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10273400000003

第3章 飞剑跳丸,走索冲狭

汉代,举国上下醉心于杂技艺术表演,常将杂技和歌舞、俳优侏儒谐戏同台献艺。规模大者,同时表演五六种杂技,如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东门楣的乐舞百戏图上,杂技节目就有飞剑跳丸、寻橦、高垣(走索)、戏车、马术等,并且还有乐队伴奏;规模小者仅有一两种。

汉代的杂技已是恢宏博大,项目众多。常见者有飞剑跳丸、走索、冲狭、耍坛、乌获扛鼎与舞轮、旋盘、都卢寻、倒立、柔术、逆行连倒等,本书结合汉画像石、砖图像介绍前三种。

飞剑跳丸

飞剑跳丸属于手技类杂技,是一种用手熟练而巧妙地耍弄和抛接丸、剑的技巧表演,可细分为飞剑、跳丸、飞剑跳丸三种,跳丸最易,飞剑较难,飞剑跳丸最难。

跳丸(山东微山)

跳丸也称弄丸,在东周时期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汉代已经很普及。汉代的跳丸分单手抛接和双手抛接。单手抛接最多者可达六丸。河南南阳王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一杂技演员左手正抛接六丸,右手却在摇鼗,除六丸在手上方飞腾外,手下方还有六丸,有人认为这是为表演中不断增加飞丸的数目而准备的。双手抛接以三至七丸较多。而且汉代的跳丸之技,已从单纯用手抛接发展到兼用臂、肩、臀、膝、足背、足跟抛接的地步。山东微山两城镇出土画像石上的跳丸图,抛接部位最多,手、臂、臀、足背兼用。由此可见,汉代的跳丸之技不仅难度增加了,而且花色的变换也增多了。

飞剑与跳丸大同小异,只是抛接的丸换成了剑。《列子·说符》中记载,宋国有位名叫兰子的人能脚踩高跷,且走且跑,同时双手抛接七剑,技艺超群。宋元君对之大为赞叹,赏赐给他许多金银和丝绸。汉画中所见飞剑图像不多,抛弄之数有二、三、四剑之别,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东门楣上抛接四剑的图像在汉画中是罕见的,上身赤裸的艺人穿紧身短袴,光着双脚,抛接四剑,三剑抛在空中,一剑接在左手。

飞剑跳丸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不仅抛接的丸、剑数量较多,而且也能兼用人体不同部位抛接。抛接之数最多的是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中室室顶北坡乐舞百戏图所示,为三剑十一丸,抛接部位是手、膝、脚背兼用。安丘王封村汉墓画像石上的飞剑跳丸,虽然是三剑八丸,但抛接部位比董家庄墓多胫部。飞剑跳丸也可以和其他杂技项目配合表演,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画像砖所示,一伎左肘耍坛,右手抛接一丸一剑。艺人既要注意掌握陶坛的重心平衡,还要控制抛接丸剑的节奏和准确性,一心二用,比起大秦国人跳十二丸不知高出多少倍。

走索

走索是汉代杂技中比较著名且很流行的技艺。这是一种将绳索(今天杂技中多用钢丝)两端固定,由艺人在悬空的绳索上表演各种花式动作的杂技项目。李尤《平乐观赋》称之为“陵高履索”,张衡《西京赋》中有“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之句。

汉画像石、砖上所见走索技艺,比文人笔下的描述更加具体而生动,难度也更大。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东门楣上的走索呈水平状,二伎手执长幢(chuáng,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调整身体的平衡,从两头向中间汇合,这就是文献所谓“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相逢,切肩不倾”;长绳中央有一伎倒立,绳下倒栽二刀二剑,在其上表演索上相逢,切肩而过,不仅难度更大,也更惊险。

戏车走索(河南新野)

山东邹城城关出土画像石上的走索呈倾斜状,两根斜绳打桩固定在建鼓上,艺人在其上的表演令人称绝。绳背各有一伎作“猿戏索上寻,右边绳上端一伎侧卧下滑,前面一伎大步下走,迎面是一伎上行,肩上倒立一伎,其后一伎双手抛接五丸紧随缘索而上;左边绳上端一伎抱膝坐而下滑,前面一伎大步下走,与迎面而上者准备切肩而过,下端二伎舞长袖,且舞且上。”

走索(山东邹城)

邹城城关画像石上的斜索表演已经让观者紧张得不敢喘大气,但这还不能称是难度的顶峰,最为高难者应数河南新野樊集画像砖上的戏车走索。樊集出土了数块戏车走索画像砖,都是双车双联索表演,既有斜索,也有平索。且看双索戏车表演:两戏车前一马飞驰,一伎左手拽马尾,右手握索并回首顾盼;索的另一端拽于蹲在顶的伎人左手中,此伎的右手亦握索,另一端与后车顶紧连。前索中段,一伎双手握索,悬于空中;后索中央,一伎倒挂,一手拽一伎,另一只手与缘伎人的手相接,二伎显然是要借其力作腾跳易动作。后顶端,一伎倒立,双腿卷曲若环,随车前行。双车已到桥前,驾车的双马张口嘶鸣,下一个动作肯定更让人瞠目。在古代没有防护绳的情况下,要在高空且在跑动的戏车上克服车马跑动时的颠簸,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是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的。

冲狭

冲狭在《列子·说符》中称为燕戏。张衡《西京赋》在描述平乐观前演出角抵妙戏的盛况时,提到其中有“冲狭燕濯,胸突铦(xiān)锋”的杂技表演,注曰:“狭,以草为环,插刀四边,使人跃入其中,胸突刀上,如燕之飞跃水也。”这种技艺今日俗称为钻刀圈,即所谓透剑门。

从现有资料看,汉代冲狭已有三种:刀环、火环和空环。前二者主要表现穿环的惊险,后者则主要表现穿环动作的轻巧、矫健与优美。

河南南阳一中出土画像石冲狭图上的圈环固定在框架上,环中似有火燃烧,一伎正纵身腾空,准备穿越。四川德阳出土画像砖上,一男子执空环蹲立,倒立于叠案之上的女伎人准备冲狭而过。后来乃至今天的钻圈都是汉代冲狭的继承和发展,只是花样更多,动作难度更大。