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当病人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其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美国精神病学家库布勒·罗斯博士将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
(一)否认期
病人尚没有接受自己疾病严重性的思想准备,当得知自己病重将面临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不可能是我,那不是真的,肯定是弄错了”,以此极力否认、拒绝接受事实。这种反应可以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以使病人躲开现实的压迫感,有较多时间来调整自己,面对死亡。这段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大部分病人都能很快度过,而有的病人直至死亡仍处于否认期。
(二)愤怒期
病人已知病情和预后,“否认”无法再持续下去,但不能理解,表现为生气与激怒,产生“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的心理。怨恨、嫉妒、无助、痛苦等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使病人常迁怒于医护人员和家属,发泄内心的不满、苦闷与无奈,或对医院的制度、治疗等方面表示不满,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三)协议期
病人愤怒的心理消失,已经承认和接受临终的事实,不再怨天尤人。为了尽量延长生命,请求医生想尽办法治疗疾病并期望奇迹的出现,作出许多承诺作为交换条件,如“你们一定要想办法延长我的生命,用什么办法都可以,我能承受得了”,“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这个阶段病人变得和善,对存活抱有希望,能努力配合治疗和护理。
(四)忧郁期
当病人发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认识到治疗无望,协商无法阻止死亡来临时,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我是不行了,听天由命吧,不会有什么希望了”,出现消沉、抑郁、悲伤、退缩、沮丧等心理情绪,体验到一种准备后事的悲哀,变得沉默寡言,情绪极度低落、压抑,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由他喜爱的人陪伴照顾。
(五)接受期
这是临终的最后阶段。在一切的努力、挣扎之后,病人变得平静,认为自己完成了人生的一切并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没有什么遗憾和牵挂的了,我已经准备接受死神,你们都不要为我难过。”病人对死亡不再恐惧和悲伤,表现得比较平静、安详、少言,喜欢独处,情感减退,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以上五个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临终病人不一定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各个阶段也不一定按顺序发展,有时会交错,有时会缺失,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会不一样。
二、护士与临终病人的沟通技巧
(一)充分理解和耐心对待病人
理解是与临终病人沟通的前提,护士要充分理解、满腔热情地对待临终病人,不能因其即将离开人世而远离、甚至鄙视他们。要准确评估病人对濒死的反应,根据其所处的心理阶段,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1.否认期
不要急于把病情真相告诉病人,可以采用慢慢渗透的方法,根据病人承受能力和心理准备情况,决定何时、怎样告诉病人。应坦诚温和地回答病人的询问,医护人员注意给予病人的回答要一致。护士应多陪伴在病人身边,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主动表示愿意和他一起讨论死亡,在交谈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病人感到没有被抛弃并且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2.愤怒期
护士应提供时间和空间让病人发泄,不责怪、不制止,注意倾听并给以较多的时间陪伴、关心和疏导病人,保护病人的自尊,满足病人的心理要求,不要有厌烦、逃避病人的思想。
3.协议期
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并给予真诚的帮助,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以减轻痛苦。在交谈中,应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4.忧郁期
应多加安慰和鼓励病人,增强其对生活的勇气,并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让其适度地发泄自己的哀伤情绪。护士可静静地陪在病人身边,握住他的手,对他的悲伤、哭泣提供支持,同时也让病人知道他的表现是一个正常情绪的发展过程。安排亲朋好友与病人见面、相聚,并尽量多让家属陪伴其身边,指导和鼓励家属参与一些护理病人的工作,有助于对病人的心理安慰。
5.接受期
护士应尊重病人,不要强迫与其交谈,给临终病人一个安静、明亮、单独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应设法帮助病人了却未了的心愿,告慰其心灵,尽量不让病人留有任何遗憾。
(二)帮助病人减轻恐惧和痛苦
处于不同心理阶段的临终病人对死亡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痛苦,这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身,而是对死亡的种种可怕想象。害怕死亡往往比死亡本身更不堪忍受。帮助病人减轻恐惧和痛苦,也是临终关怀的主要任务。护士应首先弄清楚病人恐惧及痛苦的原因,再针对原因,用适当的方法进一步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痛苦。真正让病人从恐惧及痛苦中解脱出来,关键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对死亡的认识。
(三)尊重病人的权利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尊重病人对死亡时间、地点和方式的选择,充分理解病人在临终前的各种情绪反应,帮助病人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案例
75岁的老刘因低血糖昏迷住进了老年神经科,经抢救虽然恢复了心跳,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每天护士除了给他温水擦浴、理发、剃须、监测生命体征外,从未放弃唤醒他意识的努力。
每天早上交班时,护士们都微笑着跟他打招呼:“刘大爷,早上好!”她们还让老刘最喜欢的小孙子每周来病房和爷爷“说话”。一个月后,当老刘的小女儿来到病床前,呼唤着“爸爸,爸爸”时,他居然听懂了,并缓缓地将目光移到她脸上,伸出一只颤抖的手触摸女儿的额头。
让临终病人微笑着面对死亡,是对其最好的心理支持。病人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见到自己的亲人,否则会感到遗憾。所以,此刻不应让家属回避,应让病人感受到亲人对他的关怀,而并不是只有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