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发达,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接触和交往日益增多,出现了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体系。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同样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多元文化护理,以满足病人身心、社会、文化及发展的健康需要,实施整体护理,对护理专业来说是一大挑战。
一、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与文化背景
文化(culture)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文化背景(culture background)是一个人生活在其中的,由特定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信仰所组成的文化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就道出了文化背景的内涵所在。文化背景是后天他人教会或自己学会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生长地域、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影响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与价值观也会大相径庭。如在饮食习惯方面,美国人爱吃牛肉,而在印度却是被禁止的;穆斯林人禁食猪肉,而在中国却是大众化食品。从对疾病的态度看,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为流行性感冒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而在欧美国家则恰好相反;对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中国多数家庭强调对病人保密,而在美国医生必须将病情如实告诉病人。
(二)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通常表现为不适应、焦虑、恐惧、无助、茫然、失落甚至绝望等,是人们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紧张综合征。如西方国家学生到中国留学,学校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气候环境、交通条件、饮食习惯、语言沟通等都可能与其祖国存在较大差异,对此产生的不适应称为文化休克。又如在我们国家,生长在南方的汉族人去新疆或西藏工作,就会对那里的人文环境、地理气候、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产生焦虑和不适应。
(三)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护理
多元文化是指经过多年逐渐形成的一种民族共有的信仰、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于各民族所在的地域、环境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各个民族的文化均不相同,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沟通交流的增多,使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共同存在于同一社会环境中。
多元文化渗透到护理专业之中,而导致了多元文化护理的产生。所谓多元文化护理是指护理人员按照不同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健康需要的护理服务。多元文化护理也是社会进步和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事护理服务的护士,应正确理解不同病人的不同求医行为,了解他们对疾病的不同态度和反应,尊重他们在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共同建立适合其文化现象的护患关系,加强护理照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二、多元文化护理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语言的差异
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了多元文化护理的障碍。
“阴”和“阳”两个词是中国医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却很难用英语对西方人进行解释,因此只好在《汉英词典》中将“阴”“阳”两词分别注释为:yin,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使其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保持一致。就是这样的解释,西方人也还是不清楚“阴”“阳”的具体含义。
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较为显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合资、独资或外资医院进入国内医疗卫生领域,外商、留学生、游客在华期间,都要进行医疗卫生保健,而语言差异是影响护患沟通的主要障碍。如受语言的制约,护士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病人的需求,就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就可能出现你望着我、我看着你,紧锁眉头、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甚至可能出现医疗护理纠纷。
(二)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生活的样式和方法,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部活动的形式和特征,如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习惯用“去哪儿?”、“吃饭了吗?”等客套话打招呼,而西方人认为,衣食住行属个人私事,别人不应过问。在空间距离上,拉美国家喜欢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而美国人则把过于亲密的距离看成是对个人“领土权”的侵犯。
在健康概念与健康行为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有的病人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认为生病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是必须经历的痛苦,因此对疾病采取忍受态度,不轻易向护士倾诉;而有的人则认为有病就要说出来,这样才能减轻痛苦,因此只要身体稍有不适就呻吟、大声喊叫,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护士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对象沟通时,应该主动了解他们的健康概念、生活方式以及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三)风俗习惯
风俗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的总和。习惯是经过长时间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各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饮食方面,我国西南山区的人喜欢吃腌、熏食品,他们认为这样的食物味道鲜美,而北方地区的人则喜欢面食;西方国家的人喜欢吃生冷食物,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健康,而大多数东方人则害怕吃生冷食品。在禁忌避讳方面,不同的民俗宗教和信仰也有所不同,如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禁忌“13”这个数字,因为这个数字与耶稣殉难日联系在一起,是不详的先兆;日本人忌讳数字“4”,认为四是“死”的谐音不吉利。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护士要经常面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信仰的多元文化背景的病人。护士既要为其提供适合共性需要的护理服务,又要根据病人的文化背景提供特殊的护理服务,以适应并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护理需要。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应了解、掌握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重点研究不同民族的传统习惯与照顾方式,运用这些知识为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地域的病人提供共性和个性的护理服务。
