁都愿意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善”。

同样重要的是,当父母成为具有宽容能力的父母后,这份能力一定还会传承给孩子,从而使孩子也具备善于宽容的涵养和雅量。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是啊!宽容的爱,能让一个孩子敞开心扉和你沟通,也能让他发生转变!也许这一次的转变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宽容不等于纵容,它并非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而是见而不说。虽然不说,却能实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表面无痕,实则有意。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适当地宽容,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一种开阔海量的胸怀,同时饱含着一种叫人肃然起敬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