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26

第26章 “剃龙头”习俗

二月二剃头是许多地方的习俗,谓之“剃龙头”,民俗以为这一天剃头是“剃龙头”,可以求得一年好运。一直到今天,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还是人满为患。

中国民间一直有“二月二理发去旧”的说法。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之所以选择二月二日剃头,一方面是因为俗信“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头发已经变长,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另一方面是取龙抬头之吉意,祝愿儿童长大以后有出息。

“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有两种解释。

一是“思舅”的误传。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理发匠很爱自己的舅舅。正月串亲的日子到了,理发匠没有钱给舅舅买一件像样的礼品,就挑着剃头挑子来到舅舅家,精心为舅舅剃头刮脸。等到舅舅出现在酒席前时,亲朋们都说舅舅看上去年轻精神了许多。舅舅很高兴,说这是送给他最好的过年礼物,还约定每年正月来给他理发,看看手艺是否有新的长进。舅舅去世后,每到正月,理发匠对着剃头挑子泪如雨下,为不能再向舅舅尽孝而伤心。

二是“思旧”的误传。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中说:“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明末清初,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这样,正月不剃头就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

江苏淮阴等地民俗则认为正月不剃头的传说始于秦始皇嬴政,为避讳,民间就把每年的第一个月改称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头”的习俗,否则就有血光之灾。而四川建始县人说,正月不剃头,否则叫“正无发(法)”。

因此,旧俗正月一般是禁止剃头的。再加上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为取吉利,一般还要在剃头的说法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他时间的剃头。

旧时剃龙头,一般主要针对男孩而言,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之说。相对的有“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因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延伸阅读

理发的由来

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汉代开始,有了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朱在注疏《诗经 周颂》中“其比为”一句里说明:“,理发器也。”这也是“理发”一词在文献中的首次出现。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而且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清朝时,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中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就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