(一)提高沟通语言的一致性
护士应加强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避免因语言沟通障碍而产生误解、偏差和错误,防止因语言沟通障碍延误治疗等。护士在进行多元文化护理时,不仅要了解对方的语词意思,而且还要努力学习与对方语言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背景。
(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实施多元文化护理的前提。护士应不断提高自己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病人的沟通能力。如在称呼方面,我国老年人喜欢在称呼前加上“老”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而西方老年人则非常忌讳在称呼中有“老”字。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人生病后依赖心理较重,希望由护士或家属来照顾自己的生活,忽视自理能力的培养;而西方人则非常重视自理能力的培养,希望患病期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出院以后能料理家事。在非语言沟通方面,有时同样的肢体语言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含义,如中国人习惯用点头表示同意或对,摇头表示不同意或不对,而在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摇头表示同意。因此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要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三)安排合适的个人空间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护士应根据病人的需要为其提供合适的住院环境。如中国人希望与人交流,喜欢群居,人际距离相对较近;而西方人对住院条件要求较高,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喜欢独居,希望住干净、舒适、宽敞的单人病房,人际距离相对较远。因此护士在接待病人入院时,应考虑治疗的整体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病人对住院条件的要求也逐步增高,各级医院为了满足病人的文化需求,开设了特殊病房、家庭病房、母婴同室病房等,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护理。
一位来自美国的62岁的男病人,中风后遗症入院接受针灸治疗,护士把他安排在两人间的病房。病人入院后一直闷闷不乐,后经责任护士与之沟通,才知道病人希望住宽敞、独立的房间。护理人员克服困难提供了10余平方米的单间,病人仍因面积不够理想而遗憾。
(四)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文化背景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环境,护士应积极做好入院指导,以减轻病人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尽可能与病人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用他们喜爱的称呼,尊重病人的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用其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注意倾听病人的诉说,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
小结
1.手术会给病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刺激,产生焦虑、恐惧和紧张的心理。护士在术前、术后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关心、尊重病人,以减轻病人因手术引起的不良反应。
2.传染病病人因疾病易产生自卑孤独、回避、愤懑等不良情绪,因此帮助病人科学认识传染病,指导他们树立信心、战胜疾病、预防心理创伤是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3.肿瘤病人从发现到确诊、治疗的不同阶段,会伴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护士应帮助病人科学认识疾病,保持良好心态;面对现实,正确告知;同时加强心理疏导。
4.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护士应准确评估,根据病人所处的心理阶段,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尊重病人权利,帮助其减轻恐惧和痛苦。
5.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护士应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和习俗,安排合适的个人空间,为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案例分析”
案例资料:
一位来华访问的美国学者,因肺部感染住院,住院后给予静脉输液抗炎治疗。在输液期间病人需要排尿,由于病人不习惯于床上排尿,在自行带着输液瓶入厕不方便的情况下,护士提供了一次帮助,可随后几次她却都谢绝了护士的帮助。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病人是一位美国人,由于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把别人的协助视为美德,反倒认为那样会给自己带来不愉快,伤害了他们要独立的自尊心,妨碍了他们要独立的愿望。这位病人病情比较严重,而且还在输液期间,不便入厕排尿,仍表示出很强的自我意识,不愿依赖他人,她认为自己能行。护士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加强巡视,善于主动观察和尽早发现问题,保证护理质量。
“案例思考”
病人周某,男,62岁,因儿子被确诊为晚期肺癌而过度悲伤,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在此情况下,医院为救治周先生,为其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在手术治疗期间使用了造影剂,为防止造影剂对肾功能的损伤,病人必须在术后6小时内摄入2000毫升液体,但由于病人心功能差,不能快速补液,护士只能采用鼓励病人多喝水的方法,帮助病人排出体内造影剂。当护士端着一杯热水正要递给病人,还没等说明原因时,病人就用力推开杯子并不耐烦地说:“我不渴,喝那么多水干什么?儿子得了这种病,我又救不了他,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喝水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说完就转过脸不再搭理任何人。
思考:病人为什么会出现拒绝沟通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与病人进行沟通?
“实践活动”
角色扮演:与特殊病人的沟通
步骤:
班级同学分组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沟通方法,进行角色扮演,最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对表演中的沟通效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病例:
张某,男,76岁,离休干部,因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而导致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入院,入院后常出现呼吸困难,并伴有呼吸衰竭。疾病发作时,喘不过气来的濒死感,使病人恐惧、痛苦。加上救治时呼吸机的持续运用、血气监测的不断抽血、持续输注抗生素等,使他身心不堪重负。他对治疗逐渐失去信心,情绪非常低落和沮丧,意志消沉、绝望,因此有时免不了把内心的苦恼、怨气向护士发泄。护士与他沟通时,他闭上眼睛不理不睬。
如果你是责任护士,该如何与病人沟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