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04

第4章 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岁时节日是一个能动的文化因子,节日虽有固定的时间,但它的内容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习俗文化积淀的过程,也是民俗事象选择、确定与变异的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渐演变、潜移默化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中。大体说来,中国节日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首先,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已露出端倪。如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先秦时代大部分已形成,但当时的节日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时间也不那么固定。而且节日习俗大都在原始崇拜基础上,信仰色彩浓厚。同时,这一时期的节日大多是一些需要防范、禁忌的日子,如春节避山魈恶鬼,端午划龙舟等。

到了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人们之所以把许多节日的起源都归于汉代,是因为汉代是中国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时期,一方面节日增强了节俗的人情味和真实感,如用一些历史人物来纪念节日,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代表性的是端午节纪念屈原、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等。还有“太初历”确立了以建寅月为岁首,打破了先秦时代的原始崇拜信仰,为节日风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在节俗自身的发展中,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俗,一些礼俗变为风俗,风俗和礼俗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接受并沿袭下来。现在,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从汉代找到源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节日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节俗文化中的杂技游艺成分,如骑射、蹴鞠等。还有宗教信仰与节日相结合,使节日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如十二月八日“腊八节”,佛教谓是日佛祖成道,制粥舍众,此传说传到民间以后,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此外,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也为这一时期的节日风俗增加了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宴饮游乐方面,如高谈饮乐、诗酒风流等。

发展到唐代,节日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如春节放爆竹原是一种驱鬼手段,此时变成了欢乐的象征;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游艺观灯活动;中秋节祭月变成了赏月;重阳节由登高避灾演变为秋游赏菊。在节日风俗的演变中,还增添了许多文化娱乐活动,如放风筝、拔河等。节日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把节日民俗活动推向了高峰。

此后,人们过节变为纯粹的欢快喜庆,节日也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时尚,流行开来。

延伸阅读

拔河的起源

拔河运动,在中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最早的拔河源自春秋时期的军事。《墨子鲁问》记载:春秋时期,楚、越两国的水军交战,鲁国的工匠公输班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并用之打败了敌军。钩强,也作“钩拒”,主要是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当敌船前进时就阻挡它,当敌船后退时就钩住它。

此后,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楚军也经常用这种兵器进行军事训练,在将领的指挥下,士兵分成两组,手挽竹编的缆,伴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和呐喊,奋力钩拉牵拖。这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军事演练时称“钩拒之戏”。它摸拟水军舟师作战形式,在钩或拒时需要士兵强大的力量和技巧,并需集体配合,同时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这就奠定了拔河的基本属性,成为中国拔河运动的起源,后从军队流传到民间,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游戏,并演变成一种扶正邪、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唐朝时,“牵钩之戏”已命名为“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