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25

第25章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称龙抬头,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民间都要焚香设供祭祀龙神,求龙神按时播雨,以祈丰年。春龙节,在以农耕为主的原始社会,有着重要地位。

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因此,二月二的春龙节又称“龙抬头日”。旧时民众以为从二月初二开始,龙要抬头行云作雨,因而围绕这种俗信形成了许多活动,龙抬头日也就成了一个节日。

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关于春龙节,据说是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地区久旱无雨,玉皇大帝就命令东海龙王的孙子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可是这小龙贪玩,到了关中就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把播雨大事给忘了。

在临潼骊山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位老伯讲了小龙忘记播雨的事。水生问:“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说:“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一番比试后,终于制服了小龙。

小龙顿时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龙抬头的由来史话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据说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龙头节”。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来自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他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自唐朝起,人们就把二月二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日,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炒豆子之类的点心,称这是“富贵果子”。这样的风俗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元朝时还将这一天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往往被人忽略。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初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延伸阅读

“龙”是什么?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古人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前人又将龙分为四种:有鳞者称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龙,无角者称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

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历代帝王也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中国人更自称“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