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18

第18章 接财神,送穷神

中国传统的春节之后,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节俗,但又都是春节的延续。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独立的节俗,如送穷、开市等等,这一天也就成了一个独特的节日。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之所以叫破五,是因为此前几天的禁忌,到今天全都可以破除。而这里的所谓禁忌,有不倒垃圾,有不出远门,有不动碾磨碓臼,有不事女工针黹,甚至有不汲新水,等等。而到了破五,一切禁忌皆可破除,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可以进行,商铺也开始营业了。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一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尤其是各大商家开市,一大早就要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如崇祯《嘉兴县志》记载祭祀五通神。苏州祭五路财神,《清嘉录》载:“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嘉靖《建宁县志》则记载福建建宁“祭灶、祭门皆以五日祭”。

其实关于财神的生日,也有说是正月初二的。而在正月初五为财神贺辰,大概与所谓“五路财神”有关。五路财神的前身,也是财神的原型之一,为元末的何五路,后来也叫五显神、五通神。他本来只是一个,但后人因其“五”字而附会为五个。

开业前祭财神有一种特别的仪俗,那就是掌柜的打算炒哪位的鱿鱼,就不让他拜神,以仪俗来处理辞工的问题。老北京的祭神开市仪式是比较隆重的,常人春在《老北京的风俗》中记载:送神之后,“鞭炮齐鸣,伙计们都猛劲地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屋里屋外响成一片,谓之‘响响当当,大吉大利’。这时便有乞丐们来唱‘喜歌’,掌柜的少不得要赏他们几个‘喜钱’。在强烈的祝愿气氛中,店铺打开了护窗板,露出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

破五送穷

财神请进门,自然要把穷神请出去,正月初五或初六为送穷日。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春节期间的诸多禁忌中,不倒垃圾最为突出。民俗认为,春节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然而,垃圾堆多了,毕竟影响卫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讲究,叫“送穷”。人们通过倾倒垃圾来送穷,如此则一年与穷无干,当然也就富贵有余了。

送穷还有许多别称,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灰、送穷媳妇出门。送穷的方式也颇多。简单的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复杂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送走,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在门外。如河北《张北县志》记载道: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自背纸袋,装屋内秽土扫置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俗谓“送五穷”。还有的地区破五时要饱食或汲水满瓮的,称“填穷”,或者把别人家的纸制穷媳妇拿走,称“得富”。如安徽《寿阳县志》载:五日,晨起担水入瓮,谓之“填穷”。剪纸作五穷妇送之,谓之“送穷”;山西《大同府志》载: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可见各地送穷各有办法。

接财神、送穷神的目的都是为了求财变富,这一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延伸阅读

五路神的来源

民间将“五路神”称为偏财神,但究竟何谓“五路”,民间的解释各不相同。关于五路神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元代有一位何五路,御寇而死被后人奉为五路财神。清人姚福均《铸鼎余问》卷四引《无锡县志》云:“神姓何,名五路,元末御寇死,因祀之。”

也有人认为,五路神是指顾野王之五子,死后封为五显身,讹为五路神。顾野王,即顾希冯,参与抵抗侯景之乱。在他死后,人们出于对他的怀念,爱屋及乌,将感激之情转移到了他的五个儿子身上。

而江南流行的一种《财神宝卷》则认为,五路财神本是玉帝殿前的五香童,五香童投胎豪富杜家,五子长成后,外出经商。一次买鱼放生,巧遇龙王三太子。龙王为报恩酬以宝物,从此五子富可敌国,玉帝封其为五路财神。

民间也有把《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及手下的四名小神作为五路财神的,这四名小神是: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豹)、招财使者乔有明(陈九公、邓九公)、利市仙官姚迩益(少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